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夥人觀後感800字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800字

  【篇一】

  電影《中國合夥人》故事的藍本不言而喻,從劇作上來說,它透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定,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於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於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這兩個問題就沒有辦法,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於,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後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裡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艱難的歷史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揹負了歷史的包袱。我們那麼渴望堅持自我,又那麼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後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著就躺著,只因為我們真的喜歡躺著。總之一條,不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後想說,成冬青詮釋的中國式成功,充滿了某種實用主義的得意。而王陽詮釋的中國式幸福,則有自欺欺人的妥協。這種的態度,充滿了某種無奈,也或者,才是我們每個人尋找答案的開始。

  胡亂寫了這些,再胡亂寫個結尾。

  風往哪裡吹,樹就往哪裡倒正青春,我們以為我們是風,青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草。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篇二】

  調成泛黃色調,溫火熱煮青蔥歲月,《中國合夥人》裡有舊時代熱血青春;三個青年從一無所有到身家萬貫,這是一部大片;橫跨幾個年代,裡面有時代的'斷截面;還有始亂終棄的愛情,有始至終的友情……陳可辛想說的東西很多,但什麼都沒講徹底。或許,其實是這樣,他並不想說這麼多,他只是覺得要堆砌這麼多,因為這些對票房可能有益。經過《武俠》和《血滴子》(監製)或小或大的失敗教訓,他對失敗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迫不及待想找個機會消除挫敗感。

  陳可辛擅長刻畫情感,以及更大一點的群體情懷,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圍著情感打轉,即便在嘗試拍攝中國式大片時,型別電影的框架也壓制不住他對情感的突出關注。這是陳可辛最大的優點,他懂得人性的複雜,情感的美好與哀愁。可惜在《中國合夥人》裡,他並沒發揮出上好狀態,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三人的性格和關係變化,包括他們各自的愛情,除了偶現的動人妙筆,幾乎全靠旁白幫忙。在講述方式上,我沒見過這麼笨、這麼匆忙的陳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厭煩,簡直退化到早期作品《雙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氾濫。設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僅藉助於畫面和情節,他們三人的性格和情誼差不多會坍塌。過於依賴旁白,就像強行灌輸的評述,生硬地為觀者構建對主角們的印象。

  作為北上拍片的港區導演,對於影片營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代質感,當給予一些表揚,這也是陳可辛從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別的香港導演到了內地,港味與陸味倉促雜交,如蹩腳的國語配音一樣令人難受,陳可辛的《如果·愛》、《武俠》,包括這部《中國合夥人》,並沒出現不自然的怪異問題。當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核心精神。王陽是個文青,留著長髮,有觀眾向陳可辛提問,王陽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詩人海子是誰。這個無關緊要的事實,洩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釋三個人物沒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陳可辛終究對人物的外在和內在設定有距離感,他做了功課,但視野和不夠。王陽的文青範,孟曉駿的世家子弟樣貌,成冬青艱難的漫畫式描述,均流於型別片的套路化,儘管他們的形象借鑑了現實人物。

  校園、創業、泡妞、決裂,自從預告片曝光,就可推斷《中國合夥人》可能和大衛·芬奇講述Facebook創始人故事的《社交網路》有關聯。出來的成品,果然證實了這個猜測,《中國合夥人》偷了《社交網路》不少東西,這真令人尷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師對峙的戲及對整個電影的牽引作用,和《社交網路》如出一轍。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斷,《中國合夥人》的誕生,就是《社交網路》催生的產品。主創照著《社交網路》的樣子,找適合的故事,左轉右拐到了新東方俞敏洪他們的頭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