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必備:勤儉節約的名言大全
作文必備:勤儉節約的名言大全
一、關於勤儉節約的警句
1、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3、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
4、生產好比搖錢樹,節約好比聚寶盆。
5、節儉下來幾何,便是得到幾何。
6、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7、自己當老闆也好,給別人打工也罷,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
8、節約比賺錢更有意義。
9、成由勤儉敗由奢。
10、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11、節儉是致富的秘訣。
12、節儉本身就是一宗財產。
13、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14、一個創業者的成功的心態: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15、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16、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不完的美筵。
17、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18、浪費是支出,節約是收入。
19、節約時間勝過儲存金銀。
20、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二、勤儉節約的歷史名人佳句
1、君子以儉德闢難。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三、勤儉節約的名言佳句
1、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2、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
3、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4、 小處不省錢袋空——託莫爾
5、 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托里安
6、 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 ——範繼亭贊同
7、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8、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9、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飢寒。 ——薩迪
10、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恩格斯
11、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12、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易卜生
13、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
14、 如果天下平靜無事,到處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麼,無恥、欺詐和愚昧更將有滋長的餘地了;沒有人再揭發,沒有人再說苛酷的真話!—— 別林斯基
15、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16、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17、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18、 母儀垂則輝彤管,宿沉芒寂夜臺。——《格言集錦》
19、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20、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三字經》
21、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22、 世上惟一沒有被汙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23、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24、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無母何恃?——《詩經》
25、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26、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
27、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28、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29、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30、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31、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32、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33、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34、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