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
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國工人來中國工廠學習的那一段,有兩位員工的對白給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講出了問題衝突的矛盾點。就是中國的那句古話:拿了錢,就得辦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工人沒有那種對於一個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美國工人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只為拿工資的員工,他們是為了拿到工資從而使自己回到“中產階級”,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團隊中擔任自己應有的角色。而中國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團隊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為團隊做什麼,有種以團隊為家的.感覺,只有相互間的配合,才能像齒輪一樣,一個連線一個推動著公司這艘巨輪向前遠航。
衝突最為激烈的莫過於工會的差點介入那一段了,工會組織人員發傳單、刷口號,做員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層,也是層層推手去控制著事件的惡化。最終,以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於工廠建立工會。福耀拿到了滿意的結果,而因為勞工衝突導致失業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著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結尾部分,工廠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紹著,將會用機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這種機器取代重複勞動力的模式,必定會在以後的社會上,特別是製造業中發展壯大。
正如一位美國工人所說的那些話,重複的勞動是睏乏的,更是對於人的一種精神上的一種巨大的考驗。在重複的勞動中,你可能會丟失你對於世界的熱愛,生活的熱忱。在中國福耀工廠,一位大姐的回答,說這工作還可以把。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年回家一兩次,這個節奏估計放到美國很多人是要崩潰的。人們對於事情的認知與判斷,大機率的來源於你所接觸的世界和人,它決定著你思維的維度和深度。
人活著,就是要幹活的。這句話大概沒人會反對。工作佔據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透過工作,人們獲取生存的價值,推動經濟的發展,收穫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國。沒點理想,拿什麼支撐著你不斷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員工唱歌的那一幕,為了每一片的透明。對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詮釋。怎麼講,就是員工得有這麼一個心態和同企業一起奮鬥的目標與理想,還有就是一個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同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業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潤了,員工才會有更好地待遇,不是麼?
世界正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對於現有的製造業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迫使著製造業向著智慧化機械化、物聯網的方向邁進,像是汽車的智慧駕駛,5G的建設。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地接觸新的知識體系,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然只能被埋進時代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