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後感提綱(精選14篇)

關於讀後感提綱(精選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讀後感提綱(精選1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後感提綱 篇1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以前德國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

  《關於費爾巴哈的題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檔案之一,標誌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可見其內容的深刻價值。

  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關於費爾巴哈的題綱》的主線。

  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一語中的。馬克思用敏銳的眼光和鋒利的刀筆直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問題所在,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提綱鮮明的提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對於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這種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針對的觀點。馬克思從每個點入手展現自己的觀點。道理雖大,但卻講得絲絲入扣,極為平實。

  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終究是高深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歷是很難理解、很難融會貫通的。該提綱沒用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雕琢,沒用冗長的篇幅,而是簡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為學生的我的認識是膚淺的,不能詳盡理解其中的真諦。如果幾年後再重讀,肯定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受益更多。

  讀後感提綱 篇2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於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1847年筆記裡的。整個《提綱》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餘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恩格斯對《提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

  《提綱》強調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類的本質和真理與感性的區別和聯絡。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不能離開實踐的思維去爭論人是否具有現實性。《提綱》的第六條明確說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否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的思想。《提綱》帶有鮮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係,一方面,人的成長是受環境和教育影響的,另一方面,環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也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概括而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從總體上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直觀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第一次明確提出新唯物主義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第二,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及從這種觀點出發對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第三,揭露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脫離、互相對立的,並深刻分析了費爾巴哈半截子唯物主義的根源;第四,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消極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讀後感提綱 篇3

  我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一夜的工作》一文。

  敬愛的周總理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的精神、為中華民族操勞的情景、簡樸的生活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夜,“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鉛筆在那一句的後面畫一個小圓圈……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還問我一兩句。”這段深夜中總理審閱檔案的細節描寫,充分表現了總理對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同時也寫出了總理的辛勞。

  祖國之大、民族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全國的事情該有多麼繁雜啊!可是總理對每一個檔案都要親自過目,認真批閱,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文中還有一段:“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氣騰騰的綠茶和一碟花生米,放在寫字檯上。

  總理叫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

  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這段描寫十分感人。

  多麼簡樸的總理啊!一夜的工作,喝的是一杯茶,吃的是花生米,這與那些,花公款大吃大喝的人相比是何等地偉大!總理是偉人,也是凡人。

  他之所以成為人們公認的偉人,就因為他平時以凡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雖是一名小學生,讀了此文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將來為民做點事就必須以周總理為榜樣。

  從現在起,學習上刻苦,生活上簡樸。

  讀後感提綱 篇4

  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文章很簡短,與想象中的長篇大論相差甚遠,閱讀提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去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近代最先進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彌補了過去的哲學家的不足之處,使哲學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在高中的課本上曾介紹過費爾巴哈,他曾經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但是在1839年,他發表《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其實在某些方面,費爾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著唯心論的思想,他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早年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將自然與社會都列入唯物主義的隊伍中,總是把自然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局。

  唯物主義的發展階段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正是處在工業革命時期,物理和化學領域發展迅速,機械唯物主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來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進步,可是它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此,處於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不可避免地在歷史觀上會陷入唯心主義。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哲學綱領性的檔案之一,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爾哲學,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後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是由於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並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沒有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並沒有從社會實踐出發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談人的本質,把它認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因此,這個提綱是馬克思為批判費爾巴哈以及處於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主觀性而寫的,批判他們的唯心思想。在提綱的開篇,馬克思指出了過去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義得以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卻沒有準確的把握住,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意義。馬克思主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意義,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馬克思糾正了費爾巴哈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理解。

  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反覆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質,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體,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人的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所以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人的本質和社會生活都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在最後強調哲學家不僅是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誌,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全文的主旋律,反覆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透過閱讀這個提綱,我回憶起了許多高中時學過的哲學知識,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今天學校組織大一學生去義賣報紙幫助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活動,更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透過實踐,我們檢驗出了它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哲學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它為無產階級指明瞭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秘密,提出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後,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祖國發展得越來越好,自立自強地屹立於世界名族之林。

  讀後感提綱 篇5

  19世紀40年代前期,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實踐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要想建立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就必須批判費爾巴哈哲學,清除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費爾巴哈提出了實踐的一些問題,才讓我們不斷去修正完善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實踐觀是統一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物件性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客觀的感性活動,標誌著人對世界的實際把握,其基本特徵是客觀現實性的,自覺能動性的和社會歷史性的,實踐內在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分析了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①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係的純客觀東西,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恰恰是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不斷創造,生產著人的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並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從而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統一。

  人透過實踐是自己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同時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客體;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用實踐的觀點去分別分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實踐是人類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實踐過程是透過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反饋調控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

  實踐使世界二重化為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人類世界是人話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地社會“二為一體”的世界;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透過闡發有關實踐的問題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分析,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定義是什麼呢?實踐概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就已經出現。主觀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為純粹主觀,精神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解答了實踐的本質問題,把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物件性活動。這一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物件化活動;二是指實踐具有的物質的,感性和形式。這一定義把實踐同人的觀念方式和把握客體的活動區分開來。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運用時間的觀點,闡發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將實踐引入了歷史觀,解決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問題。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任何哲學包括舊唯物主義只要涉及社會歷史領域,就立刻陷於唯心主義。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實踐,不知道、不理解實踐也是歷史觀的基本範疇。和舊唯物主義相反,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人民群眾活動的產物,因而,社會歷史產生的基礎就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之中。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實踐首先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進行活動互換並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同時,實踐過程又是物質與觀念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己意識的關係,所以,實踐內在的包含了三重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及人與自身意識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又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在所有實踐活動中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因此,物質實踐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綜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即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於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說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徵。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讀後感提綱 篇6

  一、時代背景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由馬克思寫於1845年春,馬克思生前未發表過。最早發表於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序言中稱這個檔案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並作為該書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誌。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首次系統地論述了科學的實踐觀,並以此為基礎,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以往的一切舊哲學進行了批判,同時制定了“新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世界觀的要點。

  二、主要內容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計11條,近1500字,各條在形式上相互獨立,內容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點內容),是馬克思對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舊唯

  物主義的批判,第二部分(第四點至第七點)是馬克思結合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及其宗教觀點,對費爾巴哈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批判,第三部分(第八點至第十一點)是馬克思闡明新唯物主義同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的對立觀點。

  三、現實意義

  透過對《提綱》的學習,使我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什麼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馬克思早在1845年已經寫下了答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提綱》第二條中馬克思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第三條中馬克思寫到:“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第八條中馬克思寫到:“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實踐觀點構成了《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透過學習《提綱》使我認識到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一定要注重實踐,牢記實踐出真理、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2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於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成的批判費爾巴哈的11條提綱,馬克思生前未曾發表,原題為《關於費爾巴哈》,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最早發表於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序言中稱這個檔案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並作為該書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誌。

  精疲力竭地讀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卻無奈地發現沒有任何的思路,大概這是第一次讀到如此抽象、生澀和難解的文章吧。或許是有些不服氣,當我鼓足勇氣讀過第二遍的時候,卻發現和初讀這篇文章的感覺略有不同,好像有那麼一點似懂非懂的感覺縈繞在心間。欣喜若狂的我而後又重複閱讀了幾遍,再加上老師的解讀和引導,終於,我對《關於費爾巴哈提綱》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著“實踐”這個中心,強調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脫唯心論的巢臼。馬克思正是對費爾巴哈進行了揚棄,在提綱中主要提到這樣幾個觀點: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實等當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現在大量被引用的關於實踐的理論的雛形。

  簡明扼要的提綱勾畫出這樣一個有異於先前哲學家所確立的“人”:這個人與其周圍的一切的聯絡都是一種東西——即是實踐。這個實踐是最廣義的,它涵蓋了“社會化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自然人體對周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維。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實踐本身就代表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人的一切活動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可以作為一個外在因素而作用於他人,而同時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觀真理性仍然需要透過來實踐證明。馬克思很明確地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真理作為人的思維的經驗性的東西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

  首先,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即“從前的一切的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他指出要正確理解實踐的意義,從而正確的解決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馬克思反覆強調指出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是能動性與受動性,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即我們並不能單單從唯心主義來理解人的單純能動性,也不能單單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的單純受動性,而是要結合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時又能以自己的能動性來改變自然,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

  其次,馬克思在“提綱”中還提到這樣幾個觀點: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看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然後,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論以及由此導致的抽象的宗教觀。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同時,批判了其只能把人類理解成一種內在的,無聲的,將人從肉體和精神的狀態中主觀剝離,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變世界的可能。

  最後,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實踐是革命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把居於能動與主導方面的主體和居於依據與基礎方面的客體聯結起來,形成了改造與被改造關係。而人類的不斷進步,恰恰反應了這樣一個觀點。

  總之,實踐觀點構成了《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透過學習《提綱》使我認識到將唯心主義觀點和唯物主義觀點相結合起來分析問題的必要性以及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做到一分為二;並且要注重實踐,牢記實踐出真理,實踐出真知,只有實踐才知對錯,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圍繞“改變世界”——即“實踐”而展開,而不是對思想史上某種問題作純學理的邏輯推演,因此,一切認識與思考都必須圍繞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實踐而展開。“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很早就用這句話明確地表示了他對“離開實踐的思維”不感興趣。這是一個肩負“改變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維傾向。

  我認為我們的實踐應該以“致用”為終極目標和最後歸宿,即必須以能作用於原有的實踐結果為目標,對現實的人生和全人類從物質或精神兩個方面有益處為衡量標準,“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必然要發生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關係。認識關係在改造關係的基礎上產生,又作用於改造關係。我們從外界擇取種種資訊,先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認識、思維甚至理論,然後知道我們自身的行為實踐,反饋、反作用於活生生的現實環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維、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釋世界”,後者是非自身思維方面的現實行動,我把它理解為改變世界;只有把“主觀能動性”和“現實操作性”兩者結合,實踐才可以說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變現實的革命意義。

  讀後感提綱 篇7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唯物主義的高階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G.V.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還用過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等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絡和相互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產生和發展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昇華。

  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絡和發展的思想,矛盾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核心,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發現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由此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形成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統一過程。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透過對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和《精神現象學》的批判,已經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但它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真正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是馬克思寫於1845年春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在其中,馬克思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解釋,批判了否認實踐能動性的直觀唯物主義,也批判了抽象地發展能動性的唯心主義;用革命的實踐觀點解決了舊唯物主義者難以解決的二律背反——“環境決定人”和“人改變環境”,揭示了產生宗教神秘主義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847年《哲學的貧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則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正式問世。馬克思沒有寫過專門論述唯物辯證法的著作,但是,他寫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範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對馬克思主義產生40年來的哲學鬥爭作了科學的總結。

  在19世紀末,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憑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也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狄慈根和德國的F.梅林、K.考茨基,法國的P.拉法格,義大利的A.拉布里奧拉,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等人積極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以及種種修正主義、機會主義哲學,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雖然,他們中間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早期傳播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社會發生了急劇動盪。已得到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這時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了一股修正主義思潮。列寧和他的戰友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理論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思潮,從哲學上對這些理論和思潮進行了清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十分重視總結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學危機產生的原因,徹底地批判了與物理學唯心主義緊密相關聯的馬赫主義及其修正主義理論,指出克服危機的途徑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去代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列寧制定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個定義不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具體的歷史的認識所侷限,它反映無限豐富多樣的物質表現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質,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證實。

  列寧深刻地具體地分析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捍衛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他提出了兩種發展觀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把事物的運動看作是由外力推動的純粹量變過程的形而上學發展觀,指出辯證的發展觀把對立統一規律看作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看作是客觀世界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認為發展是一個充滿豐富內容的事物自己運動的過程。列寧批判了把辯證法當作例項的總和,把辯證法和認識論割裂開的錯誤,指出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的科學性要靠人類全部認識發展史來驗證。他強調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觀點,指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髮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第一本質到更深本質的無限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相對到絕對的辯證過程。列寧提出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強調真理的具體性,指出具體分析具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他還發揮了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的思想,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證法作了透徹的論述。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許多原理和範疇都作了深刻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各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馬克思主義者透過結合本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總結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對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重視普遍真理和具體實踐的結合,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批判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創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他著重地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同時是認識的目的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毛澤東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他著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強調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辯證法當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使哲學進一步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沿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條思想路線前進,不斷地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讀後感提綱 篇8

  我看完了莫泊桑的【項鍊】後,深有感觸。這篇小說寫了:瑪蒂爾德·洛塞爾是一個樸素的女人,她有一天收到一封晚會的邀請,但她卻不知穿什麼衣裳去好。於是,丈夫讓她去借朋友家的首飾。她借走了一串金剛鑽項鍊,在晚會上大放光彩。但是,在她回家後,那串項鍊卻不見了。

  他們找遍了他們去過的每個地方,都一無所獲。後來在一家店裡看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但店主說要三萬六千法郎給他們。為了項鍊,他們開始借錢,直到借夠了錢,買下了項鍊還給了朋友。為了還債,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瑪蒂爾德·洛塞爾開始嘗試做家務,丈夫開始幫商人謄清帳目賺錢。十年後,他們終於把債還清了。瑪蒂爾德·洛塞爾高興地告訴朋友後,才知道朋友借給她的那串項鍊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

  個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的事件,讓女主人回到現實之中。這個現實是殘酷的:它要你為之付出辛勤的勞動;要你犧牲美麗的容顏;要你心力交瘁。但是,它也給你豐厚的回報:女主人的生活因此而充實;她與丈夫和衷共濟,享受著相濡以沫的甜蜜;總之,她物質卻不富有,但心靈卻獲得了真實。莫泊桑無疑在用一個顯得殘酷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由浮躁到真實的故事。只是這個代價太大了,用了十年的汗水和艱辛。

  我們不應該追求這種並不屬於自己的虛假的東西,而要腳踏實地的去幹一番事業,透過奮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榮譽來。

  讀後感提綱 篇9

  《漁童》是一篇童話故事,這篇故事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主要寫了:從前,有個貧窮的老漁翁,他一直靠打漁來生活。他白天在河裡打魚,晚上就睡在漁船上。一天,老漁翁去打魚時,從河裡打撈出一個白玉魚盆。魚盆底部的圖案是一個漁童坐在荷花上釣魚。老漁翁越看越喜歡,他趕忙脫下衣服,把魚盆包好帶回了家。

  回家後,老漁翁把白玉魚盆洗乾淨,輕輕地擺放在床前的木櫃上。夜裡,老漁翁突然看見窗前閃過一道光亮。原來,魚盆裡的東西都變成活的了,小魚童開始釣魚了。釣到的金魚從嘴裡吐出很多金豆子,小漁童把它們放到了老漁翁的碗裡。到天亮時,漁童和金魚都回到了魚盆裡,魚盆恢復了原樣。老漁翁很高興,並用這些金豆子換錢修好了漁船,買了新漁網,蓋了新房子。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這天,老漁翁在集市上遇到一個洋牧師,他向老漁翁問金豆子的來歷。老漁翁很老實,一五一十的告訴了這個牧師。第二天,洋牧師就勾結縣官把老漁翁抓到了縣衙,並讓他交出魚盆。老漁翁很生氣,並把魚盆摔碎了。誰知魚盆一碎,漁童活了,他甩起魚竿,吊住了洋牧師,高高的把它舉在空中,洋牧師嚇得大喊大叫,還對老漁翁破口大罵。漁童把他舉得更高了,直到他求饒才放他下來。然後,漁童把魚竿一晃,縣官還以為漁童要來釣他呢,嚇得白眼一翻,暈倒了。後來,魚盆恢復了原來的模樣。魚盆又回到了老漁翁的手裡,老漁翁很高興。從此,他就用這個魚盆造福鄉鄰。鄉親們更加勤勞,家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受是:我們要以小漁童為榜樣,從小要有一顆善良的心,真誠的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做一個好孩子。

  讀後感提綱 篇10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心願,慢養讀後感。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卻不盡相同。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的成長製造了有利的環境,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奇妙的、複雜且難以解釋的感情。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迫切心情,常常使得“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得認可。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教育理念,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若要引用,只能借鑑,不能完全套用。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一來,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也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每一個家庭中的孩子都不一樣,有的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對於父母的教育言聽必從,而有的則被冠名“壞小孩”,調皮、搗蛋、叛逆樣樣俱到。所謂的“好孩子”就是很會念書且又聽話的孩子,而所謂的“壞孩子”行為則相反,難道這就是父母們對於“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定義嗎?一句話就替一個孩子定性了,這樣公平嗎?這是令人深思的一個問題。其實我們不應該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孩子將來的好壞,現在小孩功課可能很好,但不一定保證孩子未來就會功成名就,而現在也許孩子功課很爛、留級或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壞朋友,但將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很傑出的人,不要現在就替自己孩子的一生下定論!孩子的教養應該要慢慢來,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形塑自己的人生藍圖。

  這學期真覺得事物繁多,這兩天才能靜下心看看書,真是一種享受。

  友人推薦了“滴答”吉他版,該曲中略帶沙啞而又舒緩的女聲,伴著悠揚的吉他聲,帶著我的思緒彷彿緩緩進入久已逝去的歲月,伴著“嘀答”,和友人聊天似的寫著email,談談自己對《慢養》的感受。

  這兩天囫圇吞棗的把《慢養》讀完了。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養育孩子的諸多方法、哲理蘊育期間,以小見大。內容組織精心、主線清晰,給為人父母者無限啟迪。有些方法不僅適用於孩子,對家人、朋友甚或同事也是適用的。

  不過書中鋪天蓋地的植入了軟廣告(卡內基教育),這就猶如在電影中無處不在地植入軟廣告一樣有引人厭煩之感。

  總的說來,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儘管很多思想方法要等寶寶大了後才能一一運用驗證。

  讀後感提綱 篇11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讀了安徒生童話《紅鞋》,裡面的小姑娘叫珈倫,她是個可愛的小姑娘。我知道她很窮,珈倫她夏天不能穿鞋直到冬天才能穿鞋。一個年老的女鞋匠看她可憐就送給她一雙用舊紅布做的鞋。一天珈倫的媽媽去世了,珈倫沒有鞋子穿那雙紅鞋。一個老太婆看她可憐就收留了她,珈倫在老太婆家吃好喝好而且還給她穿好的,一天老太婆給她買一雙紅皮鞋,然後她穿上鞋子跳了起來,然後跳到一個房子裡去,劊子手說:進來這裡就要砍頭。珈倫說:你能砍掉我的腳好嗎?可以。後來珈掄失了自己的腿。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後感提綱 篇12

  對著小女孩的槍傷他本該感到內心不安,或者深深地譴責。他卻欣賞它,並認為女孩因此與眾不同,它是一件藝術品,只要看到便會滿足。這難道就是張悅然小說最獨特的地方:用反向的感覺來襯托醜惡。

  她抓著人性善良,懦弱的一面,對他的感受施加鏡子反映。他收養幾年前被他槍傷的女孩,並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憐她、寵她。

  如果說《誓鳥》是悽美,那麼《紅鞋》則是殘忍、恐怖、血腥,一個清純女孩以自己最冷漠,也是最殘忍的方式報復著殺手。

  “她走到倒在地上的男人面前。她把男人單薄的棉衫脫掉,褲子也退去。跛腳的男人滿臉參差的鬍子,赤露的身體上有三個槍口,血液正從四面八方彙集。她看著,露出笑容,覺得他是絕好的模特。

  她從身上取下相機。喀嚓。這是男人這一生的第一張照片。他終於作為一個標本式的角色,印進了她的底片裡。這是他最後能給予她的,他的身體。

  我們走吧。女孩心滿意足地說。她抬起腳,非常自然地從男人的身上邁過去。男人尚且睜著的眼睛只能看到她的紅鞋。那隻紅鞋從他的身上跨了過去。正像他一直記得的,他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她從她媽媽的身上跨過去那樣。

  他橫在她的腳下,像是一條隱約不見,細微得不值一提的小溪流。她跨越,離去,然後漸行漸遠。”

  這就是故事的結尾,讓人深思。真的是殺手不冷,反倒是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孩。她的麻木不任,雖然兒時悲慘是殺手給的,但她還給他的已經不只是報復,更多是自我毀滅。

  《紅鞋》留給讀者的是什麼,人性向上!可為什麼張悅然用了這麼殘忍的手筆,一次又一次製造、強調了魔鬼般的形象,這和那清純模樣的女孩衝突太大了,難道就是作品的成功之處嗎?成功了意義又何在!。

  讀後感提綱 篇13

  珈倫是一個非常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在她媽媽死後,一個老太太收留了她,一天去教堂的街上,給她買了一雙發亮的紅鞋。從此去教堂的時候,她一直穿著它,人們都望著她的紅鞋。後來,一個老兵說了一句:“多麼漂亮的舞鞋,”並在她的鞋上敲了敲,珈倫聽了,就控制不了,一直跳個不停,直到老太太病死的時候,她也不去看過老太太一眼。她變得驕傲自大,最後她的雙腳被劊子手砍掉了,經過她的努力工作,得到了上帝的原諒,她的雙腳又恢復了原樣,從此就再也不去想紅鞋。

  讀了這篇文章後,希望我們每個人以後對自己所做錯的事情,要勇於承認並認真改過自新,並且要報答關心和幫助自己的人,這樣才是個好孩子。

  讀後感提綱 篇14

  我看完胖子《讀後感》,於是想寫個前呼後應的“讀後感”的“讀後感”,讀後感的讀後感。我不喜歡空嘆空談,所以沒有什麼敘事方式或者抒情、說教的詞彙用來起承轉合了,真是對不起自己的氪金狗眼。

  但如果有人說出“一輩子都快樂無憂無慮的人,肯定是個膚淺的人。”實在是該慶幸這個世界上其實還是有單純的大人存在的。

  因為這個無腦語句中形容的那種人類,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沒有經歷過失落痛苦的人,如何瞭解什麼是無憂無慮,如何確定快樂的範疇?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有發現,而他們建立在錯誤上搖搖欲墜的“深刻”,總能帶給我一些快樂幼稚的時光。

  所以常常面對殘酷弱肉強食的世界之餘,我更喜歡觀察這些暴露自己軟弱的人心和靈魂。

  說到底,那句話只是深深羨慕那種理想狀態的逆反心理而已。

  人類歷史上編織過無數的教條、真理、意義,也都無非是想證明各自的行為和信念不是錯誤愚昧,借語言來說服自己不安搖盪的內心世界。

  “你愛一個人十分但只表達一分,遠不如你愛一個人一分,但表達十分,結果要好。”

  聽到這句話,接下來弱氣的人會說,“怎麼這樣……”

  可惜人本來就是這麼淺薄的。而且按照全國的近視比例,只顧眼前而盲目的年輕人比例也不少。

  不過拿這句話來顯擺的人也很真誠得可愛呢。誰都知道,本來人與人之間的結果就不是以被愛的程度來參考的。因為“人喜歡的不是慾望的物件而是慾望本身”。而我相信並且喜歡的,是這個世界黑白的屬性。黑夜與白晝、勇氣與恐懼、信念與背叛、偉大與貧乏。地球也好,不同維度構成的空間也罷,本質都是扭曲的,所以這個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實。

  但是我在極北的地方,每天晚上抬起頭看到的,即便是全黑的夜空也會存在星光,雖然我並不覺得夜空的星火有多麼明亮,但這已經足夠。那些刻意編織的虛假,以及不可能的事物詞彙,在我的眼中閃耀了太多。所以我寧願相信動漫裡不可能的劇本,也不願意浪費精神力在現實情節中不知動機為何的諾言。真實的人,理當喜愛正義,也同情罪惡;熱愛施捨,當然會緊緊抱住慾望;似乎一切都如此符合邏輯,內心才能平靜。

  最後乾脆直接引用《Death Note》的最終對話作為我短短讀後感的末尾。

  “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什麼是正義什麼又是邪惡誰也不明白。如果存在神,即使有神的教誨我也要考慮一番。那教誨是否正確,由自己來決定。我也和你一樣,相信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正義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