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武俠小說電影《三少爺的劍》觀後感
古龍武俠小說電影《三少爺的劍》觀後感
小說三要素:環境、人物、情節,金庸兼而有之,而古龍只需要刻畫好主要人物,就能勾勒出整個江湖。下面是《三少爺的劍》,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電影《三少爺的劍》觀後感一:
爾冬升執導的《三少爺的劍》(以下簡稱為“新版”),距離古龍的同名武俠小說上一次被搬上大銀幕,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十年。在1977年由楚原導演的電影中(以下簡稱為“楚原版”),時年不足二十歲的“小寶”爾冬升挑大樑出演主角“三少爺”謝曉峰,一舉成名。儘管這一情意結未必會是爾冬升決定翻拍該影片的最主要因素,而爾冬升本人在接受訪談時也有所澄清,但其對這一題材的看重則毫無疑問。
楚原版《三少年的劍》中,爾冬升飾演三少爺。
新版影片從有拍攝意向算起,籌備十數年。徐克監製,徐克、爾冬升、秦天南(《七劍》、《投名狀》、《十月圍城》等)三人聯合編劇,元彬、林迪安提供動作指導,金培達(《十月圍城》、《劍雨》、《武俠》等)負責原聲音樂,攝影、剪輯、美術指導等環節,也同樣由豐富的業內人士擔任。
儘管大量啟用年輕演員,電影選角也並不是純為討好粉絲,而爾冬升過去也以善於培育和發掘演員特性與潛力著稱,如《新不了情》中的袁詠儀、《色情男女》中的舒淇等。
這一原本可讓人放心的製作陣容,最後成品的質量卻多少有些尷尬:影片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只有5.6分(截至12月5日),遠低於楚原版(7.2分)。而如果觀眾看過新舊兩版《三少爺的劍》,大約就更能到何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儘管兩部影片也可說是各擅勝場和各有所失。
新版在視覺呈現上,體現出成熟與流暢的電影工業技藝;在“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上的新嘗試,也頗有想法。最大的失誤還是在劇本和臺詞上:既無法做到徹底忠實於原著,又無勇氣和能力做顛覆式的改寫,首鼠兩端,吃力不討好。演員們拍戲拍得辛苦,觀眾卻看得莫名其妙,甚至不時笑場,可惜了影片在製作上面下的一番苦功。
電影《三少爺的劍》觀後感二:
只能說跟原著相差很遠。手機黨所以長話短說。我沒看完就離場了,實在受不了。粗略數了一下,一個半小時之內觀眾笑了接近十次,這本來是古龍寫的一部很壓抑的,刻畫江湖悲劇的小說,充斥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涼感覺,居然被拍的搞笑了。
回到燕十三身上,我覺得真的和原著的形象相差甚遠。原著的燕十三孤獨,冷峻,視人命如草芥,也包括他自己的命。當然這也源於他的職業——殺手。他的劍法很高,但是最初並沒有三少爺高,因為書中明確寫出了,他看完慕容秋荻使出三少爺的劍時很震驚的,哪怕是他的第十四劍也擋不住,因為三少爺的劍法如同風吹過大地,沒人能夠抵抗風。從他去神劍山莊到他遇到謝曉峰,他的形象一直是孤單蕭索的,這樣的孤單蕭索源於無可奈何。他知道他和謝曉峰之間的宿命,但是無法改變。他是個殺手,很多人想殺他或為報仇或為成名,他為了生存殺人,無論願不願意,不殺人,人就殺他。這也是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而電影中的燕十三就很可笑了,情緒的表達基本靠吼,生氣的表現十分誇張(比如一劍劈開謝曉峰的牌位)。
而且會被村民道德綁架,簡直匪夷所思。古龍筆下的人物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愛解釋,也不怕人誤解。第一,信我的人我不用解釋,不信我的解釋了也沒用。第二,很多事情不值得我解釋,我何必為了不相干的人委屈自己?但是燕十三被村民一激將就去殺了大老闆(對,就是那個原著中特別diao,電影中一下子就被捅死的大老闆)。且不說一個劍客最基本的就是要冷靜沉穩,我就想問作為一個殺手,這樣的'性格和腦子,他是怎麼活過來的?當然了,你可以說他覺得自己快死了,想做點好事,人之常情嘛。但是看看他的手法,從曉月樓門口一直殺到後堂。打手殺了,龜奴殺了,老鴇殺了。這是好事?這類人的招誰惹誰了?所以這個滿腦子衝動,做事不計後果,嗓門大,又瘋瘋癲癲的燕十三我失望透頂。
尤其是文身,很醜好嗎?一身黑衣,遮住半張臉不是很有範嗎?順便說一句,我覺得燕十三和謝王孫在綠水湖畔論道的那一部分可以加上嘛。多麼精彩,夕陽下,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面對著兒子宿命的對手。那麼沉靜,那麼淡然。寥寥數語,讓人覺得人生和江湖,名和利,愛和恨,不過過眼雲煙。原著最後他悟出第十五劍,明知可以戰勝謝曉峰但是卻用死來摧毀不受他控制的劍法,摧毀為武林帶來毀滅的劍法。說明他具有成為大俠的資格。
電影中的燕十三隻能說是一個長得兇狠的打手,並沒有演出神髓,也就開頭那一點還算過得去,後面就全是毀原著的了。
今天看了電影覺得挺失望。有點吐槽的感覺。倉促之間文詞淺薄,見笑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