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原創蒲劇《萬榮女人》觀後感

首部原創蒲劇《萬榮女人》觀後感

  就是對於某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看完之後又自己的看法或者感悟,將其表達成文字的一種方法。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首部原創蒲劇《萬榮女人》【篇一】

  2016年8月31日晚,運城市青年演員戲曲大賽在夏縣正式開賽,萬榮縣蒲劇團帶來了精心打造的新編歷史劇《薛仁貴》,打響了大賽的頭炮。臺上的主演吳小京,蔡星燕情緒飽滿,臺下的觀眾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歷年來,萬榮縣蒲劇團一直是運城地區各縣市蒲劇團中頗具實力的劇團之一。名家輩出,佳作疊至。有以丁桂蘭、程永奎、孫文兵為首的老一輩藝術家,他們演繹出精彩絕倫的《綵樓記》《雙麟鎖》《白羅衫》等一批優秀作品,轟動晉南;又有以王紅妮、劉建軍、杜雲蘭、丁憲軍、楊銀平為首的正當年藝術家,他們在繼承了老一輩優秀作品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代表作問世,例如《香魂女》《萬榮女人》《下河東》《王玉哭墳》等都深受觀眾好評。更有吳小京、蔡星燕等一批優秀青年演員作為萬榮團的後備有生力量正在不斷的湧出。

  《薛仁貴》是萬榮團2015年年底打造的一部大型新編歷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李泉水、國家一級作曲暢元發、青年編劇閆宏雷共同創排的,優秀青年演員吳小京和蔡星燕領銜主演,全團上下對這個戲都十分重視。該劇主要講述的是河東名將薛仁貴歷盡曲折的徵東經歷。國難當頭,胸懷大志薛仁貴和眾位兄弟報國投軍。遭徵東先鋒張士貴百般刁難,並逼迫薛仁貴離開軍營。薛仁貴無奈離開大營感慨萬端,回首過往,思緒萬千,對月興嘆。失去了薛仁貴的唐王李世民連吃敗仗,自己又被困淤泥河,幸遇仁貴將萬歲救出,並且大勝渤遼國元帥蓋蘇文,唐王封仁貴為平遼王。最終仁貴榮歸故里,夫妻團圓。

  編劇構思精妙。劇情設定的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精妙絕倫。全劇場次分為渤遼犯境、中秋別妻、投軍遇阻、巧計奪城、仁貴嘆月、救駕平寇、榮歸故里共七場。開篇便直接丟擲渤遼國興兵犯境,不願臣服大唐,渤遼國元帥蓋蘇文刺死守邊大將,長驅直入大唐疆土,如入無人之境。透過敵軍的勇猛與唐軍的節節敗退,營造出了一種敵軍勢不可擋的緊張氛圍,立刻將觀眾帶入緊湊的劇情中。緊接著我們的主人公薛仁貴就該出場了,唐軍連連戰敗,就不得不招募兵勇,薛仁貴得知便告別賢妻柳英環,前去絳州掛單投軍。一心為國紓難的薛仁貴,遭到了嫉賢妒能的徵東先鋒張士貴的百般刁難與責打。張士貴和薛仁貴的矛盾由此激化,將本劇推向一個小高潮。投軍遇阻這場戲突出了張士貴的嫉賢妒能、陰險狡詐的品性,反映了薛仁貴一心為國、甘受委屈的情懷。編劇精心設計了巧奪鳳凰城這一場戲,翻閱大量史書,查閱歷史地圖,最終生動的再現了當年薛仁貴巧奪鳳凰城的疑兵之計,展現了薛仁貴兵法嫻熟的一面。自此後的多場戰役中,薛仁貴屢立戰功,卻不被心胸狹窄的張士貴重用,反而把軍功全部記在了其婿何宗憲名下,屢除薛仁貴不得。張士貴知道某一日冒功之事終將敗露,故而謊稱萬歲一夢,夢見白袍小將手持方天畫戟刺殺萬歲,而後又向龍門縣遁去,一夢驚醒,下旨捉拿白袍小將。遂張士貴贈薛仁貴紋銀勸其逃命去吧。薛仁貴無奈,只好離開大營,不知何往,仁貴對月空嘆,感嘆自己十幾年的遭遇,最終決定不能就這樣回家,誓保大唐徵東功成,暗中保護唐王。編劇為薛仁貴設計了一大段唱,表現了其在此時刻的無奈,把本劇推向了高潮。失去了薛仁貴的唐軍連吃敗仗,就連唐王李世民也被渤遼國元帥蓋蘇文追的陷入淤泥河。正當李世民苦嘆無人救駕之時,白袍虓將薛仁貴趕到救駕,刺死蓋蘇文,救得萬歲,大軍班師還朝。最終嫉賢妒能的張士貴被革去了先鋒之位,救駕有功的薛仁貴被封為平遼王,榮歸故里。該劇全方位的描述了一個對賢妻相敬如賓、對報國熱忱期望、對敵人深惡痛絕、對兄弟友愛互助的有情有義的薛仁貴藝術形象。

  導演手法獨特。本劇是文武並重的大戲,武場佔有足夠的分量。因此武場設計至關重要,國家一級導演李泉水為該劇設計的開打場面宏大,渤遼犯境一場中就用了八反將、四唐將,凸顯了兩軍實力懸殊,巧妙的為絳州招兵埋下伏筆。尤其巧計奪城一場中,張士貴與蓋蘇文開打,戰敗蓋蘇文。薛仁貴前來相救,與蓋蘇文開打,蓋蘇文不力,渤遼國眾將齊上陣。薛仁貴手持方天畫戟,在陣前苦戰敵兵。此戰設計精巧,武藝高超,開打場面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充分展現了薛仁貴的英勇無敵。文場重頭戲仁貴嘆月,導演採用蒙太奇手法,在薛仁貴最無助、最無奈之時,想到了在家中的賢妻還是苦熬日月,翹首期盼。毅然決定功成名就之後再榮歸故里安慰賢妻。

  音樂起伏有致。音樂設計是國家一級作曲暢元發老師,也是鼎鼎大名。為本劇創作了大氣恢弘、小橋流水的音樂,征戰場景、別妻場景、嘆月場景等主要場景,均能從人物性格、劇情發展出發,時而柔情似水,時而繁弦急管。經常能使觀眾身臨其境,與人物同悲同喜。足見其功底深厚。樂隊隊長王璽虎——萬榮團首席鼓師,掌控樂隊的大方向。文場十八人,能夠配合演員情緒,打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武場七人,打出蒲劇本有的高亢激昂,完全激發演員的表演慾望,達到了應有的藝術效果。

  演員完美呈現,主演吳小京和蔡星燕都是優秀的青年演員,很好的完成了人物的表演。在塑造人物方面較之筆者看的初稿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二人能夠在今後的演出中更加細心揣摩人物心理活動,外化在自己的表演中,藝術就要精益求精。唱腔完成方面,兩人都有一副亮堂的好嗓子,又會科學發聲,均能順利完成核心唱段。但畢竟是年輕演員,在唱腔韻味上還略微有些不足,相信以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演出的積累,二人會更強的。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大戲看配角。除了主演是年輕演員外,其他配演除了龍套全是“老戲骨”,不論表演還是唱腔都“莫麻達”,眾星捧月。

  全團上下團結一心。為了更好推出這部戲,王紅妮團長特意邀請了國家一級導演李泉水,國家一級作曲暢元發為該劇保駕護航。在該劇創排期間,筆者有幸前去探班,看到了全團上下對該劇的重視。在導演的帶領下,萬榮團演員認真對詞、樂隊盡心練樂、後勤得力保障。演員對詞過程中大家互幫互襯,共同探尋如何能夠更快更好的記住臺詞,創作氛圍十分融洽。排練過程中更是認真對待,導演要求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精準到位。作曲暢元發在調唱中不放過每個細節,力求表演者能準確唱出每個音符和掌握音樂節奏。全團上下團結一心,為創排《薛仁貴》都盡心盡力。全劇組臺前幕後演職人員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團上下擰成一股繩,為觀眾獻上了一部精彩紛呈的傳奇歷史劇。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閒暇之餘,談一談咱河東名將薛仁貴的傳奇經歷。

  首部原創蒲劇《萬榮女人》【篇二】

  12月10日、11日,萬榮縣的一部原創蒲劇現代戲《萬榮女人》亮相併州。這是一個以“善文化”為主題線索,講述萬榮人大善大愛的故事。

  為什麼要以 “善文化”為主題線索?為什麼要排這樣一齣戲?

  從淺層意義上講,這是萬榮縣蒲劇經過半個世紀後的涅?重生;往深裡說,這是要將萬榮的“善文化”世代傳承。

  李家大院的“善文化”

  在萬榮文化中提及“善文化”,李家大院就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

  如今,關於晉商大院有這樣一種說法:“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而這其中的“李家”說的就是萬榮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於萬榮縣的閆景村,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當你來到李家大院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善門”三個字以及牌匾上姚奠中題詞的“慈善世家”四個大字。

  據資料記載,李家先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因災荒從陝西省韓城縣 (今韓城市)逃荒至山西省萬泉縣(今萬榮縣)為了不與當地百姓爭地盤,才選擇了村東的'荒地建宅院。後,李氏家族辛勤勞作,耕讀傳家,由農入商,創辦企業,成為當地鉅富。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型書寫著 365個“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後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遠行善。正因為一個“善”字,李氏家族繁衍不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家族家規,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善文化。至今在當地仍流傳著許多關於“李善人”助人的故事。

  據記載,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連大旱,李家“道”字輩先後賑濟河東十七縣災區每縣1000銀元,給河東旱災救濟總會捐款10000銀元,對本縣、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別救濟 4000銀元和2000銀元。再設粥場,話說,李家的粥有標準:筷子插到粥裡不許倒。凡閆景、薛店村因婚喪嫁娶困難者,李家均施捨錢糧;對特別貧困戶的喪葬之事,李家親送棺材一口,讓其入土為安。當時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為李氏家族頒發“博施濟眾”牌匾一塊,以示表彰。

  以善為先,一善染心。“善”讓李氏家族富甲一方,“善”讓李氏家族生生不息,“善”是李氏家族留給後人的最好禮物,也成就了萬榮人世代綿延的“善文化”。

  首部原創蒲劇《萬榮女人》【篇三】

  “《萬榮女人》就是這樣一部戲。”萬榮縣蒲劇團團長王紅妮說道。《萬榮女人》以“善文化”為主題線索,故事講述了外出打工的萬榮姑娘李榮花為收養棄嬰小花,不懼千難萬險,面對人生的艱難苦痛,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婚姻甚至生命,歷經了風風雨雨,終把小花撫養成人並考上大學。女主人公李榮花在經過生活的磨礪之後,更加善良堅強,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果品生產,併成立了蘋果生產專業合作社,將萬榮的優質蘋果出口到國際市場。而大學畢業後的小花,也為了報答李榮花的養育之情,返回家鄉當了一名鄉村教師,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母親一起建設新農村。《萬榮女人》不僅有深厚的萬榮黃土地風情,也富有濃重的山西特色。劇中萬榮小夥泉水為了和李榮花撫養小花到煤礦打工,煤礦事故中為救工友不幸癱瘓,終身殘廢。李榮花不離不棄,譜寫了新時期的忠貞愛情,更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整部劇劇情意境高遠,跌宕曲折,細膩流暢,恢宏大氣,折射出了萬榮女人大善大愛的美好精神,倡導善行大愛、弘揚時代主旋律。”作為這部戲的主演,王紅妮的頗為深刻。

  國家著名編劇紀丁擔任 《萬榮女人》的編劇。當被問及創作原因時,他回答說:“我小時候在萬榮生活過一段時間,萬榮文化對我有很深的影響。確實,人們一提到萬榮首先想到的多是萬榮笑話,可我卻看中了萬榮的‘善文化’,它的厚重感、時代感很強烈,極具現實教育意義。這是我選擇這個題材的重要原因。”

  這部戲開始創作於今年年初,歷時僅半年時間,排練彩排僅1個半月。這部戲從7月份正式問世以來,在運城、臨汾、陝西等地上演40多場,受到了一致好評,甚至在當地的蒲劇界掀起了一股“萬榮女人熱”。“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一股熱潮,是因為戲好,因為這是一部寫給觀眾、唱給觀眾的戲。所以,每演出一場,演員、觀眾都會受到這部戲的感染,身臨其境,痛哭流涕。這也是這部戲成功的最大秘訣。”紀丁解釋說。

  而對於萬榮縣蒲劇團來說,對於王紅妮一行人來說,《萬榮女人》的成功讓萬榮縣蒲劇團得以“涅?”。“因為,上世紀 60年代初期,萬榮縣蒲劇團打造的蒲劇《綵樓記》就曾轟動省城,在太原連續上演 40餘場,轉戰十多個劇場仍一票難求。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陣痛,我們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說到此時,王紅妮已淚眼婆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