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一)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為會在一片輕鬆和諧中度過,未來簡史讀後感。沒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連開四個會,感覺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變化,又是從零開始的節奏。
這是我做網際網路的第5個年頭,我自己最大感覺就是變化。每一年都在變,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為去年的經驗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專案已經被砍掉了。
雖然在體制內,我們的人員直接被砍掉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但是我總覺得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過節期間,我把《未來簡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我自己還會有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
赫拉利在書中的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資料,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以前,一個本科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用3年,研究生學的東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現在呢?不管你是什麼生,只要你一畢業,你上學學的東西基本都過時了。
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對於知識的理解像是"養老金".年少時花時間存上一筆知識,然後上班之後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就像我們的養老金一樣,不夠了……
《未來簡史》中說,我們這代人會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的生命力。而人們真的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嗎?
以前我們60歲退休,過個10年左右就安息了;現在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過。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是和我們一樣可以活到120歲的人類,而是人工智慧。在未來20年中,將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我撥指一算,糟糕,20年之後,我才50歲。如果那個時候我失業了怎麼辦?
當然,在未來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誕生,比如虛擬世界的設計師。但是已經50歲高齡的我,能夠轉型成功嗎?就算我真的轉型成功了,根據社會進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後又需要轉型一次。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訊息,說矽谷已經在探索使用人工智慧寫程式碼了。背後不禁一陣寒風,連程式猿哥哥都危險了。
面對一個如此"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一條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說,也不需要他說,這也許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範文(二)
長週末把《未來簡史》讀了一遍。以我淺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1,法老,貨幣,宗教,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都是抽象虛擬的概念,而正是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類接受的虛擬概念統治了人類,或者說組織了人類,也可以說忽悠了人類去相互合作。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歸納為互為主體,說白了就是大家都覺得怎麼怎麼樣,那麼就是怎麼怎麼樣,大家覺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覺得錢重要,就會相互影響,從而都為錢工作,於是形成了一種秩序,一種體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漲也是一種互為主體,如果大家都認為某支股票應該上漲,那麼它就會上漲,比如A判斷其他人現在或者將來也會買某支股票,那麼A就會去買入,同時B也是這麼認為和行動的,C也是,以此類推,此股票就會上漲。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股票會加速上漲,股票的上漲吸引了更多的人認為它會上漲,所以更多的人會加入,直到沒有更多人了,大家都進來了,這時候某些人先賣出,這是互為主體的現象又出現,大家開始都覺得要跌,於是就跌了。由於這種群眾的判斷不一定正確,所以導致有些股票漲起來和跌起來都剎不住車。利用這些非理性的現象,會帶來很大益處,當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斷是不能失誤的。
2,網路遊戲也是虛擬,而且是更全面的虛擬,試想一下如果有兩份工作工資一樣,一份是無聊的現實工作,一份是打網路遊戲還發工資。很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網路遊戲提供了很好的一個個小目標和可行方案,而且結果是確定性。而現實生活中,沒有主線任務,很多努力也是白費,所以很多人逃避現實。所以不論時代如何進步,總是有人喜歡進入虛擬世界。再加上科技發展解放人類,導致無事可幹階層的產生,打遊戲更會變成“剛需”。
3,書中提到人的意識是資訊流,而喜怒哀樂是資訊流進行時在大腦產生的汙染。記得有另一本書認為憤怒是由於認知不足或者認知障礙造成的。難道資訊流只有在遇到認知障礙或者認知不足的時候才會產生喜怒哀樂?這個邏輯還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觀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可以達到消滅自我的狀態。因為自我就是資訊流。同時,《未來簡史》提到自我分為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敘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記憶拼湊起來,拼出一個整體的故事,然後就認為這個故事就是自我。而在這個拼故事的過程中,存在美化,偏見,遺忘的現象,導致我們認為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或者說無限接近真實自我的自我意識)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彌補這個偏差,比如,做一個DNA測序可以讓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未來人工智慧的效果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想要接觸的另一半也不是我們真正性格合得來的另一半。這些人工智慧都會幫上忙。這也會帶來一個可怕的結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過我個人覺得,也不一定,或者說放棄部分自我,從而對自己更有利,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參考,尤其是在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的時候。
4,書中認為,人類之所以比其他物種強大是因為強大的組織能力,是因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進行大規模的合作。雖然這個觀點有點片面,但是是對的,我們看阿里巴巴強大,就是因為有一個高效的組織,而組織的發起人馬雲提供的就是反覆的一種信仰,他讓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相信網際網路改變世界,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讓員工覺得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還產生了意義,就像在脩金字塔的埃及人覺得為法老服務就是他們工作的意義。時代雖然差了幾千年,套路是同一個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