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2400字

圍城讀後感2400字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圍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圍城讀後感兩千字】篇一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打動心靈的作品;均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傳之久遠。而《圍城》大概就是隻屬於那個時代的真實與滄桑,記載著只屬於他們的世事沉浮,但最終只獨留下語言幻化成的空花泡影罷了。

  《圍城》是錢鍾書諸多作品中唯一的長篇小說,它以諷刺性的筆調,透過對方鴻漸等一批留學生生存的艱難與愛情的不如意的描寫,揭示了他們從生存到靈魂的全面困窘,同時也諷刺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和虛偽,鞭撻了知識分子庸俗、懶惰、虛榮等人性的弱點和人心的頹敗。小說以平實的語言,細膩的描寫,獨到的風格,展現了知識分子在婚姻、家庭、事業等諸多方面的圍城心態,給人以深刻的哲學性思考,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它是一部感時局之艱危,傷人生之困厄,嘆人性之缺陷的憂世傷生之作。

  初識《圍城》,是聽別人在介紹這本書。有了印象,便去借了這本書來看。我是抱著一種平常心態去讀它的,讀完後只覺得好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鬆了一口氣。站在“圍城”的城外,轉了一圈,如一個局外人,冷眼旁觀,但終究還是逃不開它的枷鎖,被其觸動了心靈。“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圍城”就是這樣的吧!讀它的故事,讀它的語言,緩緩翻開書頁,細細品味,深深沉溺其中,想要發現什麼,抑或是想找到些什麼。我與《圍城》的緣分還在繼續,我看到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的“圍城”。

  “圍城”是什麼?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方鴻漸等知識分子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過後的失敗,最終只能一步步向絕望的深淵走去,向一個個圍城裡走去。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代人孤獨的心靈和一無去處的現實困境。其實“圍城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衝進去、逃出來,週而復始,永無了局。無論怎樣努力地衝進,逃出,最終都是無奈的。人生總有諸多不得意之處,人生終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意願行進。所謂的掙扎,所有的矛盾,亦不過是一場困獸之鬥,只會有一個結局,逃不了,避不掉,掙不脫,只能是一出悲劇。兒人生最大的悲哀不過是還未開始便已知道結局。

  文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一種悲哀,一出悲劇。我是不大喜歡他的,覺得他太過矛盾。他既善良又迂執,痛恨奸惡之事卻又迂腐得不行;他既正直又軟弱,明辨是非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他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不會耍陰謀詭計卻時刻謹慎。他的性格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一部分較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困厄和遭遇。他就是那個時代的部分知識分子的縮影,一個時代的悲劇。方鴻漸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來自本性的怯弱。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隨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來岳父的饋贈去享樂;他沒有能力去反抗父親、去爭取婚姻的自由;他只有在不得已回國前為了虛榮和交差而去買假學位來欺騙家人;他不會為心愛的人放棄一切去追逐縹緲的幸福。他的顧慮太多,面對現實的壓力,情場的失意,事業的危機,他選擇了方鴻漸式的方法——怯弱地躲避、逃離。他也曾經想擺脫一切束縛,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現實的大山面前,他依舊忍不住後退,內心極度的掙扎下,他無可避免地一步步走進家庭、婚姻和事業的圍城,從一個圍城到另一個圍城中,不可自拔。在家庭的圍城中,他始終逃不開父親的掌控,依父之言許諾娶從小定親的女子;在事業的圍城中,他幾度就職,兜兜轉轉依舊一事無成;在婚姻的圍城中,讓自己陷入孫柔嘉偽裝的柔情中不可自拔。無疑,他是一個讓人既可憐又可恨的人物,我無法容忍他身上的一切人性弱點卻又真實地認識到他是一個真實活著的人。他只是在通往光明前黑暗的犧牲品。這樣一個真切且生動的人物,如此矛盾卻更讓人將這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小人物深深記住。

  在《圍城》中,不僅寫了方鴻漸的家庭、愛情和事業,還寫了他與趙辛楣之間深刻的友情。趙辛楣,做為襯托方鴻漸的配角,在我看來是具有其人格魅力的。他是一個有能力有主見的人,相比之下顯得方鴻漸越發懦弱。他對方鴻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牽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在方鴻漸的人生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與方鴻漸的相識緣於蘇文紈,他最初是將方鴻漸當做情敵對待的。在蘇文紈另嫁他人之後,趙辛楣與方鴻漸在旅途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是極佩服辛楣的,能二十年如一日地愛著蘇文紈,在徹底失去她之後,仍能坦然面對而不崩潰。他有他自己的靈魂,豪爽而不失儒雅,浮誇又不乏精明。在事業上,他是無可挑剔的,但在愛情上他卻是一敗塗地。試問有幾個人能20年只守護一個人,等著一個人?誰能忍受自己愛的人只是把自己的愛意用做維護她的虛榮上?趙辛楣大概是書中唯一沒有深刻諷刺意味的人物吧!是《圍城》中不可或缺的較之純淨的精神。《圍城》還描寫了各種知識分子的嘴臉:自恃清高,虛偽做作的蘇文紈;工於心計,善於偽裝的孫柔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外形木訥內心狡詐的假洋博士韓學愈;混跡學校的舊官僚汪處厚;吹牛拍馬,淺薄猥瑣的小人陸子瀟;宵小之徒李梅亭、顧爾謙等人。有人說:“在一切語言甚至最普通的言語之中,都有著某種歌唱的韻味,是開啟心靈的窗戶。”《圍城》裡的語言讓人細細斟酌,也頗有意味。錢老先生筆下的語言,讓人讀過不禁深思,最終只得頷首。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很哲學式的話語,讀罷卻覺得很新鮮,既然是忠厚老實人又怎會有惡毒呢?又怎麼會帶給人傷痛呢?又如“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裡的鳥想飛出去,籠子外的鳥想飛進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永無了局。”一個婚姻的圍城,即使包裹著金漆也掩蓋不了它是一個牢籠的事實。“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困住的是誰、逃避的是誰?人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圍城裡,週而復始。誰又能真正逃開圍城,越過高高的城牆呢?在城裡城外徘徊的人啊!到底是迷失了自己還是迷失了他人?尋尋覓覓,或許這恰恰就是人生吧!

  品讀《圍城》,正如品讀人生。烙下了一個時代的印跡,上演了一個時代光鮮亮麗的悲劇。兩年憂世傷生,衍出《圍城》;幾十年風雨飄搖,它仍生命不老。這就是我眼中、心裡的《圍城》吧!

  【圍城讀後感兩千字】篇二

  初讀《圍城》,驚羨於錢鍾書精湛、詼諧的文筆,書中捧人發笑之處甚多。再讀此書,則為其故事情節所嘆,在這陰差陽錯之中假設了無數個如果。如若方鴻漸再佇足一分鐘,他與曉芙或許能前嫌盡釋;如若在電話中未曾將曉芙誤作蘇文紈,方鴻漸或許能得到解釋的機會;再如果……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數年,一無所成。書中直言道:“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其實這也未必盡然,從歸途中他與鮑小姐的“柔情蜜意”來看,足見得他還是學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領。回國前父親的家信讓他認識到學位的重要性。然而為時已晚,情急之下,他買了個假學位。但方鴻漸畢竟不是“校友”韓學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與不安。不過他辯證的哲學思維幫助他戰勝了“罪惡感”——“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這種精神勝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會汗顏三分。而回國後的方鴻漸“命途多舛”,失戀與失業,以及婚姻的破碎,讓他身心疲憊。

  與鮑小姐之遇,只能說是閒來的調情,算不得愛情,進駐“圍城”的序幕應該是從蘇文紈開始。但蘇文紈並不是他進駐的物件,而是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一個清秀如水,純比芙蓉的女孩。鴻漸為博其好感,盡顯文采風流,順利的將自己的愛情之船擱淺在曉芙的城門之外。然值此之時,事態驟變,在他與蘇小姐的感情終結之時,他對曉芙的愛戀與追求也如同“一題清純而無解得代數,一雙達不到岸的槳櫓”,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蘇文紈無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斬斷了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情緣。這次的情感創傷讓方鴻漸的生命驟然黯淡,之後的愛情生活,他難以自主,任由孫柔嘉將自己引入她的“圍城”。

  孫柔嘉為了擺佈這場婚姻,可謂是周密策劃,苦心經營。她先是故作嬌柔,事事請教方先生,以顯其初入社會的無知與單純,激起了方鴻漸的憐香惜玉之情與男人天性中的保護欲,成功地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另一方面,這也使趙辛楣不自覺地開起了二人的玩笑,結果如她所願,真作假來假亦真,虛虛實實的連當事人自己都難辨真偽。接著在趙辛楣離開後,她抓住了方鴻漸紮根於心的責任感和憐愛之心,謊稱家父來信,已知二者之間的謠傳,使方鴻漸生髮出沉重的負疚感。與之同時,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與陸子蕭逼迫他與方鴻漸的契機,扮出一副楚楚可憐之態,“尋求”方鴻漸的保護,有意與他曖昧不清,從而激發血氣方剛的方鴻漸糊里糊塗地說出二者即將訂婚的“打算”。孫柔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二者的青春與愛情,圍城之內的他們大吵夾帶著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們的婚姻最初即帶著算計,缺乏牢固的基礎,有何來長久安定?這座圍城的土崩瓦解,可謂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說,在夜色裡,我有三次受難:生存,流浪與愛情。縱觀方鴻漸的婚姻與愛情,他無疑是個失敗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樣坎坷艱難。現今究其背後的原因,我覺得,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講,緣其自身的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與殘存的'良知。對於與蘇文紈之間的感情,他當斷不斷,使蘇小姐受傷更深。怎知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原理竟然適用於愛情,蘇小姐報復性地將傷痛透過唐曉芙轉嫁給了方鴻漸。而對於唐曉芙的誤解,他絲毫沒有反擊,任由事態惡化,可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並非真理。在那個大雨滂沱的街頭,方鴻漸木然呆立在那裡,當雨水與淚水交織化作痛楚在內心翻湧之時,這邊的唐曉芙也深懷歉疚與期望,懊悔方才的言辭。山依舊,水依舊,我腳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鴻漸認為回天乏術,他放縱了自己的怯懦,荒蕪了他與曉芙之間的愛情。懷抱著殘存的良知,她對孫柔嘉所說的“二者之間謠傳廣佈”,有的只是愧疚與自責。為了彌補,他“捨身”保護她,乖乖的進入了孫柔嘉的愛情陷阱。

  其次,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乾坤顛倒的亂世,優秀的知識分子尚且難以施展自我,更何況方鴻漸這樣一個志大才疏,只會些空談的“純粹”的知識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擺弄權勢;他沒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他也無法放棄那份簡易的道德觀念,像李梅亭那樣做一個滿肚子男盜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或者成為韓學愈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內空空如也,卻能夠恬不知恥地拿著冒牌大學的帽子欺世盜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既然你不夠優秀,也不夠卑鄙的徹底,又何以奢望能夠遊任於這種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鴻漸只是當時他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他們帶著文化人的痴夢與清高,渴望在這種困境下生存下去並且希圖在上流社會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們堅守著浪漫,敢於夢想,在夢想的過程中,他們以“文化人”的身份為傲,將自身的光環放大到極限。可悲的是,他們並不瞭解自身與現實的脫節。所以一旦深入社會,夢想與現實衝突,並且是發生必然性的衝突之時,他們猝然間困惑了,就像在漫長的黑夜中趕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車燈撲向自己,頓失所依,所能夠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裡等待著掙扎與死亡。是的,這個群體在與社會逐步的接軌過程中,潛意識裡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階層意識。他們意識到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文化不過是以一種附屬品的形式存在著,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純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艱難,意識到自身的弱勢。於是面對一個個突襲和衝撞,他們怯於行動,他們不由自主的後退了,他們脆弱的如同陽光下的泡沫,色彩紛呈,卻不堪一擊……

  所以說,方鴻漸的愛情的失敗與事業的頹廢,為其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對他的遺棄與放逐。他們的結局或許只是其個人命運的偶然,但那卻是那個時代造就出的必然。時代在《圍城》之外塑造了千萬個“方鴻漸”,他們,迷茫在事業、生存與愛情的“圍城”內外輾轉徘徊……

  愛情的雙方要愛地寬容,感情地付出沒有天枰可以衡量,難以絕對的公正公平。情感的演繹就像一堂教學課——眾人皆知的教學內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授課內容要有深度,師生交流要有新意,老師與學生之間要注意互留神秘;課堂氛圍的好壞取決於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失去了激情與主動,這堂教學課將會註定了枯燥無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