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感動中國的觀後感

2017年感動中國的觀後感

  感動中國裡的每一位人物都彰顯著中國文化裡的傳統美德。下面是感動中國的,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2017年感動中國的觀後感一:

  不免覺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沒錯來到這個世上要為自己而活。但責任使命這些詞彙難道真的不應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烙印嗎?

  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也沒有生活在窮鄉僻壤等待我們去解放的貧困山區。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無憂的社會中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思考我們應該實現怎樣的價值嗎?

  即使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不是教書育人的園丁,不是駐守邊疆的戰士亦不是解放勞苦大眾的英雄,但我們也要記住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去奉獻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引水的黃大發,36年只為當初的誓言。想到古時候的君王坐擁天下又如何,想到現如今的富豪身家萬億又如何?卻不及老人實現誓言時,站在親手開鑿的水渠上,那雙噙著淚的雙眼,告訴我什麼是平凡可貴。

  告別康橋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黃大年,透支著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時光奮鬥在祖國科研事業的'前線。直到生命的最後,依然為科技強國的夢想在奮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邊守邊,32年風雪中對家園對國土的堅守,“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那一面面飄在風中的旗幟,是那位老父親心中對祖國的深沉的愛意,一代代的繼續和傳承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蘭小草,直到走後才被人知曉。人們總說好人會受到上天的眷顧但一個個走後被人悼念的靈魂,卻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這句話樸實的道理。不過這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只會為這滿滿的善良和偉大的愛動容。

  為他人奉獻是大愛值得敬重,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對妻子的不離不棄一輩子的守候也同樣讓人敬重。她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那滿是傷疤的身體卻換回他的一見鍾情,這難道不是對顏值主義的一種諷刺。有些愛情在剝去華麗外表下只剩毫無真情的淺薄。

  有的人在死後,被人悼念被鑄以豐碑紀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時,獲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獎勵榮譽對於他們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可貴的是真誠是善良是毫無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為了一個什麼目的虛偽做作的表演。

  我無法窮盡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內心滿滿的感動。但我想記住這種複雜的感情,並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堅持用愛,去書寫“偉大”哪怕是窮其一生的平凡人的偉大。

  2017年感動中國的觀後感二:

  孫家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階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1958年畢業於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五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訊衛星的總體設計,領導衛星研製和發射的技術管理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

  孫家棟經常說:“1967年國家要搞人造衛星,當時也是沒有搞衛星的人才,我個人也只是具備了一點最基本的條件。所以主要靠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靠國家發展所創造的環境,對我個人來講主要還是靠機遇。”“我能夠主持衛星總體設計工作,得益於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發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自己提供了‘平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了自己。”

  孫家棟把自己看得很簡單:反正國家需要你到哪裡,就到哪裡。交給任務,就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也是孫家棟最為繁忙的一年。為了探月工程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協調落實,他還肩負著中巴資源衛星和北斗衛星總設計師的重任。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有時一週內要去三四個城市,打“飛機計程車”成了他的家常便飯。這一年裡,年近80歲的孫家棟10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現場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空中飛人似的從北京飛了20多個地方。從9月初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發射準備狀態開始,一直到11月26日衛星出圖的近百天時間裡,孫家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實施中。衛星發射成功後的一個月裡,孫家棟雖然人在北京,但心繫“嫦娥”,天天都坐鎮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時刻關注著衛星每個動作的準確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說:“他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四五雙。”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全國的電視觀眾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了一個被攝影師搶拍到的鏡頭,當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的揚聲器裡傳出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的訊息時,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立起來,歡呼跳躍,擁抱握手,而孫家棟卻走到了一個僻靜的角落,他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在偷偷擦眼淚,這個鏡頭令許多人動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