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後感

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後感

  論語相信大家都知道,看看下面的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後感,歡迎各位閱讀!

  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後感【1】

  子路修養在外,注重形體的仁義,視自私為恥;顏回修養在內,注重本義的仁義,視自滿為恥;孔子修養無形,注重自然的仁義,視自欲為恥。可見,子路誌在他人評價,“與朋友共”未得兼濟;顏回志在我心無悔,“願無伐善”仍屬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懷之”於民福祉。

  《道德經》對上善若水解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無形無體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潤萬物一樣無聲無息,又不從萬物中要求回報。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體的影響,這就常常因欲而生爭,因爭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導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體上的拘束,無私的心法才會形成,只有逝去“有”,才會表現“無”,人的真品德才會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與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為無私、無慾、無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萬物而不伐善;義布天下,廣惠萬物而不施勞。細品孔子的理想,不禁為其寬廣的.胸懷而嘆,聯想到近代的雷鋒、焦裕祿,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後感【2】

  子游講:“多次諫言君主(而不取),就會遭受侮辱;多次直言朋友的過錯(而不從),關係就疏遠了。”

  此篇為里仁篇最後一篇,與整篇的內容不能融為整體,恐為後人補添之句。

  讀《論語》當有質疑之心,尤其是存在邏輯謬誤的地方,寧可存疑,也不可強解。

  奉《論語》的一字一句為金科玉律也已被視為腐儒。

  此篇論述的為人之常情,講真話難,因為真話會駁人面子,即使我們常常處於為對方考慮而講真話,除非胸懷極其闊達之人,才不會計較,一般人在被人指錯的時候,內心應該都是不那麼舒坦的。

  作為下屬和朋友當然有責任去告知上司和朋友他們的過錯,但是如果過於繁瑣,也會導致關係緊張,而最終結果卻是自己受辱了,甚至最後關係破裂。

  正是會擔心受辱,所以一般人往往選擇了不講真話,所以現在的朋友之間以相互點贊為流行,一旦出現批評和指責,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但當朋友之間不再有相互的規過,那朋友的關係是親密了,但是內心卻總是疏遠的了。

  不講真話和講真話過於繁瑣都不應是朋友之間相處方式。朋友之間的也要講究溝通技巧,一個人的情商就非常重要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