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讀後感彙編

《規矩和愛》讀後感彙編

  引導語:讀過《規矩和愛》,大家會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規矩和愛讀後感,供各位閱讀與借鑑。

  《規矩和愛》讀後感【1】

  在同事兼育兒達人推薦下,買了這本《規矩和愛》,作者王濤是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研究,在兒童心理學和父母學研究等方面頗有心得,值得一看。

  書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長中的影響,引用了大量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教育孩子的例項,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瞭如何在一點一滴的陪伴中體現規矩與愛。閱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很凝重。身邊很多鮮活的例子,特別是現如今很普遍的溺愛型、忽略型教養方式正在造成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都是家庭教育中規矩與愛不同步造成的。

  一、傳統模式下的父母必修課

  這本書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如“長幼有序”、 “敬畏之心”,又有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佔有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等。在中國傳統模式下生活的我們,如何做好父母,書中有些觀點我很贊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學”近年來越來越受年輕父母重視,但是回首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養行為都來自代代相傳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說上上輩人如何教育我們的父輩,基本我們的父輩就怎麼教養我們。書中作者的父母都是嚴厲型,說難聽點就是簡單粗暴型,對作者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作者沒有將這種影響延續到下一輩身上,因為他透過反思開始尋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長經歷,父嚴母慈的結合讓我成長的環境比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從小就學會了與人相處。但是父親在我的印象中始終太嚴肅,而且規矩眾多,一方面感謝這些規矩讓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另一方面小時候我也渴望與別的孩子一樣父女親密無間。我跟作者一樣,都是長大了才開始體會這種父愛的深沉。其實不是不愛,只是愛掩藏太深、執行規矩又很嚴格,愛與規矩沒有表面的交叉點。透過這種反思,我希望與我的兒子何小寶建立起的親子關係是平等、自由的,在實踐中探索到規矩與愛的結合點。

  二是傳統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國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帶,年輕人在外面打拼,幾代同堂必然會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書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作者認為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不能替代。在規矩和教育上,要服從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來父母是孩子撫養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來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愛;三來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有助於孩子成長。書中也提到了傳統家庭中因為孩子教育發生分歧時,父親應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親的調解人。當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問題,即規矩不能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

  三是家庭教育中,爸爸不可或缺。很多人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陪伴撫養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爸爸負責打拼掙錢就行了,如果某個男人在陪伴孩子和家人上花的時間多,就有被貼上“沒出息”標籤。事實上,爸爸的作用是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孩子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父親影響,而且從父親身上孩子能學會擔當和承擔責任。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追求權威和力量,所以父親要趁孩子還小,用心陪伴孩子,建立愛的連線和規矩的權威。

  四是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書中列舉了幾個面對孩子撒謊如何懲罰的例子,有成功教育孩子的,也有不分青紅皂白大動家法造成心理傷害的,作者總結:面對孩子撒謊時,要仔細分析動機和成因,然後做出針對性的措施。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被懲罰的原因不是謊言被揭穿,而是撒謊本身,也就是解決問題應專注於問題本身。

  二、現代社會中情商的重要性

  大資料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幸福和滿足感,簡單說婚姻和諧、工作和順、人際交往順暢都與情商有直接關係。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本書中介紹了以下方法:

  一是培養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了解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對孩子有客觀、積極和具體的期望評價,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對孩子一味鼓勵和貼負面標籤。比如不能給孩子定過高的目標;表揚孩子不能千篇一律“你真棒”,而是告訴孩子棒在哪裡;批評孩子不能總把笨、蠢等掛在嘴上,應該告訴孩子哪裡還不夠好需要改進。

  二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簡單說就是用理性來管理情緒、做出判斷和指導行動。主要的方法就是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性引導和延緩滿足兩種方式。如果面對問題父母手足無措、相互責怪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也會變得暴躁而不講道理。書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一種能力是“輕聲輕氣說重話”,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理性而又客觀,在自己極端憤怒的時候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僅僅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與教育無關。如果實在做了原則性的錯事要打,也是自己冷靜下來再打。

  三是確立積極的內在動機。簡單說就是幫助孩子明確興趣和目標,並透過持之以恆的學習來培養責任感和抗挫力。大多數父母都是平凡人,沒有識人的慧眼,也不能精準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其實很多成人連自己的興趣目標都不知道。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然後陪伴孩子一起堅持學習,這句話說來簡單,其實非常不易。特別是當孩子最初的新鮮感過了或者是受到挫折不願意堅持時,父母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到了。

  四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在人際交往中幫助孩子換位思考、善於傾聽和表達尊重。父母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聆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選擇。比如孩子生氣時,應該按照“發生了什麼事、你感覺怎麼樣、你想要怎麼樣、我能為你做什麼”等的步驟與他溝通。父母自己有情緒時,也應該明白告訴孩子,比如“媽媽今天很累、今天很生氣”等。

  五是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我們要與父母親人、配偶及配偶的家人、工作物件、朋友等交往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感受各種情緒,必要的時候還要妥協折中甚至是做出犧牲,才能找到理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小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果不是特別危險,大人都不應該第一時間介入,而是讓小朋友自行解決。當遇到相同或者類似問題的.時候,孩子才不會感到無所適從。

  《規矩和愛》讀後感【2】

  閱讀了王濤博士著作的《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教育孩子的觀點有很深的感觸。

  全書共分八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規矩和敬畏: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如何做規矩:人之初,規矩始;情商(一)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情商(二)用規矩和愛幫助孩子成長;蒙迪的故事:一個震撼心靈的案例。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裡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身為父母,該如何加培育孩子呢,書中為大家講述了為人父母的四項基本原則:不佔有原則;;情商先於智商的原則;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原則一:不佔有原則

  這一原則反映的是最基本的父母觀:自己和孩子是怎樣的關係。不少中國的父母認為這個孩子是我生出來養大的,捨我其誰?這樣的父母觀所產生的教育結果就是佔有這個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其實只要我們稍微想一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就知道這樣的父母觀是多麼錯誤而且不客觀。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完全真正屬於過我們的父母。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它們受父母的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那麼孩子屬於誰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後由冰心翻譯成中文。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孩子不屬於你,他們屬於他們自己。所以要愛你的孩子,但不能以佔有作為條件。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個完整的靈魂,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培養得足夠堅強,讓他們學會獨立。

  原則二: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

  教育的核心就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成功的教育是規矩和愛的統一: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古人的一句:“養不教,父之過”。我們就足以知道: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僅要給孩子立規矩,更要給孩子以愛,這就是王博士說的“做規矩需要愛”。

  作者的一個朋友的女兒才剛剛十歲,有一天他一個人在家玩,把西瓜皮從陽臺上扔了下去,砸壞了人家的車玻璃。作者的朋友晚上回家,在電梯裡看到了一則告示:誰砸壞了我的車玻璃,請儘快和我聯絡。他回家詢問女兒情況,女兒承認了。他想我若不去道歉,也沒人知道,但是以這樣的小利益而褻瀆規矩,會教壞孩子的。最後他決定和女兒一起去道歉,這樣即選擇了規矩也體現了父愛。他在道歉時說的第一句。就是:“對不起,西瓜皮是我女兒扔的。”這樣的用詞和次序讓女兒感到父親在女兒面前為他承擔了一部分責任。父愛又一次得到體現。

  原則三:情商先於智商的原則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70%歸於情商,不到30%歸於智商。這是《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作者高爾曼(Daniel Goleman)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作為成功人生的核心,那麼情感智力的重要性就更加清楚。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自殺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學生。他們自殺的原因成是學習壓力過重、失戀,或是不適應環境等。為了杜絕這樣悲劇的發生,我們也在努力改善環境。但同時,我們不得不好好思考為什麼這些自殺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會這麼差。不少自殺者的父母面對這樣的現實時,悲痛之餘往往會發出這樣的心聲:早知道這樣的結果,我情願讓孩子少讀點書,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則在崇尚物質和功利的現實社會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悲劇發生時,一切都悔之晚矣。

  情商對一個人一生的成功比智商重要得多。世界上的人可以按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不同分成四種類型:智商情商都高;智商情商都低;智商低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低。四種類型中最不幸福的要數最後的智商高情商低這一型別。

  情商五要素: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交往合作的能力

  原則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有了無私的愛,你才會把理性引入你的規矩和愛。只有理性的規矩和愛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所以歸根到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和孩子一起經歷愛的成長。就像一個老師一樣,如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己沒有什麼收穫,這樣的老師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總之,規矩和愛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孩子需要愛,跟需要規矩,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詩:

  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詛咒;

  在仇恨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爭鬥;

  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害羞;

  在恥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內疚;

  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耐心;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自信;

  在讚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欣賞;

  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正義;

  在安全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信心;

  在讚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愛自己;

  在接納與友誼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在世間尋找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