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通用5篇)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通用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 篇1
近年來我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資助力度不斷加強。據不完全統計,20**年我省共完成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類學生資助專案10餘項,落實非義務教育階段財政性助學資金13.5億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5萬人次。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和引領作用,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奮發自強、勵志成才、感恩奉獻,根據教育部要求,省教育廳聯合省財政廳等十六部門於今年5月起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第二屆“勵志校園·感動福建”優秀學生典型評選活動,已確定20名學生成功入圍候選人名單。國慶期間我臺將為大家一一介紹這些入圍的優秀學生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閩江學院的學生江友鰻。
江友鰻3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從此他再也沒有體會過直立行走的感覺。即使命運殘酷,生活艱辛,但他卻從未自暴自棄,也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熱愛。
心理的強大,投射到生活、學習中的力量勢不可擋。無論是去高樓層的實驗室上課,還是打掃宿舍的地板,現在的他都輕車熟路,無論是在校外還是在校內,他從未缺席過班級的活動。
江友鰻憑藉著優異成績,贏得了同學們驚羨的目光;憑藉著開朗樂觀的心態,在大學裡收穫了平等的友情。
2013年,江友鰻的勵志故事被閩院學子所知,學校組織的勵志宣講活動,他都竭盡所能去參加,只為傳達一種豁達的人生感悟,展現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 篇2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男孩他很特別,他的視力是有限的,他的世界是模糊和朦朧的,而他卻用耳朵去欣賞周圍的一切,並且在音樂的道路上了鑄就了屬於自己的輝煌之路。一起去了解下他。
當一首首空靈古雅的美妙樂曲,從他的指尖如水銀瀉地般流淌出來時,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很難相信這樣的演奏出自一位左眼失明,右眼視力也僅有0.1的少年之手,他的名字叫白佳偉,來自廈門市音樂學校。
兩歲時被查出先天性高度近視,六歲時眼部手術失敗,半年後左眼徹底失明,色彩斑斕的世界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還沒來得及向小佳偉展開便要匆匆合起。小小的年紀,白佳偉體會到了命運的無情,卻也磨練了他的意志。
早上第一個到學校,晚上覆習到深夜,看不清老師上課的板書,但白佳偉用耳朵專注地傾聽,用心凝神的感悟,用僅有的一點殘餘視力艱難的辨認,起早貪黑的勤學苦讀,讓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成為同學眼中的“學霸”。
在白佳偉朦朧且色彩單一的黑白世界裡,音樂更是他洗滌心靈緩解痛苦的良藥。為了音樂,他倔強而執著的遠走他鄉,獨自踏上赴廈門的求學之路。他全神貫注才能“聽懂”老師講的內容,課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覆背譜,每天練琴兩三個小時,週末更是整天泡在琴房裡。
正是這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他獲得陽光健康全國青少年才藝展示活動古箏組銀獎,“金蛙獎”民樂古箏類少年A組金獎等眾多優異的成績。當命運之手無情地矇住了他的雙眼,佳偉依然固執的`為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用耳朵聆聽,用雙手彈奏,帶著淡定與從容,白佳偉用琴絃上唱出了相信自己。那變換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 篇3
生活這樣告訴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始終堅信只要胸懷大過苦難,苦難就會被寬廣的胸懷所包容。雖然生活沒有給他一張溫床,但是他決心要回饋生活一片陽光!他就是來自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朱鎮輝。
第一次見到鎮輝是在廈門白城的海邊,他和同學們一起組成志願者小隊,每週末都會來到這裡進行志願服務,撿拾著沙灘上的垃圾。紅色的志願者服,在茫茫海灘旁顯得格外醒目。
朱鎮輝,出生在福建漳州的一個貧困山村,父親在他十四那年因癌症去世,母親常年體弱多病。高三那年他得了一場重病,全身皮膚痛癢難忍,然而倍受病痛折磨的他從不輕言放棄。
當時老師讓他休學一年,醫生也說這種情況還是先休息比較好,然而朱鎮輝卻咬牙堅持了下來,直到考上大學。
走進大學,生命的道路似乎鋪滿陽光,但病痛的折磨並沒有減少,他依然忍受病痛的煎熬努力學習,因為他深知他上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是母親東湊西借的錢換來的。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充分利用週末時間兼職,這樣不僅能攢下生活費,多餘的部分還會補貼家用。
飲水思源,朱振輝一直都記得那些幫助過他的人,是他們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給了他希望和勇氣。正所謂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於是,他踴躍參與學校的各種公益活動,週末來到廈門市圖書館,幫助圖書館管理人員一起整理書籍,在志願服務期間,他覺得這些正是他想做的,也是他應該做的,他堅定信念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因為是愛伴他成長,他也要用畢生時光攜愛前行!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 篇4
他從小失去雙親,靠爺爺奶奶含辛茹苦養大成人,家庭困境的他並沒有被生活所擊倒,反而養成了他積極向上、樂觀堅強的品質,一直以努力的心獲得成績,懷感恩的心回饋社會。他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勵志先鋒——閩南師範大學在校大學生張留生。
張留生小時候就覺得教師是一個很光榮的職業,高中時就確定了將來要做一名教師,為此大學報考了師範類院校,準備等畢業之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他一直以來就立下的夢想。
2012年,到閩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報到那天的情景。張留生記憶猶新,原來,輔導員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便立刻為他辦了綠色通道,直接入學。大一那年,老師還幫他申請了特別貧困生補助,將近4000元。國家助學金讓大學夢一步步實現。張留生自己更是發奮圖強,在學習上非常刻苦,同時,他還利用學習之餘和暑假時間去兼職打工,掙取每個月的生活費及下一學期的學費。
為回饋學校老師、同學及社會人士的鼓勵和支援,張留生也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體育場館器材室,在省運會、市運會等大型活動中,都少不了他志願服務的身影,同時他還積極參與了學校與西部的“一幫一”活動,每個月或每年擠出一些錢寄給需要的孩子們。
人的命運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是自己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這句話對張留生的啟迪很大,他將會更加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的挑戰。
勵志校園感動福建觀後感 篇5
曾璽凡是福建農林大學一名大四的學生。他在校期間,不僅刻苦努力學習,用心對待每一門專業課程,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連續三年到農村開展支教。為讓善款繼續流動下去,他把社會捐助給他父親留下未用完的20多萬元善款給了公益組織,留給需要得到幫助的人。一起來了解一下。
22歲的曾璽凡來自湖南株洲,別看他年紀輕輕,卻有著比同齡人更豐富的支教經歷。他曾4次帶領著熱心公益的“小夥伴”到山村進行短期支教,幫扶過的留守兒童達百名。在校期間,他還多次獲得獎學金和優秀助學志願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今年3月30日,曾璽凡的父親因腦幹出血暈倒街頭,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然而,高昂的治療費讓這個普通的家庭犯了難。為幫助曾璽凡度過難關,福建高校傳媒聯盟的微信公眾號連續一週為曾璽凡推送了募捐資訊。他父親的遭遇感動了許多網友,令人同情,各方善款源源不斷湧來。
然而,當大家一直祈禱會有奇蹟出現時,曾璽凡的父親最終還是因為腦幹出血,在5月1日凌晨3時去世。父親的離去固然讓曾璽凡十分難過,但更讓他放心不下的是社會各界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今,在他的手機裡一直保留著每一筆微信捐款。他告訴記者,他父親病重期間,共收到社會各界人士捐助善款339907元,扣除父親的醫藥費、護工費、喪葬費等開支後,還剩下206547元。目前他已將20萬元分別捐獻給了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和他曾經支教過的一所山區學校,他希望能將這些善款捐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讓善款流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