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周遊列國歷史作文
孔丘周遊列國歷史作文
正當吳楚、吳越爭鬥激烈的時候,中原的諸侯國內部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公元前年,魯國的國君魯昭公被大夫季孫意如驅逐。季孫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兒子宋為國君。這就是魯定公。從此,魯定公就只成了魯國的一個象徵性的國君,魯國的權力就分別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這就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但是,這三家大夫在各自為政的過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竊取了實權。其中,以季孫氏家的問題最為嚴重。這時季孫意如已死,他的兒子季孫斯繼承了權力,並任魯國的相國。季孫斯的家臣陽虎,乘機攫取了季孫氏的實權,並且企圖滅掉季孫、孟孫、叔孫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陽虎起兵叛亂,季孫斯逃到了孟孫氏無忌的封地。孟孫無忌有個老師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這次事變,並且事先對孟孫無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孫氏預先調兵遣將,將士兵偽裝成搞建築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陽虎趕來捉拿季孫斯時,孟孫無忌的伏兵一擁而上,將陽虎打敗了。
孟孫無忌的老師孔丘,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公元前年。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邑(今山東鄒城東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時父親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貧苦。母親顏徵在把他撫養成人。他好學不倦,學問很深,並且收了不少學生、弟子。不久,這些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諸侯國中出了名。孔丘主張各諸侯在治理國家方面要用“德治”,要“舉賢才”,同時還應該“正名”,即國君、大夫、百姓、父親、兒子都應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仁”的意思就是說做人要有道德觀念,要愛人;“禮”就是要人重視內心修養,並用它來約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無類”,即不分人出身的門第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學生,就各種出身的人都有,實踐了他“有教無類”的觀點。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都成為以後人們在治學方面的寶貴和格言。
當時一些諸侯國的國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觀點顯然觸犯了那些掌握著諸侯國大權的大夫們的利益。比如關於“正名”的觀點,正打中了大夫們的奪權割據、篡奪諸侯權力的要害,他們怎麼可能讓國君採用孔丘的政治主張呢?
孔丘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魯國。孔丘五十歲那一年,正碰上陽虎叛亂。
由於孔丘提醒孟孫無忌,制止了陽虎的叛亂,孟孫無忌向相國季孫斯推薦,孔丘當上了魯國的司空。
公元前年的一天,魯定公讓孔丘當相禮,陪定公一起去夾谷(今山東萊蕪)與齊景公會盟。由於孔丘的周密籌劃和臨危不懼的機警應對,使齊國企圖借合盟的機會羞辱和綁架魯定公的陰謀徹底破產。
魯定公回國後,升孔丘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長官),以表彰他在夾谷會盟時為魯國立下的功勞。孔丘乘機施展了自己的抱負,他一面協助魯定公平息了季孫斯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亂,一面幫助相國季孫斯治理魯國。三個月之後,魯國的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齊景公聽說魯國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變化,就緊張起來了。大夫黎彌給景公出了個主意:選一批漂亮的美女和樂工送給魯定公,讓他縱情聲色,疏遠孔丘。這一招果然靈驗。從此,魯定公就日夜享樂,不理朝政了。
孔丘見魯定公實在沒出息,就帶領一些學生再次到各國遊歷。他先後從衛國、宋國、鄭國又到了陳國。當他準備從陳國到蔡國去的時候,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請他。陳、蔡兩國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國重用後會對他們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將他圍困了三天三夜。孔丘受了三天驚嚇,餓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上,楚國的救兵到了,才脫離了困境,到了楚國。但楚昭王的大臣們也不能容納孔丘,他最後只好又輾轉回到了魯國。
孔丘回到魯國後,年紀也大了。他終於放棄了從政的念頭,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和教授學生。古代的許多文化典籍,如《周易》、《尚書》、《詩經》、《禮》、《樂》,他都進行過系統的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後來的弟子記錄下來,編成《論語》;他教的學生、弟子,號稱三千人,其中有名氣有成績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難能可貴的,他還用編年體的形式,根據魯國史官的記載,整理編纂成了《春秋》一書。這部書記載了從公元前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年(魯哀公十四年)的我國曆史上共年中的重大事件。這個時期,人們就通稱它為春秋時期。孔丘於公元前年去世。按照後人對中國歷史階段的劃分,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開始,到公元前年結束。也就是說,就在孔丘去世後四年,我國的社會歷史,就進入戰國時期了。
孔丘的學說,後來就發展成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儒家學派。孔丘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於孔丘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貢獻,以後人們尊稱他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