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三篇

2016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三篇

  《我們的小鎮》是美國普利策獎得主桑頓·懷爾德的經典劇作。透過這部劇,夜語劇社希望傳遞給觀眾一種優雅、清新的氣息,讓觀眾在喧囂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尋得寧靜、平和與愉悅。
 

  我們的小鎮一:

  每個人的基因都是一種獨特的基因組合,所以,生命是具體的、獨特的,而不是抽象的。魯迅先生曾指出,生命應是“以及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天都、性格、愛好等,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生命與幸福課程指導老師費老師的推薦下,我們於本週星期二晚,觀看了有我校話劇團同學自導自演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的作品《我們的小鎮》中的幾幕,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演員們的用心表演將劇本中的每一位角色的情感淋漓盡致表現出來!

  《我們的小鎮》初始一直平靜鋪敘,第一幕“日常生活”、第二幕“愛情與婚姻”,淡淡而過,或有讓人飲白開水般的不耐。但第三幕,不避“怪力亂神”,有了幽靈,有了穿越,有了哀傷,有了猶猶豫豫的放下,前面兩幕的意義不再模糊,墊場不再是墊場,一切貫穿起來,獲得了一種飛昇。日常生活、愛情與婚姻,平凡得令許多人習焉不察,忘卻此中的真意,而死亡及虛擬的穿越,讓本來隱形的一切驀然顯影,重新曝於我們的眼前。韋伯家的艾米麗因難產而死,得知還有一次返回人間稍作停留的機會,她選擇了自己十二歲生日的那天,雖然同時得到警告這樣的重返是痛苦的,她仍然如此選擇、不改初衷。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說過:“最崇高、最寶貴的財寶,除生命外斷無它物。”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尊重生命,因為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會有價值的創造 ,才能為國家、社會、人民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才能度過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在正確認識和對待生命的同時,我們還要樹立正確的死亡意識。理性的死亡意識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識和人生態度,在死亡未來到時要好好的活,在死亡即將到來時也應好好地死: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凶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一個人如果正確地瞭解到終止生存並沒有什麼可怕,對於他而言,活著就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人類創造和實現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先覺條件。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中,人與人應當互愛互尊,團結協助,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理性看待生命中遇到的苦痛,科學對待苦痛,勇敢戰勝苦痛,從而領悟生命中那美好的一面,體驗豐富而多彩的一生。

  我們的小鎮觀後感二

  如果說布萊希特的“間離”戲劇方法直接受梅蘭芳京劇演出的啟發的話,那桑頓·懷爾德的戲劇觀念之中國因素就要複合得多了。因父親曾任美國駐華總領事,懷爾德少年時在上海、山東煙臺生活過若干年且接受教育(其時恰逢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共和興起的時代風雲變幻中),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對其有所影響,及至成年,在其戲劇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京劇的獨特形式亦予他不少啟悟。《我們的小鎮》這個劇本,在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美國劇壇算是個“異類”,從形式到內容,均有出人意表之處(如舞臺上“沒有帷幕,沒有佈景”,舞臺經理既是無所不知的敘事者,也是身處其中的演員),而作者對生死的'思慮與體悟,對我們而言,或許有著某種東方式暗接款曲的熟悉感,因為那些凡俗的平淡,及平淡中隱藏的詩意與深刻。

  《我們的小鎮》中,那個不起眼的小鎮名為格洛佛角,鎮上有幾百戶人家,共2642人,而劇中的三幕戲主要圍繞吉布斯家和韋伯家展開,一切波瀾不驚,出生、成長、上學、結婚、生育、死去,一代人、兩代人,週而復始,每個人都是如此生活著。這讓我想起美國另一位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的名作《天邊外》,探討生活在別處這個話題,“海的那一邊是什麼?”“是天邊。”“那天邊外呢?”劇中的主人公一生渴望著“天邊外”的生活,可終其一生也未走出小鎮,徒然留下無限的悵惘和悔恨。而《我們的小鎮》中的人物似不太存有生活在別處的想法,但並非他們全無困惑與夢想,此處生活的意義是他們,亦是這部劇作念茲在茲的莫大問題。

  與許多劇作將筆力灌注在第一幕相異,《我們的小鎮》初始一直平靜鋪敘,第一幕“日常生活”、第二幕“愛情與婚姻”,淡淡而過,或有讓人飲白開水般的不耐。但第三幕,不避“怪力亂神”,有了幽靈,有了穿越,有了哀傷,有了猶猶豫豫的放下,前面兩幕的意義不再模糊,墊場不再是墊場,一切貫穿起來,獲得了一種飛昇。日常生活、愛情與婚姻,平凡得令許多人習焉不察,忘卻此中的真意,而死亡及虛擬的穿越,讓本來隱形的一切驀然顯影,重新曝於我們的眼前。韋伯家的艾米麗因難產而死,得知還有一次返回人間稍作停留的機會,她選擇了自己十二歲生日的那天,雖然同時得到警告這樣的重返是痛苦的,她仍然如此選擇、不改初衷。因之,有了返回時限已到,艾米麗再次離別時如下的告白:

  “再見,再見,世界。再見,格洛佛角……媽媽,爸爸。再見,我的鬧鐘……媽媽的太陽花。食物和咖啡。新熨好的衣服,還有熱水澡……睡覺與起床。哦,地球,你太美妙了,以至於無人能認識你的好。”

  這種錐心的痛楚,是因為艾米麗意識到自己以前對這些美好事物的忽視,於是在被帶回墳墓的剎那,她仍要努力再回看一眼。“有沒有人在活著的時候,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這是她面對舞臺的詰問,痛入心扉,或許亦問入每一個人的心裡。

  日常生活的緩慢流程有著極大的銷蝕作用,一切的耐心,一切的尊嚴,在時光的消磨中損耗殆盡,似乎沒有了重心與質感。但桑頓·懷爾德的戲劇敘述方式卻使那難言的真相忽然拉至我們的面前,所有的不再影影綽綽,而是清晰可辨,纖毫畢現。艾米麗如是,而送報紙的男孩喬·克羅威爾更有著在劇作家藝術處理下微縮的一生,他剛在舞臺上出現時,在派送小鎮報紙《哨兵報》,邊和吉布斯醫生拉著家常,談論談論膝蓋隱隱作痛什麼的;而隨後從舞臺經理貌似隨意的旁白中,我們得知喬非常聰明,高中畢業將獲得麻省理工的獎學金,“本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戰爭爆發了,他死在了法國。——所有那些教育都白費了。”死亡兀然撲至眼前,原本凡俗的日常生活頓時暗潮洶湧。我們若事先得知這一切,還會一任生活的漠然嗎?

  桑頓·懷爾德對小鎮日常生活的鋪陳是異常散漫的,沒有太多的戲劇性,沒有特立獨行的人物,沒有抓人眼球的事件,一切的平常凡庸如劇本名字:“我們的小鎮”,放之美國任何一個州皆可,或許放之四海亦皆可。甚至,舞臺經理還請來了一位州立大學的農業學教授,給大家介紹格洛佛角的地理概況,諸如生成年代、氣象學知識、人類學資料等等,與故事本身並無直接的關係,近似繁冗的旁逸斜出的枝節。這是對寫實劇的一種近於“笨拙”的陷溺與戲仿,當進入的程度達至極限時,反諷的效果也就油然而生,刻畫凡俗生活的戲劇泛出了隱喻的色彩,源於懷爾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為最微小的事件找到最珍貴的價值”。大家對如此的一個小鎮的感受是陌生與熟悉的混合,故事未必逐個經歷,但人情與世態的相通卻是不言而喻的。

  桑頓·懷爾德曾說,“我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新型戲劇家。我曾希望自己是。我希望能貢獻一份力量,為他們的到來鋪平道路”。事實證明,懷爾德確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創新者,他從無戲劇性中尋出戲劇性,從凡庸中提煉出詩意之花來,於他自己是抒懷之作,其間的隱喻亦為我們每一個人所見證。

  我們的小鎮觀後感三

  你是否記得第一次青春的萌動?你是否安然享受父母為你的付出?你是否在婚禮前慌張無措?你是否面對死亡充滿恐懼?你是否總是終日忙碌而依然迷茫?

  或者,你是否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我們的小鎮》是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的作品,該劇曾獲1938年美國普利策獎。

  這部話劇的情節在現在這個喧囂的年代看來確實是太平淡了,沒有高潮起伏;沒有幽默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背景。作者用低入泥土的視角,以兩個家庭為主線,敘述了一群普通而快樂的人,生活在一個恬靜而普通的小鎮。如同你我一樣,他們平平凡凡地經歷著出生,成長、婚育和死亡。但當因難產離世的女主角艾米莉的靈魂回到曾經記錄著她的笑聲的地方,她才猛然發現,那些平凡和瑣碎,那些平淡和簡單,是那樣的美好和珍貴。原來活著的人們從來沒有認識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作者桑頓懷爾德堅信,“在活著的時候真正地認識到此時此刻生活的價值,生活才會是有意義的” 。這樣一部話劇,放在清明檔期,很是應景。它讓我們在懷念逝者的時候,也認真想想活著的我們的意義。它傳遞給我們一種優雅、清新的氣息,讓我們在喧囂繁忙的的都市生活中尋得片刻的寧靜、平和與愉悅。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但大多數人感慨過後又恢復原態,生活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真正把感悟付諸行動的人少之又少。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還有時間,於是很多事想做卻一直沒有做,很多朋友想見卻一直沒有見,很多地方想去卻一直沒有去。而等到哪天要做了要見了要去了,卻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歌唱吧,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工作吧,像不需要金錢一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