禮記讀後感兩篇

禮記讀後感兩篇

  關於禮記的讀後感 大家瞭解過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 禮記讀後感範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禮記讀後感篇一

  閒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著綠茶,一邊慢慢研讀著《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瀰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痴如醉,讀著,讀著,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聖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 ,比肩於《孟子》 ,又遠超於《荀子》 。這部書可謂是包羅永珍,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 ”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 文化 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著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並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於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鍊,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瞭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範的解釋。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意義。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將在書海里不斷徜徉,擷一縷淡淡的書香。

  禮記讀後感篇二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讀後感。”“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後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段話: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於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慾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剷除掉,並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後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麼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後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麼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裡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閒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