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觀後感700字
《決戰中途島》觀後感7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決戰中途島》觀後感7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到羅蘭·艾默裡奇,就很難不提及另一位爆炸控導演邁克爾·貝。就在艾默裡奇的《獨立日》炸燬白宮兩年後,邁克爾·貝在《絕世天劫》裡摧毀了紐約大部分地區。從那時起,感覺這兩個人就好像一直在較勁,看看誰可以在銀幕上造成出更腦洞大開的破壞。不過,到了20xx年,邁克爾·貝走出舒適區拍了《珍珠港》。雖然仍然充斥著爆炸場面,但邁克爾·貝似乎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證明自己也可以是一個嚴肅的電影導演,可以準確地描繪真實歷史上的悲劇災難。當然,他並沒有做到。
大約在同一時間,艾默裡奇也透過《愛國者》涉足了戰爭史詩型別。雖然並沒有準確還原歷史,但這部影片顯然比《珍珠港》更出色。現在《決戰中途島》再次證明,艾默裡奇比邁克爾·貝更善於處理這一題材,儘管兩者差距並不大。與《珍珠港》不同,《決戰中途島》沒有什麼特別令人反感或一目瞭然的硬傷。老實說,這部電影只是有點太過保守,平淡無奇,以至於看過即忘,而這個故事本應該大膽冒險,本可以引人入勝,令人印象深刻的。
《珍珠港》的一大敗筆就是,拖了近一個小時後才真正涉及到偷襲珍珠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邁克爾·貝試圖證明他也可以是下一個詹姆斯·卡梅隆。反觀《決戰中途島》值得稱道的就是直接上演重頭戲,開場不久就來到1941年12月7日,展現日本軍隊轟炸美國海軍基地。不過,《珍珠港》也有一點值得肯定,就是它的特效,過了將近二十年,現在看起來仍然令人信服。而《決戰中途島》的特效場面看起來則像是過分依賴CGI和綠幕的遊戲動畫,缺乏真實的質感。整體上相當拙劣。
話又說回來,正如片名所示,《決戰中途島》的重點不是襲擊珍珠港,而是中途島之戰。此外,《珍珠港》三個小時的時長大部分都花在了無趣的虛構人物上,而《決戰中途島》至少將焦點放在了參與戰鬥的真正英雄身上。問題是,這些人物大多都淪為了我們在艾默裡奇的災難電影中經常看到的那種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角色。例如,埃德·斯克林飾演的男主角迪克·貝斯特是桀驁不馴的.叛逆者,丹尼斯·奎德飾演的小威廉·海爾賽是閱歷豐富的睿智長者,曼迪·摩爾飾演的安妮·貝斯特是支援丈夫的妻子。其他演員還有帕特里克·威爾森、盧克·伊萬斯、伍迪·哈里森、尼克·喬納斯和艾倫·艾克哈特等,總之這部電影中有很多角色,但它並不知道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實力演員對各自角色的演繹都很出色。但問題在於,實際上影片並沒有給予他們太大的發揮空間。
直到中途島之戰終於開打,《決戰中途島》才開始有所起色。即便如此,高潮的動作戲基本上依然很常規,缺乏戲劇性情節,生死存亡的危機感也不夠到位。普通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觀感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它是否激發出了你內心的愛國情懷,但說到底,《決戰中途島》兜售的是美國人的愛國主義,中國觀眾又有多少會買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