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傳讀後感範文

蘇軾傳讀後感範文

  導語:下面是小編為你分享的蘇軾傳讀後感,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幫助,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如果喜歡就請繼續關注我們的後續更新吧!

  蘇軾傳讀後感(一)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歷豐富複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麼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佔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瞭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裡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並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於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後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餘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於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裡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裡反覆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嚐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於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於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於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並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後。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蘇軾傳讀後感(二)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裡,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一,是文學的支援,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著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有多個譯本,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精彩的傳記。

  首先,林並沒有將蘇東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侃,如蘇的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憂期間可就落人把柄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形象。

  其次,本傳旁徵博引,除了蘇的生平文字資料,還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是處於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為是處於什麼考慮的。

  另外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儘量還原歷史,把當時的情景描得繪聲繪色,特別是蘇在杭州的生活,無論是幹勁十足地為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遊山玩水,都令人心嚮往之,還有很多歷史故事,蘇與奇人異事往來的趣事,還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語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堂先生理解為"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很形象,也加深了對蘇的瞭解。

  但也有不足之處,像對王安石變法及王安石的個人評價上,很多人認為是本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覺得有失偏頗、對這個影響蘇至深的事件,花了三個章節敘寫,但幾乎都是貶義,我覺得對這件事,應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為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這裡作者的主觀意識太濃。

  讀一本好書,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覺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