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

2016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

  三個孩子,三對夫妻,三個家,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國潮”,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呢?下面是語文迷網為大家帶來的小離別,歡迎參考。

  《小別離》觀後感一

  正在熱播的都市家庭情感劇《小別離》,因其關注中學生留學熱潮、家庭教育、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等現實問題,在玄幻題材扎堆的暑期檔獨樹一幟。

  由汪俊執導,黃磊、海清、張子楓、韓青等主演的這部劇,目前正在浙江衛視和樂視網播出。全劇一開始透過片中女兒朵朵的旁白,展示了當代中考壓力之下,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各個家庭的各種努力和嘗試。海清和黃磊組成典型的“慈父嚴母”,在劇中出演“父親”角色的黃磊以妻管嚴的形象出鏡,對女兒百般溫柔、循循善誘。海清則變身都市精英女性典範童文潔: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無論職場還是生活中都掌握大權,以“高壓、高強”的狀態備戰中考,女兒方朵朵不堪重負,漸漸與父母產生間隙,和諧的夫妻也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引起爭吵。

  《小別離》觀後感二

  看了一下現在熱播的小別離突然有感而發想說點什麼,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不是那麼專業,我還是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孩子,但是我是一個年齡跟思想不那麼相符的一個大孩子。因為我這二十多年可能跟別人家孩子的二十多年過的不那麼一樣,我四歲那年爸媽就離婚了,後來就跟著爸爸生活了,其實我當時的想法跟心情跟劇中的小宇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發洩的方式跟他有一些不一樣,上初中的我表現的非常叛逆,誰說什麼我都覺得是錯的,在我心裡沒有一個人是值得信賴和依賴的,那時候的我打架翹課跟老師對著幹那是經常的學校我是出了名垃圾學生,其實現在想想當時只是想博得大家餓關注罷了。現在想想那時何等幼稚。

  其實我覺得一個好的孩子並不是要拿成績來說話的,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會根據他自己的情況來定向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學霸,如果他自己並沒有往學霸的方向發展的想法那我一定不會逼他,因為不只是學霸才可以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反而他如果不喜歡學習那就必定性格要好,在性格上面我一定會著重培養。一定要做一個善良,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用成績來說話就一定要用你的性格來吸引別人,現在的孩子們自己都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們看來家長只不過是每天要面對的家人而已,我希望我和我以後的孩子可以作為朋友,當然我知道想和他們這群孩子做朋友是很難很難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努力跟著他們的腳步走,他們喜歡什麼我就會努力也跟他們一樣喜歡,他們的不喜歡我也會跟他們一起看起腳步,不會以我大人的口吻來跟們溝通交流,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當著外人來把我當長輩,在家裡我們就是無話不談的閨蜜一般。只要能走進他們的心裡我相信他們會跟你開啟心扉跟你是沒有任何秘密的,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起到指引引導的作用。說起來其實挺簡單的但是很難,我不知道以後作為母親的我能不能做到這些,但是我很能確定的一點就是我並沒有望子成龍並不會拿自己的孩子當作炫耀比較的物件。我以後孩子無論以後是龍是鳳是醜是混,他永遠是我最驕傲的好孩子。我相信如果能明確了自己心中的確定那就沒有什麼不可能了。要想孩子可以無憂無慮的成長,首先家長一定要敞開心扉,放下心中所有的期待期望和希望。要成為孩子確定是可以值得信賴和依賴的好家長。

  《小別離》觀後感三

  《小別離》很戳心,因為它太真實,真實到就像你我的日常,我們哪裡痛,它就掐了哪裡,一點都不誇張。

  一年前的《虎媽貓爸》讓許多人開始重視到學區房的重要,我身邊有太多人一夜之間意識到學區房是個大問題,能換房的幾乎都換了。但那部劇實際上並未真正講到教育的真正問題,而《小別離》借用了一個輕鬆的喜劇外殼,這是它的巧妙之處,實際上它很鋒利地直擊了中國式教育目前的囧境,唯分數論、盲目留學、唯重點論,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這些二十年前就存在的教育問題,依然沒有變。

  我大概梳理一下,這部劇實際上講的就是三個家庭三個孩子三種類型,一種是海清黃磊堅持不出國但是唯分數唯重點論;第二種是成績太好,不出國深造太可惜了;第三種是成績很不好,要丟到國外去歷練。基本上這三種類型囊括了中國普遍的教育理念,最終都歸結到一個問題上,到底要不要留學?

  所謂的“小別離”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離別,這部劇有句宣傳語很打動人: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圓,唯獨父母的愛指向離別。因為孩子都會長大,他們遲早有一天要和我們告別,就像我們當初背上行囊向自己的.父母告別一樣。

  儘管這部劇裡海清黃磊的人設年代應該是70後,但這個不重要。因為80後為人父母的,馬上就要輪到我們了,《小別離》就是一場非常真實不摻水分的預演。

  作為一個有孩子的80後大叔,我看這部劇最直觀的感受是,代入感很強,劇裡所有存在的教育問題比如排名、能否進重點高中,父母偷窺隱私、追星、看不入流的課外小說,所有的這些,80後都經歷過。在當時,這些都是我們的痛。海清的咆哮排比句我相信是大部分人身上的烙印,“今天你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是這輩子完了。”多麼熟悉的句子,猶如昨日才聽過。

  但中國的教育,幾代人下來都是這樣教的,即使是經歷過這些陣痛的80後父母,現在他們的教育觀念還是一樣。我在《小別離》裡看到了這樣一個迴圈的矛盾:我們曾經那麼厭惡的教育方式,我們似乎沒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去轉換,還是要照搬給我們的下一代。所以,我們很快也會像海清一樣,可能是一個企業高管,在工作上雷厲風行,但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會有強迫症,會咆哮,會嚴重到懷疑自己早更。

  唯分數論的教育矛盾在北上廣深越來越變本加厲。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在深圳一所重點讀一年級,有一天她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很嚴肅地批評她:為什麼孩子這次考試掉了一分這麼嚴重的事,父母卻沒有任何反應?你一定會噴飯吧,但她沒有,馬上請假回去徹查孩子的試卷,盤問孩子最近的心情變化...學校老師傳達給家長的情緒也是這樣,如果你不重視,你孩子的成績就會下滑。到現在,她的孩子早就報了各種課外培訓班,社會里有許多有逼格的培訓機構不是給錢就能進的,還得看你孩子的成績。成績不好,對不起,不要。

  我看這部劇的心情模式是會來回切換的,因為我曾經叛逆過,因為我現在為人父母了。

  《小別離》裡有一幕是海清無意中看到女兒寫的仙俠小說,一時來氣就大聲教育女兒方朵朵,方朵朵覺得隱私被父母看了,也很生氣,什麼傷人的話都從她口裡出來了,甚至是“不要認我這個女兒”。海清和黃磊一時手足無措,坐在沙發上感慨地哭。我承認,我也被方朵朵氣到了,父母這麼愛你,對你這麼好,一切都是為了你,可是你卻不領情,為什麼?還要傷害父母,憑什麼啊。

  可是憑什麼啊,在我們還是方朵朵這樣叛逆的年紀,這幾個字也是直接丟給父母的。憑什麼看我,憑什麼管我,憑什麼不給我錢買漫畫,憑什麼不讓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在初三的時候很厭學,在離中考還有三個月的某一天,帶著我們班三個想考藝校的女生出發去了市區,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BP機,沒有QQ,我們在藝校呆了三天,她們很認真地在考試,做一個決定自己命運的抉擇。等我們再回到學校的時候,才知道整個學校都在找我們,班主任、校長、家長都在滿世界地找我們。我們都認為自己沒有錯,我們只是去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憑什麼管我們呢?

  可是,如今這樣的事要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我們會發狂,我們會瘋。所以,我說《小別離》讓經歷過雙重矛盾的80後,更應該重新審視自己,這是一堂必修課。

  《小別離》裡在人設方面很有技巧,海清黃磊還有汪俊,他們是社會的中產階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手忙腳亂,但卻在表現形式上多了一些自嘲,讓整部劇“以輕鬆的表達形式在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有像朱媛媛這樣的普通家庭,但不管是中產還是普通家庭,在教育問題上,面臨的都是一樣的難題。

  其實,比起小別離,我更關心的是,每一個父母的每一次狠心,是否都是為了最後的小團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