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集讀後感三篇
魯迅雜文集讀後感三篇
《魯迅雜文集》精選了四十多篇語言犀利且富於戰鬥性的雜文,以憤激地吶喊,喚醒沉睡在迷茫中的人們,激勵人們勇敢地站出來,破除一切惡,讓真善美的光輝永駐人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雜文集讀後感三篇,歡迎閱讀!
魯迅雜文集讀後感1
說來慚愧,學了多年的語文,至今還不知道何為“雜文”,小說,詩,散文倒還能說出點所以然來。說起雜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魯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銳準確的筆尖寫下民國時期的漏病的先生。而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於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兩者相得益彰。
根據雜文的特點,就能看出民國時期正是雜文發生的最好時期,魯迅先生用他的雜文帶動了我,雖然時隔幾十年,但仍有幾篇文章依然能帶動我的情感,有時讀著讀著也能發出“然也”的感嘆,無奈的是如今的陋習依然延續幾十年前的潦倒黑暗,準確的說,是延續幾千年的歷史。當我們感慨於中國經過千百次的戰亂,或是他國的侵略,在子民奮力抗戰中贏得勝利,成為泱泱大國的喜悅之餘,卻始終無法擺脫一些遏制我們的陋習。
正如開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可所謂正中我的下懷,確實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聲。正如現在網上也有人提議,生子前必須領到證書,就是一本如何成為父母的技能證書。自從人類史上第一個猩猩仰望星空開始,只負責生卻不教養的時代應該遠去,更何況如今的這個社會。有時我想,三綱五常究竟是好還是壞,後來我笑了,根據馬克思理論說到,事物需要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看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穩定了古時候的朝政和人民,卻也禁錮了新一代的思想。魯迅先生說“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
《雜文》我估計有大半篇幅設計到教育,重點呼籲中國人將子女,學生,青年作為能成為參天大樹的小樹,強調需要“培養”,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對於思想的解放,對於民國精神的謳歌,對於那時的剝削,對於勇士的敬佩.......我想當時學生時代對於魯迅文章的`“深惡痛絕”,到如今恐怕是頂禮膜拜了,一支筆在魯迅手下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刺在敵人的心臟,而噴湧而出的鮮血,驚醒了一批人,也模糊了一批人的眼睛,更有甚者卻甘願擋在敵人的身前,及其諷刺。
讓我耳目一新的是魯迅先生用了幾個動詞,很有形的描述了當時踩著同胞屍骨往上爬的人。“爬”“推”“撞”“衝”,譏諷了當時的人,不顧一切的牟取自身利益。總言之,不同時代演變了不同的人,卻帶有相同的氣息,一輪又一輪,放佛生命不止,輪迴不斷似的,及其相似。也有一部分的人拿著他人的事蹟洋洋灑灑的一吐為快,演變如今“輿論”恐怕是最為貼切的一個詞。
“倘使對於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詞,不發一矢,而但向“弱者”嘮叨不已,則縱使他如何義形於色,我也不能不說——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實乃是殺人者的幫兇而已。”
當我看到這句話“但做文人做到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x子了麼?”讓我實在想撫掌大笑“快哉!”。社會學是一門深奧又多變的學問,若文人們只以附和或者噴之,毫不瞭解內情而“言之鑿鑿”,不覺得打臉麼。所謂的道德綁架也屢見不鮮,有時仔細想來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這所謂的“道德”,而我們是如何解決的呢?
可能我的思維跳轉的有點快,在表述中也顛三倒四的,總之,我們莫要被厚重的中國歷史矇住了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真理,若是以陋習或者思維死亡又或者是斷送了幼苗的康莊大道,就像魚刺卡住了喉嚨,是要灌醋呢還是賽一大嘴菜囫圇吞棗下去,還是用鑷子取出來?
魯迅雜文集讀後感2
讀《魯迅雜文精選》,我沒有潛心研究魯迅寫雜文的藝術手法,而是被魯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濃烈鬱勃、無拘無束、實話實說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 有什麼寫什麼,是他寫作的最大特點——真。這是喚醒舊中國正昏昏沉睡的文學志士的良藥,是把掩蓋真相的敵人與糊塗的舊中國消滅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銅鏡子時,他還能發現當時封建保守的舊思想,揭示舊中國的落後是由於不能虛心學習外國文化。
他是一個激情派的作家,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肅嚴謹的,他的思想是深邃無比的。在《玩偶之家》這個話劇給人的震撼背後,他卻出乎意料地寫出了《娜拉走後怎樣》明確地指出一顆覺醒的心並無力改變女人玩偶一樣的地位,只有要求經濟權才是關鍵;雷峰塔倒掉後,他辛辣地諷刺中國人' 奴才式的破壞'與“盜寇式的破壞”(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又繼續頗滿無奈地嘲笑了一種“合群、愛國的自大”(隨感錄三十八)。魯迅永遠把公眾看來是平常事的另外陳腐、病態、醜惡、齷齪的一面無情地展示出來。他用深邃的思想當指南針,永遠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著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寫道:“‘狂飆文豪’高長虹攻擊我時,說道劣跡多端······是深得搗鬼正脈的。”(搗鬼心傳)魯迅從來對他人得諷刺都是不羞不惱、不以為然、安然面對。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這些他人對自己的諷刺,流暢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點小戲謔,這也成了魯迅雜文的一大風格。魯迅寫雜文不精雕細琢,而如行雲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讓我們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閃光靈魂。
在無盡的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明,而光明終將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來。魯迅便是新中國作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燒壯大的起點。魯迅的精神可能已經成為“中國魂”了。雖不曾、卻可能還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把中國人民帶進更遠更高的文明之中!
魯迅雜文集讀後感3
五四新文化運動留給國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話小說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評擊,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就是魯迅。
從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魯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歲月,也可以說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與心血在此創作中。翻開《魯迅雜文選》,認識到愛國的偉大文學家最受爭議的一面。
初讀魯迅的雜文,讀到的也許是對它的不理解,但漸漸的發現雜文取材廣闊、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語言精煉,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形成的是魯迅獨特的風格。
魯迅的雜文被稱之為“諷刺的藝術”。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一是誇張。從中看出,他將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但又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足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藝術地寫出某一群人的真實來,有意識地誇張被諷刺物件的某一方面,使起特點格外突出,達到諷刺目的。
魯 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二是反語。從表面上看是對於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讚美,而實際上是否定以及諷刺,這種手法往往用來表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具有強烈效果,讓人讀起來,不禁為之一笑,就如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頭一擊。”
諷刺藝術之三則是比喻。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點,但並不是完全系統地進行論證,而是經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這些比喻使得文章讀起來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諷刺意味,有種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作用。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對方的話來攻擊對方,找出對方相矛盾的說法和行為來諷刺對方。
乍看雜文,分成了許多小標題。第一篇的《熱風》是第一本雜文集;第二篇《華蓋集》作者將迫害和圍攻比喻成交華蓋運,在調愾中體現了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敵人的藐視和嘲弄;《墳》則是1種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達他對敵人的極大憤慨和決心用手中的筆同他們鬥爭的決心;而《三閒集》可看出魯迅先生明確批判立場和針鋒相對的批判作風;《二心集》則表明了自己對統治者懷有“二心”,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決心和勇氣;《偽自由書》以時事短評為主,[)這是運用反語;《南腔北調集》以作為對那些無聊文人攻擊的回答;輯入《花邊文學》裡的雜感,全部是以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短評,是魯迅對於社會批評的進1步開拓;《且介亭雜文》表達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的憤慨和帝國主義醜陋行徑的不滿;最後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對其作品的態度。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魯迅透過雜文這把鋒利的“劍”來反映他的思想和實現他的革命目的。他的雜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同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的東西”。
雜文給的啟示數不勝數,讀完魯迅先生的雜文似乎看透了中國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最後只能感慨稱一句:雜文一點兒也不雜,而是完美的思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