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本來單純讀後感

活著本來單純讀後感

  只為心中的寄託,而他最愛行走在蠶繭之間,年年為此捱打年年樂此不疲……這些關於家鄉關於家人的回憶,細膩溫暖,處處透著單純美好的氣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活著本來單純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活著本來單純讀後感1

   豐子愷是桐鄉人,桐鄉是藍印花布的出產地之一,豐家就開有一家染坊,他出生就是少東家,家裡期待已久的小少爺,豐子愷在父母姐妹的呵護下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時代。這些過往,在他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活著本來單純裡有細緻的描繪。

  他寫自己的媽媽總是坐在一張危險的高腳凳上,應酬各路人士包括給他張羅吃食;長大後他才知道姆媽並不是情願坐那麼坐著,只是她要同時顧著家裡和染坊不得不坐在那裡,並且坐了一輩子。他寫他的父親中了進士後丁憂在家,然後民國後鬱郁在家隱了一輩子,留在他記憶裡的父親最愛吃蟹,中秋佳節會帶著他們姐弟在院中賞月吃蟹。他寫媽媽嬸子姐姐為客人們做回禮的糕點,年幼的他如何被長輩們給的糕點哄得高高興興;染布之鄉都會養蠶,他回憶祖母每年即使虧本都要養蠶,只為心中的寄託,而他最愛行走在蠶繭之間,年年為此捱打年年樂此不疲……這些關於家鄉關於家人的回憶,細膩溫暖,處處透著單純美好的氣息。

  這本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活著本來美好 最讓我歡喜的就是他的題目,活著本來單純。對豐子愷有一些瞭解的人,都會體悟到這句話用來形容豐子愷先生和他的藝術人生是多麼的貼切。他的人,如他的畫,他的文一樣,充滿童稚之心,又有許多妙趣。所幸,這本散文集讓大家一次就看了他的文和畫。真是再妙不過了。

  豐子愷的畫在他的時代--即使是如今--也是獨樹一幟的,最初他是學習一位日本漫畫家的漫畫手法,他覺得古樸趣致,隨引入中國自己的國畫技法,創作出很多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畫作。當然,他的畫風再獨特,也沒有再當時開一派別,可能與他常用這技法畫生活小品或者偏時事的漫畫,當時這些也是報章上的插畫,讀者們喜歡,但似乎也沒人拿它當作大雅之堂上的東西。可是,讀者們還是喜歡的,豐子愷後來特地創作了護生畫集系列,傳為一時佳話,可惜,這本散文集力沒有怎麼收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一窺廬山面目。

  豐子愷的文字,也是如他的畫一般,樸實趣致,簡單中別有韻味。這本散文集裡分5個部分收錄了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章,以青壯年時期的文章為主,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思維活躍,對生活興致勃勃的豐子愷躍然紙上。

  說個旁證:我們小時候學作文時,嚴格的語文老師要求我們人人買一套豐子愷文集,並且要求每日學習一篇文章,寫作文也要學習豐子愷的行文技巧……當時把豐子愷的散文當成閒書讀,倒是很輕鬆的,他寫女兒阿寶出生後由爺爺取名的過程,寫兒子瞻瞻拿蒲扇當腳踏車的天真即使及時過境遷都還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可是要學習豐子愷的寫作技巧來寫作文對於當時的我們都是痛苦的經歷啊!但多年以後,你卻發現自己的行文卻有著豐子愷散文的某種痕跡,當年語文老師嚴格教授了一年的知識終於在我們身上潛移默化地生根發芽。

  囉嗦了這麼久,其實就想說明豐子愷的文章很適合寫作人學習如何寫如何謀篇佈局,如何在淺顯的事物中開拓深度寫出新意和深意來,第五部分學會藝術的生活最能體現這種學習。這部分的文章都是他寫生活中的小事引申到對於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如何引申,如何轉折,他都在生動明白的文字中做了最好的示範。不光是瞭解他對藝術和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也能學習到他的寫作技巧,真是一舉兩得,收穫多多呢!

  活著本來單純讀後感2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一篇介紹豐子愷的文章。看完後,自己深深地被他的散文和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在網上購買了一本豐子愷的散文漫畫精品集《活著本來單純》,剛好利用寒假的空暇時間細細拜讀。

  在拜讀之前,我上網瞭解了一下豐子愷的相關資料,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散文家,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簡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中小學教材。他的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並爭相收藏。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說:“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

  這本書總共分成了六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豁然開朗”,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無寵不驚過一生”,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第四部分的主題是“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第五部分的主題是“學會藝術的生活”。他的散文集穿插著一系列親筆畫,大部分畫作取景於最樸素的大自然與單純的孩童,每副畫都把人物與大自然安排得非常巧妙,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絲毫沒有違和感。作者透過對身邊事和往事的回憶,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最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單純是內心的修煉,心地質樸,純粹專注,做好自己;單純是高階的智慧,化繁為簡,看淡得失。以一種超越的豁達遊戲人間,無寵不驚過一生。

  在這本書裡,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豐子愷在《從孩子得到的.啟示》這篇文章裡講的一則故事: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歲的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

  “你最喜歡甚麼事?”

  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難。”

  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為甚麼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甚麼?”

  “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孃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

  文章的最後,豐子愷說他受了這孩子的啟示:孩子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孩子學習!

  讀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小孩子的快樂很簡單,而大人簡單了就會很快樂。大人們常常會誤認為小孩子缺乏生活常識或經驗,因此小孩子的話常會引人發笑,然而他們發自內心的話,看似簡單,卻常常蘊藏著人生最美好的哲理。大道至簡,莫過於此。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當我們感慨當今的教育變得如何複雜、如何糟糕時,不如靜下先來傾聽一下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純真的需求與期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