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觀後感
《幼兒園》觀後感
拍記錄片的程式可分為素材的選擇,結構的發掘,聲音、色彩的處理,現場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團隊的組建。(引用自新浪共享檔案——《賈樟柯如何拍攝製作紀錄片》)我對其中的“結構的發掘”與“聲音色彩的處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認為幼兒園的影片結構可總結為:一條持續採訪一個學生的主線,另一條副線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線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副線則是平行的時間空間關係,或者說不明顯的.時間空間順序。主線中對一個心算班優等生的持續採訪不僅在時間上暗示了幼兒園孩子的成長,影片的前進,也揭示了幼兒園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靈性與創意這一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其他孩子的採訪都分別從具體細節方面體現了小孩獨有的天真與快樂。而副線則從群體的角度來觀察小孩的第一次社會群體生活。長鏡頭運用和長時間講述一件事情的情況比較多,如一個孩子學穿衣服,一個孩子學搬椅子,一個孩子等家長。這些較冗長的鏡頭和敘事,形象傳達了孩子剛開始學習獨立的困難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會群體生活中,會發生各種矛盾。小孩子間打鬥吵架,老師嚴厲地斥罵,孩子艱難的學習新事物,這些都一一體現著幼兒園裡孩子們經常遇到的挫折,以及並不倡導溫柔讚揚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一直持續到小學中學大學,我們遇到的挫折也總是讓我們產生小時候為難想哭的表情。以至於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僅與我們自己的幼兒園相似,甚至和現在的我們,現在的社會相似。《幼兒園》中的聲音都是採用現場的聲音,有明顯的空間感與現場感,顯得更真實生動。色彩方面,對比度不強,沒有強烈的光影感覺,使畫面顯得樸實,也稍顯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