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1

  從劇名來看,國家廣電總局迎接黨的二十大重點劇目、浙江華策集團出品的時代報告劇《我們這十年》以“我們”為敘事主體,以“這十年”為時間場域。看過《我們這十年》之後,深感創作者對“我們”的人稱命名和意義建構有深意存焉、有新意存焉、有心意存焉。

  “我們”是一種集體指稱,但劇中的“我們”並沒有因此消解了一個一個具體的“我”,恰恰相反,全劇著意從一個一個具體的“我”來構建作為集體的“我們”,從而使得“我們”既厚重又鮮活、既深刻又生動。在“這十年”的時間場域和與之相伴隨的空間場域裡,這一個一個具體的、鮮活的、生動的“我”,構建起十年來豐富、深刻、立體的“我們”。

  眾所周知,《我們這十年》的“十年”,不是簡單的時間描述,而是新時代的同義詞,具有宏闊的史詩意涵,具有富於新的歷史特點的審美意蘊指向。《我們這十年》一個鮮明的特質,就是由詩的“我”、詩的“我們”,藝術地構建起“史”的“這十年”。如同片尾曲中所唱:“這封信給煙火中寫故事的人/寫如何勇赴這平凡的生活”“寫故事多輝煌/以螢火的光”,《我們這十年》首先立足描繪平凡的人間煙火,著意刻寫一個一個具體的“我”身上“螢火的光”,由此來點亮時代之光,自然地呈現出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輝煌。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2

  《我們這十年》採用單元劇的創作模式,選題包羅永珍。主創團隊走進部隊,深入農村,實地採風;全劇拍攝地從杭州到新疆、從鄭州到廣州、從江南水鄉到西北大漠,涉及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故事內容從全面從嚴治黨到掃黑除惡、從民族團結到鄉村振興、從科技自強到海外援建,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這十年》立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念,從普通人身上發掘故事亮點,將這十年建設成就落到一個個生動具體的人物上,力求做到濃縮不同行業普通人的故事,“從十年奮鬥之人感受十年生活之變”。

  《我們這十年》裡的11個單元就如同11個不同的社會切面,雖然不能涵蓋方方面面,但每個故事裡,都滿溢著溫暖的人情味。《我們這十年》透過塑造鮮活、有生命力的普通人串聯起“我們的故事”,承載著公眾回憶的最大公約數,用小人物的奮鬥故事,反映大時代的成就,全景繪製新時代畫卷。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3

  和之前的`《在一起》、《功勳》一樣,《我們這十年》都是按照不同的板塊透過不同的故事展現不一樣的情懷的這種方式,分篇章來講述這些即耐人尋味又鼓舞人心的故事。我非常喜歡這種分篇章的形式分別展述一個小主題的手法,看似每個故事都是獨立、互不干涉的,而最終又呼應了大主題,且不贅述、不囉嗦和不拖沓。

  本劇透過十一個篇章分別展現這十年來我們國家和人民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該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充分展現了從2010年到2020年間,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演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不斷增強的美好歷程。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4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由不同編導創作的十一個單元劇組成,在時空場域、敘事策略、人物塑造、鏡頭語言等方面各具藝術特色。這十一個單元劇既能獨立成篇,亦能串聯成珠,這種類散文化的整體架構,以“形散神不散”的精神內涵,指向共有的藝術特性——真實性與現實性,全劇透過“以小博大”的藝術手法,彰顯了“非凡十年,奮鬥有我”的主題立意。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海報

  《我們這十年》沒有正面強攻重大事件和顯而易見的發展成就,主創以平視的鏡頭,聚焦了軍人、教師、農創客、創業青年、小吃店老闆、劇團編導、援外建設者等我們身邊的平凡人物,從生活中淬鍊原型人物的奮鬥經歷,透過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產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共振,完成該劇對於主旨立意的藝術訴求。在《前海》中,觀眾從一個香港普通青年葉舟的勵志之路,看到了香港迴歸後,在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香港同胞擁有和內地年輕人一樣實現“中國夢”的機遇。在《一日三餐》中,似乎看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反腐倡廉的重大事件,但觀眾卻由蔡五味腸粉店父女經營理念之辯,透過“一日三餐”腸粉店由高檔酒樓改回大眾小吃店的劇情演繹,展現了從嚴治黨的“八項規定”對於中國社會各階層產生的深遠影響。在《礪劍》中,以男主帶領官兵歷經艱苦的實戰化訓練,重振老虎團雄風的情節敘述,反映了新時代裁軍、科技強軍等一系列軍改措施,看到了中國軍隊從戰鬥力到精神面貌帶來的深刻變化。在《心之所向》中,藉由回鄉女青年“農創客”的形象塑造,揭示了“新農村建設”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村正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嶄新風貌,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如何講好十一個故事,做到平凡不平淡,這是最難的。該劇的突出藝術特色在於“寫人”,既以小切口拉近與主人公的距離,又以繁華都市、偏遠邊疆、沙漠異域、市井百態、鄉土風情等迥異的時空場域營造,給觀眾帶來熟悉下的陌生感而增強觀賞期待。看了《熱愛》,你才發現在新疆的邊遠鄉村,還有這樣一群熱愛足球的純真孩子,其中不少的孩子透過執著的努力或走進了職業足球俱樂部,或邁進了高校的大門,在觀看時自然地融入了孩子們的足球世界,被孩子們夢想成功的笑臉所感染。看了《一日三餐》,嶺南腸粉的傳統制作工藝,彷彿有了“舌尖上的中國”對美食探秘尋幽的意境,有一個普通老人對傳統美食文化的堅守。看了《唐宮夜宴》,一下了解了主創抓住熱點現象背後揭秘的良苦用心,挖掘了轟動一時的舞蹈“唐宮夜宴”,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賦予當下審美后煥發了勃勃生機。榨乾水分的十一個強情節故事以平凡中見奇雋的藝術構思,使全劇在新時代的昂揚精神中,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該劇將人物塑造與時代背景緊密勾連,強調人物之間的相互賦能。在《前海》中,香港創業青年葉舟,與深圳前海夢工場專案部主任之間上演了一段“千里馬遇伯樂”的佳話。在《熱愛》中,青年體育教師張雷在新疆伊犁加尕斯臺鎮中學“支教”中,被孩子們對於足球的熱愛所打動,孩子也對這個漢族青年足球教練的認真執著所感染,孩子們透過努力實現了夢想,改變了命運,老師張雷也找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土壤而紮根於此。該劇正是透過這種彼此賦能的人物塑造,讓螺旋上升的正能量隨著劇情推進不斷累積,透過量變至質變的勵志劇情演繹,將“奮鬥有我”的小我,裂變成“非凡十年”中無數懷揣“中國夢”的共我,這種類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移情、通感的藝術手法,在達成觀眾與劇中人物的心靈契合中始終產生著共鳴。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在“寫人”中,非常注意以第三者的站位視角,以帶有弧度而非直線型的敘事策略,多方位講述故事,立體化塑造人物。在《沙漠之光》中,中國光伏發電建設者們在北非沙漠克服種種困難,為當地村民送去光明。主創沒有簡單“以我為主”去鋪陳劇情、刻畫人物,而是引入“第三者”哈桑,透過哈桑父親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他和爺爺相依為命,經濟拮据而又捨不得賣羊的情節刻畫,從側面映襯了中國人到來後村子的變化。以村長為首的部分村民經歷過所謂西方援助者的'幫助,最後留給他們的是連棉花都無法種植的一地雞毛,只有中國人不僅給他們建了光伏發電站、打了水井,更可貴的是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這種透過第三者觀察視角,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解讀,更加具有藝術層面的說服力。在《前海》中,以香港普通中年夫婦“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感視角,見證兒子葉舟屢敗屢戰的創業之路。羅嘉良與柯藍精湛的演技,將東方人內斂的情感表達,細膩而富有層次地刻畫出來。這種情感站位的第三視角,在接地氣的粵語臺詞、富有煙火氣的市井生活場景中,更凸顯了香港青年的奮鬥精神。

  該劇還以劇中人物真實的內心寫照直面了我們這十年社會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熱愛》透過男主視角,真實再現邊疆“支教”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唐宮夜宴》訴說了傳統文藝團體在改制與市場衝擊下的痛苦轉型;《礪劍》更是直面軍改前部隊存在的“人浮於事”等問題。不迴避問題正是為了展現劇中人物對於理想與信念的堅守,真實呼應該劇“非凡十年,奮鬥有我”的敘事主題。

  正如《唐宮夜宴》單元劇中,女主透過博物館中唐俑帶來的啟發,將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現代審美,從而編排出轟動世人的“唐宮夜宴”舞蹈一樣。電視劇《我們這十年》準確把握了當下觀眾的審美趨勢,從題材選擇、藝術呈現、傳播路徑等方面,以十一個平凡而不平淡的故事見證了這十年中國人的精神向度,對於主題性影視劇創作帶來了新的突破。

  我們這十年第一集觀後感5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聚焦十年裡的“我們”,以奮鬥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接地氣、有溫度、有共鳴”的中國故事,描繪了一幅極具煙火氣的時代畫卷。劇中從田間地頭到抗疫現場,從祖國邊疆到異國他鄉,從足球賽場到絢麗舞臺,從掃黑一線到綠色軍營,創作者將十年間無數為國家、為社會、為生活努力奮鬥的身影濃縮排11個故事中。

  在十年的大背景下,選取十一個小切口,小中見大,管中窺豹,以點帶面地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劇中涉及人民生活的裡裡外外、新時代建設的方方面面,既有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也有科技強國、文化自信等,呈現這十年來我們關於這個時代的記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