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最新論據材料處理方法

2016年高考作文最新論據材料處理方法

  課文名篇情志感人,文辭精練,辭義相稱,駿快爽朗,是我們寫作中不可多得的典範。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高考最新論據材料處理方法,歡迎各位考生欣賞!
 

  【高考作文最新論據材料處理方法】

  (一)事實論據一般寫法與記敘文寫人記事有哪些不同點?

  編寫事實論據,主要用敘述和議論文字。論據的敘述方法與記敘文寫人記事有些不同:

  敘述要素

  (議論性散文)描寫及其目的作用

  議論及其目的作用

  (議論性散文)抒情及其目的作用

  字數控制

  記敘文

  一般需要六要素俱全。

  特別是要詳略得當地敘述全過程。

  描寫始終與敘述緊密結合。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多種方法相結合,目的是為了表現事物特徵和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環境,表現主題。

  在記敘的基礎上可以議論點題。

  也可以透過人物語言間接議論點題,特別是故事和小說作者常常不直接議論,而以人物為傳聲筒

  議論是點睛之筆,少而精。

  在記敘的基礎上可以抒情以表達作者的愛憎之情。

  抒情也可以與議論相結合。

  800字的文章,最多記兩件事情,一詳一略。詳細的可以寫500字左右。若要寫多件事情,則用總寫——特寫的方法,詳細敘寫一件事,總寫概述多件事情。若記一件事,則可以800字全部記敘事件,也可以有少量議論抒情。

  論據的編寫

  一般只須介紹人物、事件和結果。時間和地點看情況而定。過程中只介紹能夠證明論點的,其餘可以省略。

  較少描寫。議論性散文的論據可以有一兩句描寫,目的為突出重點以論證論點;或者是增添文采,增加可讀性。

  在論據編寫中,議論是不可缺少的。

  議論的目的是分析事例,找出事件發展中的前因後果,挖掘蘊藏其中的道理,以證明論點的。

  較少抒情。議論性散文可以適當抒情,以表達作者的愛憎之情和鮮明的觀點。

  一般一個論據連同議論分析最多在300字左右,少則幾十字一個略寫的事例後加議論分析。

  【訓練示例】請將下面故事編寫為事實論據,證明“只有不為外物所動,專注目標,才能取得成功”的論點。

  不為外物所動

  那是處地勢險惡的峽谷,澗底奔騰著湍急的水流,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橫亙在懸崖峭壁之間,當作橋。

  山勢的巍峨,澗水的轟鳴,越發烘托出橋的危險與簡陋,經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澗底,屍骨難覓。

  這天,一行四人來到橋頭,一個盲人,一個聾人,兩個耳聰目明的健全人。

  鐵索橋是必須攀附了,路已至此,決無退路。四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住鐵索,凌空行進。

  盲人過橋了,聾人過橋了,一個耳聰目明的人過橋了,另一個則跌下鐵索橋,喪了命。

  難道耳聰目明的人還不如盲人、聾人?

  盲人說:“我眼睛看不見,不知山高橋險,可以心平氣和地攀索。”

  聾人說:“我的耳朵聽不見,不聞腳下咆哮怒吼,恐懼相對減少很多。”

  過橋的健全人說:“我過我的橋,險峰與我何干?急流與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腳穩固就夠了。”

  很多的時候,成功就像攀附鐵索橋,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圍的聲勢嚇破了膽。不為外物所動,專注你的目標,不論風動還是簾動,只要心不動,你就可能走向成功。

  答:

  【答案示例】

  一行四人要攀附鐵索橋,橋兩岸是懸崖峭壁,橋下是萬丈深澗。他們抓住鐵索,凌空行進。結果一個盲人、一個聾人和一個健全人安全到達彼岸,還有一個健全人跌入深澗,葬身魚腹。

  為什麼那個健全人卻不如盲人和聾人?因為他被險惡的環境嚇破了膽。盲人不見山高橋險,聾人不聞山澗咆哮,他們都可以一心一意地走穩自己的路。

  還是那個過了橋的健全人說得好:“我過我的橋,險峰與我何干?急流與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腳穩固就夠了。”

  很多的時候,在你的生活道路上,成功就像攀附鐵索橋,只有你置“險峰”“深澗”和“激流”於度外,專心致志地走穩路,那麼才能走出險境,走向成功。

  【說明】

  原材料連同點明寓意共416字,改寫後的論據連同議論分析事例共265字。

  原材料在敘述事件起因、經過和結果中,進行了較多的描寫。改寫後的故事沒有交代攀附鐵索橋的起因,也不介紹經過,只是簡介人物、事件和結果。而後議論分析結果,得出結論來證明論點。改寫後的論據將環境描寫改為八個字的敘述介紹,將盲人和聾人的語言描寫改寫為議論句來分析事件,但還留有健全人的話,因為這些語言描寫能夠形象生動地論證論點,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艱難險阻。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原材料以敘述和描寫為主,更具體、形象,並且透過人物語言描寫來間接說明道理,而後議論點明故事的寓意;改寫後的論據以敘述和議論為主,內容更概括、簡要,作者直接議論來分析道理以證明論點。

  (二)編寫論據要注意什麼?

  1、注意根據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對事實材料作剪裁和詳略取捨,使文章觀點鮮明。

  一個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往往能反映多方面的問題,所以一例往往能夠多用,但是在用同一事例論證不同的論點時,我們要對材料作不同的詳略取捨,突出能夠證明論點的部分,刪去與論點無關的部分。

  2、要善於分析事實論據,使之與觀點結合得更緊密。

  在敘述事實過程中和擺出事實之後要議論分析論據,歸納出與論點一致的道理。如果缺少分析,就缺乏邏輯力量,成了堆砌材料。議論分析要緊扣論點,切忌東拉西扯,不得要領。

  【訓練示例】下面兩段話,哪一段更適用於“說話”的話題?為什麼?

  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尚憂其民,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廣寒士”的呼聲;自身被元人所縛,文天祥仍憂其國,高誦“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詩篇;京官被君王貶謫,范仲淹卻憂其君,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他們憂國憂民之情令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為之折腰。

  ②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廣寒士”的心聲共天地並存,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與日月爭輝,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和山川同在。這些人話語的震撼力首先出自他們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源自他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偉大人格。

  因此人格有多高,說話就有多好。要想說好話,就得修養品格。

  答案提示:

  第一段的敘述,引用和劃線的議論句,都強調和讚揚人物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操。

  第二段敘述、引用名言和評論相結合,都突出了說好話的巨大作用以及說話的好壞與品格的高低有關。

  因此,第二段話更適合於“說話”的話題。

  3、運用事實論據要注意“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論證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在運用古代或外國的事例作為論據時,要注意分析論據材料對我們中國現實生活的借鑑作用。或者在敘述古代和外國的事例後,要例舉和分析現實中的某些情況,進行對比,指出問題所在。

  【訓練示例】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段後面的問題: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子、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師說》

  訓練題:

  ①指出上面文段中屬於古今事例對比論證的文句,並說明其中舉例和議論的作用。

  ②文段中舉孔子拜師例子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提示】

  ①文段中把“古之聖人”從師求教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對比。有關議論是“是故聖益聖,……其皆出於此乎?”,舉例和議論目的在於批評“恥學於師”的時弊,奉勸“今人”要拜師。

  ②舉孔子的古例,目的在於告訴當時的讀書人應該學習孔子,不恥下問,以能者為師。形成拜師求學之風。

  4、要注意運用富有時代感的新鮮事例,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一篇800字以上文章的論據一般在兩個以上,為使舉例更具有廣泛意義和現實意義,選擇事例不要偏重古代。當然,流傳千古的名人事例經過實踐的檢驗有著經久不衰的說服力,可以並且應該運用。但適當選擇今人的新鮮事例會產生更大的說服力。因為正面事例,如已經評選幾年的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事例,還有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事例,會以其崇高的品德力量震撼人心,它雄辯地告訴人們,在資訊時代和商品經濟時代,傳統美德不僅不會過時,而且需要大力弘揚,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而那些反面事例,它產生於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會以其慘痛的教訓警示著處於相同背景中的人,如果重蹈覆轍,就將跌入錯誤甚至犯罪的萬丈深淵裡去。

  5、舉例要詳略結合,兩種論據交替使用,靈活運用多種論證方法。

  事實勝於雄辯,因此論文一般都必須使用事實據論證。為使舉例豐富翔實,論證更具層次感,必須注意詳略得當地運用論據,注意將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交替使用。

  如果一篇800字的文章分別用300多字敘述兼評論兩個事例,那就顯得比較單薄而缺少說服力,因為人們可能懷疑這兩個例子是特殊的,不具備普遍意義。但是限於篇幅,不可能再用300多字舉例了。因此我們可以較為詳細的舉兩個事例,再概述幾個簡略的例子,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另外,理論論據往往言簡意賅,富有哲理意義,因此可以與事實論據交替使用,使兩種論據相得益彰。

  而且,舉例詳略得當,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交替使用,還可以使文章富有變化而有可讀性。

  (三)編寫論據和論證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是論證,論證和論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這裡將編寫論據和如何論證這兩個問題一起探討。

  1、運用課內人人熟知事例,是否讓人感到沒有新意?

  課內的例子都是典型的例子,而且都是大家印象較為深刻的例子,因此完全可以使用。至於是否讓人感到沒有新意,這主要在於看你怎麼編寫和運用例子。

  ⑴老例新用法。

  課文中的例子,往往是用來表現一定的主題思想的。但是除了課文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外,這個例子還可以反映其他問題。如果你能夠從這些老例子中,發掘出新的啟迪意義,那麼老例子就不老。特別是名篇敘事作品,其故事情節曲折跌宕,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即使只是名篇選段,也能為人提供豐富的論據素材。

  【訓練示例】

  以下是從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內容中提取的觀點,請仿造例題的做法,分別用該課的內容編寫論據以支援各個觀點,編寫時注意語言簡練。

  例1。

  論點⒈注重修養,造就成功人生。

  論據:信陵君宴請賓客,親迎侯生,久立鬧市,執轡色恭,靜候侯生,何等恭謙!何等修養!信陵君的恭謙和修養終於打動隱者侯生為其出謀獻策,竊符救趙,永載青史。

  例2。

  論點⒉為官者應思賢若渴,仁而下士,才能凝聚人才,共創輝煌。

  論據:信陵君親迎侯生,數請朱亥,拔抑塞磊落之才,匯聚門客三千人,救趙存魏創偉績。

  論點⒊領導者要以品德的魅力凝聚人才。

  論點⒋領導者要廣開言路,察納善言,從諫如流,為國忘身。

  論點⒌一視同仁,團結群眾,才能成就偉大事業。

  論點⒍弘揚急人之困、救人之急的義勇精神。

  論點⒎為國忘身,丹心永照汗青。

  論點⒏心懷全域性,互助雙贏。

  (救趙存魏)

  論點⒐謙虛有禮,才能廣交朋友。

  論點⒑率眾赴死勇氣可嘉,考慮欠周實不足取。

  論點⒒明察自省,嚴於律己,虛懷若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點⒓深明大義,以理智勝感情,才能成就大義。(淚斬晉鄙)

  從朱亥角度立意:

  論點⒔位卑未敢忘國憂。

  論點⒕不圖名利,只為報國。

  論點⒖忠誠守信,人微言重。

  論點⒗知彼知己,才能取勝。

  論點⒘報國需要真才實學。

  從魏王角度立意:

  論點⒙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論點⒚自私懦弱,目光短淺,難成偉業。

  從晉鄙角度立意:

  論點⒛忠誠愛國,就該審時度勢,為國計深遠。

  從平原君立意:

  論點21。坐而求救,不如群策群力奮力自救。

  (答案略)

  【啟迪】

  1、敘事作品的人物較多,且性格豐滿,分析一個人物的多元性格,或者分析幾個人物的不同性格,就能得到不同的啟迪,且能編寫出不同的論據證明不同的論點。

  2、一個複雜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不同階段及其事件經過全程,會給人以不同的啟迪,根據這些啟迪也可以編寫出不同的論據來證明不同的論點。

  3、《信陵君竊符救趙》通篇充滿詩情畫意,使人百讀不厭,而且每讀一遍都能有所發現。有人論《史記》說:“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長敘事入神處。”

  諸如《史記》等名著中,會給我們寫作提供豐富的論據素材。因此要認真品讀課文名篇選段,寫好作文。

  ⑵縮寫課文事例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