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關於“楊翁戀”見證的社會偏見熱點寫作素材

2017關於“楊翁戀”見證的社會偏見熱點寫作素材

  導語:楊振寧先生放棄美國國籍,入籍中國。沒想到的是,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拿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故事來攻擊楊振寧,甚至還貶低他的科學貢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相關的寫作素材,歡迎查閱,謝謝。

  2017關於“楊翁戀”見證的社會偏見熱點寫作素材

   楊振寧先生放棄美國國籍,入籍中國。沒想到的是,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拿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故事來攻擊楊振寧,甚至還貶低他的科學貢獻。我把這篇2004年發表的文章再次發出來。

  “楊翁戀”見證的社會偏見 (刊發於《春城晚報》2004年12月25日)

  現年82歲的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已於今年11月5日與芳齡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翁帆在北京訂婚,預計明年1月正式結婚。

  當我在娛樂新聞版面也看到了這則訊息,並且在議論當中感覺出某些言外之意,甚至自己也在想,這樣的新聞,這樣的人物發生的“故事”,不簡單啊,就覺得有必要說幾句了。

  文明的進步是有標準與尺度的,這些尺度與標準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精神層次上的事情,對一些小細節上的看法,比如對82歲的楊大教授的愛情,所質疑的表現,其實暴露的是我們社會當中,那種對私人生活的猜測,所使用的思維與偏見。

  我們對基於物質的愛情非常理解。比如為了金錢、房子、車子而產生的相互妥協的婚姻;比如存在著潛在的微妙偏見的老夫少妻。要知道,人與人的結合,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從來都不是單一目的的。也許有人為物質,但也有很多人是純粹的愛情衝動;多數人是每種動機都有一點混合在一起的;還有一種人,卻是僅僅因為精神層面上的吸引,相互在一起。

  年輕女研究生與一個知名於世界的大教授戀愛,利益動機的揣摩,見證的是我們的無聊;他們的愛情與公共利益無關,與我們的日常無關,屬於可有可無的八卦。在這樣的八卦新聞裡,大家的興趣取向固然是個人愛好,卻反映出大眾(也就是我們)的文明程度。

  雙方樂意,有柏拉圖那樣的境界,很正常。一個心理圈子裡的朋友,講到認識的某對心理名教授。女方就承認,她和70多歲的`丈夫,一樣是非常的幸福。

  從情感需要上講,這更加是超越了年齡的,一個人對於另外一個人情感上的滿足,也就是被愛與施愛,年紀大的人其實更加有魅力,更加擅長。

  我們不夠的,所缺乏的,還是觀念的進步。什麼時候我們對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認可得順理成章,覺得是理所當然,欣賞與祝福多於猜測與嘴唇邊一抹叫人不舒服充滿玩味的笑,這個時候,我們的文明程度又向前走了一小步。

  這並非是我覺得一個是諾貝爾獎得主,一個是女學生,所以他們就一定高於世俗,不該被議論;而是我們今天在議論他們的時候,選擇了偏見,明天更加多的人會受到偏見的困擾。

  歧視與偏見就陷入惡性迴圈,小市民的惡俗心理就永遠糾纏下去。這樣的社會心態以多數人存在,卻又落後於文明的尺度。而我的言論也與指責無關,我只是想說,每個人都是可以自省一點的,你的自我觀念也就更加文明一點。這是你可以選擇如何去看的事情,你的選擇是可以對個人與社會都有積極的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