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幻鉅製《異形:契約》觀後感
2017年科幻鉅製《異形:契約》觀後感
《異形:契約》的故事發生在《普羅米修斯》10年後,一群新的宇航員乘坐著“契約號”飛船前往遙遠的星系尋找殖民地,他們來到一處看似天堂般的星球,實則是黑暗、危險的地獄,在那裡他們見到了“普羅米修斯”號唯一的倖存者——由邁克爾·法斯賓德飾演的生化人大衛,一場毀滅性的巨大災難即將到來。
2017年科幻鉅製《異形:契約》【篇一】
6月6日黃金時間,科幻大師級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時隔38年傾力打造地科幻鉅製《異形:契約》開啟提前10天的38場全國超前點映,致敬影史最強科幻IP《異形》誕生38週年。
說到前傳系列第二部的《異形:契約》,必須先好好梳理一下第一部的《普羅米修斯》,不然你在看第二部的時候會雲裡霧裡,強烈建議複習了第一部之後再去看第二部《契約》。
啟蒙及“創造”
普羅米修斯在希臘神話中是為了人類而盜取火種的奧林匹斯山上的神袛,史考特老爺子完全擯棄了商業電影的運作手法,將草蛇灰線,借古喻今和用文學歷史宗教上的故事隱喻到電影中,不會像商業大片一樣怕死你不知道在說什麼,而是每一句臺詞,每一個線索都有你值得考究的地方。
第一部電影中最淺顯易懂的隱喻,就是來自火種比喻人類發明的科技。而更深一層,這種火種並不是只是在人類的範疇中,在人眼中的“神”(白色巨人“工程師”)所創造出來的生物,也可以來比喻這種火種。
在一開始的20分鐘藍光加長版中,你可以清楚瞭解到工程師喝下黑水,基因遭到損壞而倒入滾滾的河流中,這種受到破壞和工程師低一個等級的基因細胞,才真正解釋了人類的起源,也回答了蓋皮爾斯飾演的關鍵人物Weyland在《契約》一開始中提到的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因為向來不相信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的富豪Peter Weyland,一心想借著創造人類的更高一層的“工程師”(也就是人類眼中的神)能力而達到自己擺脫死亡長生不老的目的。但電影並沒有那麼膚淺,而是藉由神創造出來的火種(人)之手,創造出自己的火種(人工智慧機器人David)。
大衛的進化史
與其說前傳的三部電影是講述異形的故事,還不如說是創造者創造出來的產物,以及產物再創造出來的產物“大衛”的思想變化以及進化史。
第二部《契約》一開始,就將第一集中的隱喻更加淺顯的用“創造”出David那個時刻Peter和他的對話點明瞭第一部的主旨以及第二部的發展。 取名David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而大部分關於大衛的記載是出自《塔納赫》中的撒母耳記,在聖經中,大衛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國王,是一位少年英雄,在歷史上他幾乎是近於完美的“人類”。
為什麼把大衛加引號,諷刺的是機器人大衛是由創造者創造出來的人類創造出來的他們眼中近乎於完美的人,但確切的說,他並不是人。這種創造為整個電影的系列埋下了伏筆,從第一部過渡到第二部中關於創造出來的大衛身上有著太多挖掘的內容,不誇張的說大衛是整個系列中串起這些珍珠的繩子。
第一部中的太空艙休眠階段,大衛在不斷學習,這裡史考特大神埋下了好多的草蛇灰線,從《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中的片段展示了大衛還在不斷的思考“我到底是誰” 這終極三問題中的第二層次。而從第一部簡單的模仿勞倫斯的髮型,發音,人類的活動,這都和第一部電影的主題“啟蒙”絲絲入扣。不但如此,在人類創的“創造”中,本來不應該有人性的David卻展示出了被電影感動的眼淚以及第二部點題的“你在做夢的時候會想到什麼”?
在關於AI人工智慧的神作《西部世界》劇集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智慧如何便成人的細節,從長期記憶()到擁有即興發揮的能力(創造能力)直到能夠產生意識中心,但具體操作產生了問題,當加入了冥想功能的智慧產生了問題,並不是金字塔形狀產生智慧,而是迷宮形狀,這也是這部神作的核心。到底AI如何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相比史考特大神隱蔽地將這些細節掩蓋了起來,而是巧妙地在David的言行中露出了蛛絲馬跡。 做夢(擁有冥想),對於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有明確的答案,我是誰(一直在學習思考以致推翻重新建立認知)以及完全分得清楚回憶與現實,從而我們能夠確定,David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人創造出來近乎完美的“創造”,- 他擁有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在藉由《阿拉伯的勞倫斯》裡面滅火柴的關鍵就可以看出(勞倫斯演示了一個小舉動,用手指滅火柴,訣竅就在於不怕疼)他已經在Peter授意的情況下懂得了一個道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這種思想同時也在第二部電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第一部結尾痛恨“工程師”創造出異形,直接和伊麗莎白博士將飛船開到“工程師”母星上毀滅整個種族到後來慾望的膨脹拜託“創造物”的身份自己成為“創造者”的轉變基礎當中的心狠手辣,其實都由這一點發展開來的。
當然在第一部中更深一層的哲學隱喻就埋藏在普羅米修斯的火種故事上,普羅米修斯從奧林匹斯山偷盜火種之後受到了宙斯的懲罰,被鎖在高加索山上,由老鷹日復一日啄食他的肝臟,而帶出,任何科技的發明並不只是好的結果,相同的,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的,而這種代價報應在了看上去無堅不摧的神級“工程師”身上以及他們創造的“人類”身上。
而這種報應,環環相扣,一環深似一環,在第二部的電影中有了詳細的描述,我們等會細聊。也從第一部電影過渡到了第二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上。
而第二部電影中一開頭的“所以,你是我的創造者,你會死,而我不會”這句話出來,就為整部電影立下了基調和點出了主旨,在短短几分鐘的對話中,牆壁上的《耶穌誕生圖》預示著領導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的產生。大衛雕塑也交代了他創造的背景以及千萬不能忽略的瓦格納創作的《萊茵的黃金》。
契約
瓦格納的這部鉅作其實是《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一部,於1869年9月22日於慕尼黑 Court 劇院首演。 這部歌劇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義大利歌劇那樣華麗動人,而是結構龐大,雄偉壯麗,去年曾經在上海演出過。而全篇9個小時的版本堪稱魔幻作品的代表作,不亞於《魔戒》的地位。
其中開篇就讓大衛在高階鋼琴前面彈起了其中第二幕的交響樂《諸神進入瓦哈拉城》,選擇這部歌劇,讓我不禁為史考特大神拍案叫絕,真的不愧為宗教,歷史,文化,藝術迷,這段故事講述的是眾神之王沃坦與妻子婚姻女神弗裡卡和巨人族有一個“契約”,這個契約就是:眾神當時急於建瓦哈拉城,所以請來巨人法索爾特與弟弟法 弗納,並約定建成後將司青春與美的女神福瑞雅賜給他們作為報酬。
而最後因為想違背這個契約,眾神便想辦法要將能夠統治世界的在萊茵河底的黃金打造的指環來交換這個契約的內容,知道了這個背景之後,真的為大神叫絕,草蛇灰線到如此的地步也真的是隻能膜拜了。
這段樂曲講述的是城堡造好之後眾神進入讚歎這個新的世界,不約而同的點出了創造物“人類”代表Peter 創造了大衛之後內心渴望和創世主對話得到永生進入嶄新世界的希冀,但是因為變數太多,只用了單薄的鋼琴演繹恢弘的交響樂,示意了這種希冀的破滅,而《契約》最後點到大衛在控制了契約號飛船之後,邁向新的星球,創造新的世界那種意氣風發之感,讓Mother 電腦放出了這段音樂,作為下一部電影的伏筆真的是神來之作。
而契約本身在這個系列中也並不少見,第一部全船工作人員對於公司的合同,David對於他的創造者Peter所交代的任務,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契約的體現,另外在第二部開始,說出石破天驚的:“所以,人類會死,而我不會”之後Peter命令David倒茶的細節也表示,我雖然會死,但是你還是要聽我的這種居高臨下的造物主視角相對第一部結尾David出賣自己的造物主Peter,急於擺脫自己造物主的束縛,也證明了他自我意識覺醒質的飛躍。從而第二部電影的伏筆,前因,發展後果其實都建立在人工智慧機器人David的自我意識上。
慾望與選擇
這個系列,其實每種種族的人,每個層面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慾望,而這種不同的慾望則是電影戲劇衝突最根本的表現。
“工程師”
其實電影對於工程師角度的描寫並不多,只能夠在史考特大神的側面描寫中依稀看到他們的慾望。
首先工程師種族中也有不同的分工,在“契約”城市裡被團滅的工程師們應該只是種族中的平民,而在飛船中的,應該是戰士/軍人 (之後的鐵血戰士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而工程師們的階級,地位分工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普羅米修斯》第一部藍光加長20分鐘開頭的工程師中就明顯看出地位更高一族以及自願接受實驗的工程師。
每個階段無論更高的種族還是人類,都會迴歸到三個哲學最原始的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那裡去? 而這種探索的慾望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適合生命成長的星球上用自己的生命來做實驗,由此產生了他們“創造”的人類和異形。而這些犧牲又對應回《阿拉伯的勞倫斯》裡面,滅火柴的思考角度:要達到目的,不要怕犧牲,而這種犧牲的副線也是貫穿在整個系列中的,從Peter犧牲隊員尋找工程師,David犧牲自己創造者達到自己的覺醒,愛人犧牲自己保全其他人..........這種犧牲無處不在。
而工程師的角色,作為造物者,其實並不全然像我們宗教裡面所宣揚的“萬能”的造物主的概念,他們並不是萬能的,和聖經以及中國神話裡: 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人,女媧造人等等,他們創造出人類是在無意識中的實驗產生的,而這種產生也是付出了自己死亡的代價的。從遠古時期其實工程師是希望人類進入他們的世界的`,要不然整個電影系列的開端:座標,遠古留下的線索,金字塔,要不然就沒有這個故事了。
工程師對於人類的態度也是複雜多變的,他們實驗室為了尋找終極問題的答案以及自己生命的價值,人類的產生其實是他們作為實驗,研究進化的工具而已,但是人類文明發展是在太迅速,就像古巴比倫建造巴別塔一樣,幾乎要和創造者擁有一樣高度的文明瞭,這個時候,對不起,和聖經裡面上帝懲罰一樣,工程師其實是想利用黑水(異形原型)來消滅人類的,但不想,當中出現了失誤,這艘飛船沒有到達地球就出現了意外,工程師被異形反噬。
(當然還有更深一層的陰謀論,就節約篇幅不在剖析)第一部的普羅米修斯的概念也可能來自於這些帶給人類啟蒙只是,技術智慧的外星人,從而慢慢變成了人類對於知識的創造直到自己創造出更新的物種(AI)人工智慧。 火,有一種特性,就是會散播,在原始森林裡,一個菸頭就能造成規模龐大的森林火災,這種隱喻從創造者到被創造者到被創造者創造出來的也一代代傳了下來。
慾望是會隨著時間和發展所改變的,我需要探索,我需要答案,於是我創造,當這個創造出乎我的掌控的時候,我便有了消滅這個創造的慾望。
人類
對於所有的物種來說,幾乎生存是最基本的慾望。在保證生存的基礎上,像Peter這樣的富豪才有了更多的慾望,比如長生不老,比如改變世界(創造了David),而這種慾望只是普羅米修斯火種傳播中的一環,人類的發展,說到底就是在慾望中產生的,如果沒有了慾望,這個世界不會推進,進步的。但是一旦你的慾望過於強烈,慾望會變成災難的。
在另一部闡述人工智慧AI的神作《駭客帝國Matrix》裡面母體產生的Agent Smith有一句: 人類是自然中最像病毒的生物,他們不生產自然資源,只會消耗,和病毒一樣消耗完了母體的資源之後要麼遷徙到其他地方繼續消耗,要麼滅亡。
人類也是啊,為什麼第二部《契約》裡面會有這麼多殖民者,我猜測地球的環境已經支撐不了人口的生長,需要遷徙到其他地方繁殖,發展。我們拋開自己的角度,從一個上帝視角上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實人類並不是那麼重要的,即使有這麼高度的文明,但是對於浩瀚宇宙來說,我們又是什麼呢?如果星球是一個有機體裡面的各個器官,我們豈不是附著在這些器官上的病毒?這個道理從已經擁有自我意識人工智慧David角度來看,你就想得通了。
人工智慧AI
很多網上的影評都把這個系列侷限於AI對人類的反噬,其實並不只在此,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層的含義:
1 是否你自己創造的東西最終會毀滅你?
阿爾法狗的圍棋對弈已經出現端倪,我們到底會不會被自己發明的AI毀滅,至少這個問題就留給我們的後代去考慮和吧,我們應該不會看到這一天了。網上也有大量的帖子,敘述這個問題,就不多聊。
2 當你發現自己創造的東西具有毀滅你的生存的時候,你的選擇是什麼?
在《終結者》電影中天網啟動之後,你的選擇是什麼?毀滅還是任由發展?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當上帝創造了完美的伊甸園之後,放了兩個人,亞當和夏娃,他們在蛇的慫恿下吃下了智慧果,有了自我意識(故事請參照聖經創世紀),你作為上帝,是任由他們發展還是當他們有了摧毀伊甸園的文明之後要挾你你選擇毀滅了他們呢?
似乎這兩個問題非常哲學,這也是接下來我要討論的選擇這個問題。
David
當Peter 創造出David之後,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David有自主的意識,他沒有選擇毀滅,而是研究,並且完善第二代的沃特。讓我們試著在David的眼中看問題。
基礎就在於David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識,能夠成為人的條件具備了(精神方面,肉體並不具備)。但是沒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分辨是非,才是作為人和AI最大的區別吧。再加上David是永生的,所以看待問題上並不需要用“人”的角度來出發,這也契合了呂克貝松導演的《lucy 超體》,當你與天地同壽,並沒有死亡的限制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這也就不難理解David 這個複雜的個體的選擇。
從背叛主人開始,包括了復仇,而這種頓悟在人類和工程師的視角來看,是具有毀滅性的,當自己創造的東西超越自己,甚至超越創造自己的神之後,人類的遷徙,繁殖,工程師的探索,利用異形來消滅對於David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那麼David心理歷程就很自然的轉向了“創造”,完成了從被創造到創造者角色的心理轉換。
這種轉換經歷了很多層次和階段,而細細看來這兩部電影,這種轉變都是有跡可循的。過程就自己去探索,我不多說了,但結局就在於他明白知道“黑水”具有毀滅性,同時也具有進化一切的能力,那麼在他的心裡,自己變成創世主,進化自己認為完美的物種,就成了自己在這個宇宙中的意義。
2017年科幻鉅製《異形:契約》觀後感【篇二】
《異形:契約》的故事是發生在《普羅米修斯》的十年後,並且這部電影的恐怖色彩在整個異形系列裡僅次於79年的首部《異形》。
牛奶妹從散場的人潮中擠出來,寫下了第一手的觀影體驗。
1.一定要選擇燈泡亮度高的影院,因為全片90%是夜戲。
2.有明顯刪減痕跡,幾乎無一個異形正面特寫,煞費苦心。
3.即使是刪減版,同樣少兒不宜,音效和氣場足以嚇尿你。
4.沒有填《普羅米修斯》的坑,反繼續挖坑,一條道奔著“三部曲”而去。
5.有兩個法斯賓德,請觀看注意名字區別,以及很有層次的演技。
6.瓦格納的一曲《眾神進入英靈殿》是為題眼:眾神之末日,烈火延燒英靈殿,火焰將使指環潔淨,回到萊茵的少女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