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2001版觀後感
珍珠港2001版觀後感
一部影片的所傳達的情感是它的靈魂,是一部好的電影必須要具備的因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珍珠港2001版,希望對你有幫助。
珍珠港2001版觀後感一:
很久沒寫過這些東西了。因為沒怎麼看電影,看了也沒有衝動去寫些什麼,但看了珍珠港,它觸動了內心裡的什麼,所以要寫些什麼。
我和河馬一樣,覺得它很不錯。好評。
感知一個電影是不是和感知一個人一樣,看是否觸動了自己的內心?
美國人其實很簡單,愛就是愛,恨就是恨,不摻雜什麼其他隱晦的東西。故事情節不見得很新穎,並且看到中間就能猜到結局。但我很喜歡電影所傳達出來的那種對待戰爭對待失卻的態度,一點也不含糊不清,一點也不故作深沉,曖昧不明。戰爭沒來時盡情作樂,戰爭來了,仍有那麼多的熱情,我真佩服影片裡塑造的美國人。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讓我覺得,這就是個有力量的國家,他們不會倒下,即使倒下了也會迅速站起來。 戰爭結束了,友誼和愛情都不會結束。我想,以友誼與愛情貫穿整個影片,是想要告訴我們,戰爭能考驗這一切,使它們更真。伴隨著戰爭的結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戰爭的開始是在何時,而美國人便是握著這樣的勇氣,是什麼就面對什麼的從容,使一個大國崛起。如果這個片子作為美國形象宣傳片,一定很成功吧。猶如河馬說的,假如我是一個美國人,我便為美國人驕傲。
說這些時,心裡把它跟看過的 南京南京 對比。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頓時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我該是為中國人哭泣,還是偷偷為那個日本人動容?看過一個寫珍珠港的影評說,珍珠港裡的日本人是有頭腦的有智慧的,美國人把侵略自己的敵人塑造成這個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們從小看的抗戰片,裡面哪個日本人不是賊頭賊腦殘忍無比,形象毀得差不多的?
後來我明白了,我們一直本著受害者,弱者,受欺負的心態來看待戰爭,過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終未能使我們的內心強大起來,未能使我們從內心裡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這樣的一種弱者心態使我們的影片的呈現出一種歷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對未來的希冀以及強大起來的信心。但美國不一樣,它就是本著強者的心態去看待珍珠港戰爭的,本著一種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須讓日本人吃不了兜著走的決心。正是這樣一種我們缺失的心態,造就了我們看待戰爭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歷史影片。當然,美國本來是個年輕的國家,沒有歷史,何來歷史沉重感呢。
我想,對待過往的戰爭,應該記住,以史為鑑,但更為重要的是,用一種強者的心態去對待歷史,真正強大起來的那一天,該倒茶的自然來倒茶,該認錯的自然來認錯。
珍珠港2001版觀後感二:
越想起電影裡的愛情戲就越憤憤不平。
一開始男女主角的愛情戲倒也合乎情理,而後面編劇的腦子跟被驢踢了一樣。僅僅三個月,風情美麗的女主角就變了心,僅僅三個月,最好的朋友就衝破了對男主角所應承擔的道德感,儘管他也一面在說對好朋友的不幸的傷痛,卻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與好友的愛人在一起,在約會的第一夜就墜入被風吹起的降落傘飛揚的誘惑裡,並且女人還懷了孕。想起雷夫臨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機會與深愛的女子纏綿一夜,但他卻沒有這麼做,因為他不想讓這種“與別人一樣的做法”毀了他們在一起度過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後想起會後悔,在酒店門前他止步了,儘管身旁不斷有別的大兵和女人們進進出出。
僅僅三個月!!
印象中丹尼好幾次對雷夫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劇中一個無干痛癢的配角說了一句實話,“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剛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會從墳裡爬出來和他算帳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愛情矇蔽了,女人被命運愚弄了!
我並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寶釧一樣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窯十八年,但三個月來忘記一個深愛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是因為編劇太爛還是薄情寡義本就是人的天性?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愛雷夫,那麼何必一直透過各種鏡頭強調她對雷夫的愛以及聽到愛人死訊的悲痛?這不合邏輯,或者西方人都比較博愛?還是他們比我們更懂得“莊子逝妻”的豁達?
用愛情戲作為大片的線索並非不可,但這種結局的愛情與電影本身所表達的思想相去甚遠,或許編劇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戰爭的惡果,但我看到的劇情似乎更想表達信仰,若是它配合一個曲折忠貞的愛情我會更喜歡一些,對信仰的堅持,對愛情的堅持,或者會使電影也更受歡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壯烈犧牲來結束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丹尼臨死前,雷夫讓他挺住,說他快要當爸爸了,而丹尼說,不,你才是。有些可笑,彷彿這個女人專為他們哥倆而生一樣,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報道了,甲又無可推卸的包攬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點,我不很喜歡這部電影!!
珍珠港2001版觀後感三:
我知道這部片子比較遲,是在聽完Faith Hill的《There you'll be》之後才知道《珍珠港》的。我買的那一本關於英文歌曲的書,介紹《There you'll be》的時候,說是世紀巨片《珍珠港》的主題曲。當時這頗有威懾力的四個大字——世紀巨片,加之主題曲的曲調的渾宏大氣,還有悲壯。令我產生了一個隱隱約約的感覺,《珍珠港》是史詩一樣的大片。當然也和老美大部分和戰爭有關的片子一樣,宣揚和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標榜美利堅人民的堅強團結還有保家衛國的決心。
之後同桌華哥的一句話令我下定了決心去看《珍珠港》,他說:啊?《珍珠港》你都沒看過?!廢話不多說,我還是組織一下語言還有思路寫這一篇觀後感。我不敢說是影評,因為我暫時還沒有這個能力。
《珍珠港》這部電影,我無法將它單獨作為戰爭片,或者是愛情片。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兩個虛構的愛情故事(除了雷夫、丹尼還有伊芙琳之外,我還有關注貝蒂和雷德這一對)就組成了《珍珠港》。很多網站將《珍珠港》歸類為戰爭片,但是影片卻用了很長的篇幅來渲染愛情的美好和偉大,當然兄弟情也是關鍵。沒有兄弟情作為鋪墊,也不站在保衛國家安全的高度上說,我無法想象只是作為戰友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會有怎麼樣的發展。
我不得不說《珍珠港》的開頭非常美。田納西州的黃昏,還有那一片麥田。一架飛機從天邊緩緩地飛過來……這個開頭和結尾的時候雷夫帶著小丹尼一起飛的場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運用一個寫的名詞來說,應該就叫首尾呼應吧。我在片子的結尾,看到小丹尼看著丹尼的墓(應該是吧)前的的花的時候,不自覺地留下了幾滴眼淚。
我的哭點不高,所以《珍珠港》還是令我流了不少寶貴的眼淚。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在看這部影片時,留下的第一滴眼淚為了西弗吉尼亞軍艦艦長流的,子彈穿過他的腹部,腸子都流出來的,奄奄一息的時候他還惦記著指揮作戰。當然眼淚就留下來了,雖然說那個場景對我來說,相對難以接受一些,不過我倒是沒有想到噁心之類的字眼,反倒是有一股崇敬。還有那個死去的貝蒂,也就是雷德的未婚妻,雷德接受了轟炸東京的任務之後,在自己運載的那枚炸彈上寫上了“為貝蒂報仇”,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也小感動了一下。
至於說真正震撼了我的內心的,就是那一個特寫——在營救亞利桑那號上被困計程車兵時,伸出來的那一隻手。那個畫面很悲壯,沒有炸花眼的炮火,沒有子彈紛飛,就是一隻手,還有從缺口簌簌冒出的海水。我不知道怎麼形容我的感受,在那一刻我只是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還活著。
在《珍珠港》的百度貼吧裡,有人發帖說看到日軍的戰機起飛的時候被震撼了,說實話他們那種無謂死亡的精神還是可圈可點的,還有一個日軍飛行員看見小孩子的時候示意他們趴下這個小細節證明他們還是有點惻隱之心的,我之所以用“有點”的是因為在後來美軍軍艦被擊沉之後,日軍還在向落水計程車兵掃射令我反感。(關於美軍、日軍的評述只是《珍珠港》這部電影之所見所感)
對我來說,最令我感動的地方莫過於丹尼為了保護雷夫中彈之後,他們之間的對話。
“我本來不應該告訴你的,但是你要做爸爸了。”
"不,是你,你要做爸爸了。"
(以上臺詞全憑記憶,有興趣的同志可看原片。)
大家對《珍珠港》的褒貶不一,喜歡它的人說影片所傳達的情感令人動容,不喜歡的人認為《珍珠港》劇情拖沓,浪費篇幅渲染愛情,錯漏百出。在我看來,一部影片的所傳達的情感是它的靈魂,是一部好的電影必須要具備的因素。我認為《珍珠港》絕對值得一看。
《珍珠港》的配樂值得一提,尤其是《Tennessee》這一首,很柔和,很能夠帶動還有感染觀眾的情緒。
《珍珠港》的配樂是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又一經典力作,電影原聲以古典浪漫氣質樂音為核心,從柔情似水的鋼琴音調裡緩緩的帶出悲壯悠揚的古典絃樂,迴歸古典音樂的浪漫情懷。 原聲演出陣容強大,擁有30年豐富作曲編曲歷練的Fiachra Trench、84年與多明戈合唱《卡門》的女高音Julia Migenes、德州小提琴跨界奇葩Craig Eastman、創立Hiroshima樂團的Dan Kuramoto等重量級人物聯袂演繹,為《珍珠港》增添一層光環。(網上覆制,非原創)
提一提除了霍納之外的一個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漢斯•季默(Hans Zimmer)於1957年生於德國,是近年來崛起速度十分驚人的電影配樂家,在電子合成器和傳統器樂的結合上,每每展現令人震撼的個人風格,也屢次締造令人激賞的配樂成績,特別是在動作電影配樂方面,他獨特的音樂型式已經蔚為風尚,揉合了電子樂的炫麗緊湊,和交響樂的磅礴氣魄,漢斯•季默幾乎是近年來,典型好萊塢英雄主義動作電影不可或缺的“標準配備”。漢斯•季默初次與好萊塢以入圍奧斯卡的電影《雨人》打響知名度,1995年以迪士尼動畫電影《獅子王》配樂贏得生平第一座奧斯卡金像獎以及金球獎,之後的著作更遍及各種電影領域,至今他為電影創作參與的數量已高達百部,並有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愛美獎三大獎的加持,才華早已深受廣大影評影迷的肯定,穩坐當代最偉大的電影配樂家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