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關感動中國觀後感作文600字

2017年有關感動中國觀後感作文600字

  《感動中國》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年有關感動中國600字,歡迎閱讀。
 

  有關感動中國觀後感一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2月27日,“央視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兩度獲得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的于敏成為頒獎典禮上頒出的首位感動中國人物。由於身體原因,89歲高齡的于敏沒到領獎臺,兒子於辛代他領獎。

  鑑於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有人把于敏稱為“氫彈之父”,對此,于敏在受訪時回應:“這話不科學,最主要是團結,當然我也發揮了一定作用,這跟其他的同志一樣,也發揮同樣大的作用。”

  主持人敬一丹宣讀了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于敏的頒獎辭: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 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1969年11月,為了“三線”建設的'需要,于敏與周光召等專家乘坐專列奔赴西南,開始了與四川的不解之緣。此後,雖長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論部工作,但由於單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當選四川省科學大會先進集體代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長兼九所所長;1984年和2009年,于敏獲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

  2010年4月30日,搬遷的這天,趙久富含淚告別80歲高堂,帶61戶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頓好之後就接父母過來一起住,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2013年,老父親突發疾病,當趙久富從黃岡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搬遷後,趙久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鄉親們積極進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逐漸融入當地;從依賴依靠政府,到主動參與、主動建設的巨大轉變,移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濃,建設新家的熱情越來越高,湧現了一大批帶頭致富、帶頭創業的先進典型。由於工作出色、貢獻突出,趙久富被任命為黃湖新區黨總支書記,也是該省7.7萬外遷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動中國”組委員會評價趙久富:量與江海寬。趙久富在頒獎現場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經歷過一次移民,我們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調40多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這麼大的工程,我們國家能做,很震撼。

  有關感動中國觀後感二

  (一)

  潘建偉,46歲,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2016年8月16日,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訊網路。這個專案的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資訊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對量子通訊等研究有創新性貢獻,是該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潘建偉有關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並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

  (二)

  梁益建,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

  梁益建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近可能的為患者著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

  2009年,梁醫生在涼山州木裡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著,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 1年後,梁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裡縣接劉正富,併為他實施了手術。

  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團隊從2014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