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電影《蕩寇風雲》觀後感

2017年電影《蕩寇風雲》觀後感

  電影《蕩寇風雲》根據中華民族英雄戚繼光的事蹟改編,講述了明嘉靖年間,倭寇在中國沿海燒殺擄掠,在剿倭戰爭節節失利的情況下,一代名將戚繼光(趙文卓飾)組建中國歷史上首支“特種部隊”戚家軍,獨創“鴛鴦陣”,裝備“狼筅”、“三眼銃”、“虎蹲炮”等先進武器,與俞大猷將軍(洪金寶飾)聯合掃平倭患怒破千軍,實現“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志向的故事。

  2017年電影《蕩寇風雲》【篇一】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在中國沿海燒殺擄掠,在剿倭戰爭節節失利的情況下,戚繼光組建“戚家軍”,與俞大猷將軍聯合掃平倭患,怒破千鈞,實現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蕩寇風雲》還原的正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

  電影中展現的台州大捷,是戚繼光抗倭歷程中比較重要的戰役之一。當時明軍進至花街,遇倭寇大隊人馬,戚繼光指揮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倭寇5500多人,戚家軍死亡20人。然後,揮師北進。

  《蕩寇風雲》雖然是古裝題材,卻和同為博納出品的主旋律商業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類似,完成度出人意料,保家衛國的主題很燃,卻不過分說教,動作場面很少花架子,而是展示了戚家軍如何成為一支擁有不敗戰績的“特種部隊”,以及戚繼光如何成長為一名文武雙全的武術家、軍事家。

  陳嘉上說,他走遍台州大捷中的9個古戰場後,決定選取這段歷史進行重現,因為這段歷史不僅能夠體現出戚家軍是一支戰術先進、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也能夠表現出戚繼光是一個善於改革和管理的領導者,更能夠表現出他的民族魂。

  “打打打”之餘,《蕩寇風雲》對於戚繼光的“人格”也做了很多展示。他管理軍隊的方式體現了這位戰神作為優秀管理者的一面。這種“接地氣”展示,讓歷史傳說不再虛浮。影片令人驚喜地在努力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裸露上半身的戚家軍一邊唱著戚家軍軍歌、一邊跑步的瞬間,燃情指數不比《凌雲壯志》差。更有趣的是,戚繼光怕老婆的屬性也得到了展示。這段情節很有愛,也承包了影片的一部分笑點。對此導演強調,這都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

  2017年電影《蕩寇風雲》觀後感【篇二】

  端午假期的中國電影市場,被一部《加勒比海盜5》幾乎承包。,但是在好萊塢電影的間期,還是有幾部不錯的中國電影值得觀看,其中就包括《蕩寇風雲》。《蕩寇風雲》由博納影業集團 、寰亞電影、東海電影集團聯合出品,陳嘉上執導和編劇,趙文卓、萬茜、洪金寶、蔣璐霞等主演。

  2000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院線電影時代,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陳凱歌的《無極》、吳宇森的《赤壁》、徐克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都是很好的武俠古裝片。

  但近年來國產古裝片,對於挑剔的國內觀眾來說,已經成為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比如《赤壁》劇情起伏而且面好看,但是被很多影迷認為不符合歷史事實;再在比如《大明劫》,很符合歷史原著,但是被業內人士認為太過於呆板,嚴肅。最近幾年的《忠烈圖》,《楊門女將》,還有趙文卓演的《英雄鄭成功》,演員陣容豪華,場面宏大,但是票房慘淡,製作公司和電影公司虧得一塌糊塗。

  看完《蕩寇風雲》之後,我覺得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還是拍出了國產古裝片的高水準。

  騰訊影評說;《蕩寇風雲》重現冷兵器時代不動如山、動如雷霆的陣法最劇照高境界,及血脈賁張、拳拳到肉的近戰肉搏,加入新的視覺效果讓戰爭動作場面更加真實。用電影來講歷史,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及核心,為觀眾獻上一場前所未有、極具中國歷史質感的視覺盛宴。

  電影的故事情節很多人都已經很熟悉了,講述了一代名將戚繼光蕩平倭寇,給沿海老百姓平安太平的故事。明末年間,大明朝已經腐敗不堪,軍隊已經渙散不已、軍心不整,難以勝任大規模的作戰。倭寇趁虛而入,對東南沿海的居民屢屢進犯。在這個內憂外患,國家江河日下的時代,戚繼光(趙文卓 飾)臨危受命,與俞大猷(洪金寶 飾)招募三千義烏村民,將這群彪悍的村民訓練成為一支陣法精絕、聞名中外的“戚家軍”。

  導演陳嘉上在接受騰訊網是表示,這部電影拍攝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的90、甚至00後的年輕人瞭解民族英雄戚繼光,關注中國的歷史。導演陳嘉上潛心多年,專門研究了《明史》中的海量資料,訪問了大量的當地歷史博物館。

  主演趙文卓和洪金寶,是這部電影的看點,同時也是這兩位功夫巨星的第一次合作。趙文卓飾演的戚繼光,動作精湛,人物氣質也很符合戚繼光的英雄性格,洪金寶雖然已經65歲了,但是論起武術動作,依然是華語電影圈中最靈活的胖子,扮演的俞大猷給人感覺,依然孔武有力,和趙文卓對打的一段棍法戲也顯得畫風強勁,絲毫看不出一個老年人的雍容懶散。

  對於戚家軍的陣法,我們都知道它聞名古今中外。影片場景中,對於戚家軍作戰陣型的展示,以及人和武器的配合,顯得震撼和生動。無論從佈景、還是行軍戰鬥都是依舊《明史》以及大量其它的資料撰寫的。事實基本確確鑿,戚家軍成軍的過程以及隊伍發展壯大的經歷,都貼合史詩,經過多方考證。

  為了顯得故事情節豐富,電影特意描述了一段戚繼光和妻子的床戲以及“鬥爭”的畫面。歷史上的戚繼光據說就是一個妻管嚴,這些電影特寫,讓影迷們有一種會心的一笑的感覺,我們也不覺得戚繼光窩囊,反而豐富了戚繼光這個英雄形象的性格。

  拍攝一部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主旋律電影,作為香港電影導演,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進步。這部電影對歷史的.考證還是下了大功夫的,也不是腦殘的國產抗日神劇,對於對手也沒有刻意醜化對手。電影的音樂,對氣氛的渲染相當帶感。

  總而言之,影片的思想性,包括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英雄風骨,都有待於經一部的刻畫。但是作為影迷,我們看完這部片子之後們還是熱血沸騰,豪情激盪玩萬丈。《蕩寇風雲》作為古裝的主旋律題材,導演的視角和功底都值得肯定,這部片子,對於與熱愛武俠和動作片的影迷,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2017年電影《蕩寇風雲》觀後感【篇三】

  《蕩寇風雲》本質上來說是一部尤有誠意的古裝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真實貼近時代的戰爭場面,也有著以真實歷史為奠基的民族英雄,但另一面電影對整體節奏的掌控卻是非常欠缺的,這無疑使一段本自激盪人心的故事變的尤為拖沓突兀。

  精緻的服裝,考究的兵器槍械,對戚繼光鴛鴦陣的還原,都是《蕩寇風雲》頗為不錯的亮點,更為難得的是在這部作品裡,電影並沒有如同很多抗日神片般的去醜化反派,而是和很多歐美真正有氣概的戰爭電影中那樣,對倭寇也做出了精雕細琢的刻畫與尊重,這種做法即使電影所呈現的並非只是一場黑白分明的抗倭之戰。

  可總道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在《蕩寇風雲》裡,陳嘉上依舊沒有吸取自己在《四大名捕》中失敗的教訓,不同視角的多線敘事需要有著強有力的節奏掌控,但這一點卻是這位導演自覺很是欠缺的,電影不僅在很多並沒有太大用處的情感上耗費了太多時間,也完全看不到電影在主次線上有序的把控,而當其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後,最終能留給結局的時間儼然變的寥寥無幾,這也使電影最後的結局難以去深華其預想的主旨,給人以非常倉促的感覺。

  除了在節奏掌控上的失利,《蕩寇風雲》也犯了一個近乎所有香港導演在拍古裝片時都會犯的問題,那就是深受武俠電影的影響,很難拍出一種歷史正劇的氣魄與儀式感,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雖然可以看到陳嘉上想去展現大明官場的複雜黑暗,也想去攫取一些人性上更深層次的東西,但這些礙於節奏掌控的失利,到最後仍舊都是淺嘗即止的,使之對比如《大明劫》這樣的作品仍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知道要去呈現抗倭英雄戚繼光,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呈現的電影,在歷史與武俠模稜兩可的搖擺中,《蕩寇風雲》最終變的僅只是差強人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