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高考作文熱點素材大全

2016最新高考作文熱點素材大全

  一、文化類

  1.橫店耗資300億建“圓明新園” 侵權圓明園惹爭議

  事件回顧:

  5月10日,佔地6200多畝、總投資300億的橫店圓明新園(一期)開門迎客。因仿建圓明園備受關注的圓明新園,從提出到如今一期建成,7年時間內,圍繞其“是否勞民傷財”“土地審批是否違規”“與圓明園遺址侵權之爭”等爭論,從未停止。

  熱點時評

  “圓明新園的建設資金全部來自民間,其中絕大部分由企業自籌,少部分來自社會捐贈。不花政府財政的錢,就不存在勞民傷財之說。”東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樓守威說,企業遵循的是市場規律,願意巨資投入,自然對成本收益和承受能力有所考量。

  他介紹,在建設初期,圓明新園確實曾因為存在違規立項、用地申報違反國家供地政策、規劃用地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問題被國土資源部叫停。在經過整改之後,圓明新園專案重新立項並低調動工。圓明新園投資人徐文榮介紹,圓明新園建設獲得有關部門的立項許可,相關土地審批手續已全部完備,所有手續合法。

  “北京圓明園遺址應該保護,因為它是文物,可以讓國人牢記國恥;而在橫店建設圓明新園,可以再現當年藝術經典。”徐文榮認為,北京圓明園目前僅是遺址,圓明新園是按照圓明園圖紙仿建的全新的園林景觀,談不上侵權。而且,橫店圓明新園的名稱和專案都是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如果侵權也不可能透過”。

  中國圓明園學會副秘書長要礪閔認為,過去曾有人提出過在原址的廢墟上重建圓明園,但這是不可能的。國家文物局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將圓明園定位為遺址公園。“爭論和比較毫無意義。”要礫閔說,在遺址重建圓明園絕無可能,一些和清代皇家有關的娛樂設施和專案也無法在遺址開展。“研究和保護好現有遺址是北京圓明園最大的任務,而一些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古建築的仿建和修復、場景再現等等,卻恰恰可以放在圓明新園。”

  圓明新園建設和管理按照國家5A級景區的標準,併力圖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體現完美。已開放的春苑景區擬定門票價格為280元/人次,夜遊區域票價280元/人次,冰雕雪雕館及野生動物館則另行收費。這一價格制定的依據,來自圓明新園建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建築用料成本。百姓會自己選擇,“如果覺得值得,大家仍然會買票遊玩;如果覺得物無所值,也就不會來了。”

  我的看法

  看法一:在我看來,圓明園無論是一個旅遊景點還是娛樂場所,都是一種歷史記憶,一種民族記憶,而殘敗的圓明園更能喚起國民的記憶,因為用傷痕來記住歷史,才能記得牢固,記得長久。無論複製多麼宏偉壯闊的新圓明園都毫無意義,或許殘缺才是最美的,才能從靈魂深處震撼人心。

  看法二:一方面,橫店仿建圓明園確實能夠讓遊客回顧當初萬園之園的豪華與宏大,感慨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頂峰實力。但是另一方面,圓明新園不過是一種對過去的懷念,然而這種“天朝上國”的迷夢是最不可擁有的,圓明新園在細節處肯定也比不上圓明園,那是一個皇室歷經多代蒐集天下珍寶與能工巧匠而建成的,不相信圓明新園會那麼有人性味,相比於殘缺不全的圓明園儘管它要更加精準與堂皇。

  看法三:複製的文化失去了醇厚清冽的馨香,橫店圓明園仿照圓明園,雖然顯示了其恢弘的規模,華美的藝術品,但是卻給人撲面而來的是金錢氣息,不像歷史上的圓明園,雖經大火灼燒,僅留下焦黑的遺蹟,但其經受摧殘的滄桑之美震撼人心。

  看法四:新建圓明園,不僅重現曾經歷史文化的輝煌,加強國人的文化自信,更是與現在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圓明園遺址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國人勿忘國恥,自強不息。至於是不是勞民傷財,我覺得這應該純粹是自願的問題,既然有人願意投資,就說明商家肯定是有了充分的估算的,新建的圓明園會創造新價值的。

  2.年輕詩人王堯跳樓身亡

  事件回顧:

  2015年5月2日,90後詩人王堯在中國人民大學品園二樓的頂層縱身一躍,結束了年僅21歲的年輕生命。他也成為了繼海子、戈麥、顧城之後,又一位我們可能知道名字的自我了斷的詩人。——在這份沒有年月的歷史上,每一頁都歪歪斜斜地寫滿了屈原、王國維、葉賽寧、茨維塔耶娃、馬雅可夫斯基彎曲的倒影……如果我們不那麼刻板地定義詩人這個稱呼的話,這份墓誌銘還應當加上本雅明、茨威格、海明威的名字。

  熱點時評

  王堯死了。王堯不是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自殺的詩人,並且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有歷史記載的自殺的詩人。歷史,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譜系的建構與想象。就像我們今天會把海子、戈麥和王堯放在一起,把他們叫做“三個自殺的詩人”,再把這頁便籤紙貼到葉賽寧、本雅明的長長的花名冊裡。他們就像霍格沃茲城堡裡的魔法畫像,看似有聲有色、備受尊崇,實則被這樣的歷史敘事可以任意搬弄。我們今天在這裡談論的一切,事實上也都將迅速地成為一種話語資源、一種事件樣態而被收編入某個特定的譜系。最終作為這個貧困時代的見證,或罪證。

  海德格爾說:“人只能度過他終有一死的有限生活。”人的全部意義問題的由來,並不是因為我們終有一死,而恰恰是隻有我們知道自己終有一死。

  在持續發酵的陣陣惋惜聲中,“為何詩人紛紛自殺?”也成為了隨之而來的一個尖銳問題。王堯生前好友景成認為,在一個被迅速邊緣化或淪為消費品的精神的“貧困時代”中,正是純粹詩歌本身的個體屬性和真誠品質,使得其與現代技術理性支配下的意義世界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衝撞,而時代精神的貧瘠荒蕪和真正詩人作為當代人對其刻骨銘心的痛苦感受,是造成詩人自殺的根本困境。

  究竟是詩人出了問題,還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詩人——作為對永恆事物、對至高至美的永恆事物懷有最強烈和最真誠追求的靈魂,難道不應該成為最為忱惜當下、最為珍視光陰、最為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意義者嗎?然而,當一位位詩人紛紛選擇以自殺的方式提前結束造物者所指派的生命的時候,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有限的生命無論如何,都與詩人心中的無限的意義世界毫不相關。換句話說,生活是永遠不值得過的,無關長短。

  有些人說:所有詩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個美好的、詩意的、天國的彼岸世界,然後再變戲法式地說明所有詩人都身處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巨大沖突當中,從而造成了詩人的悲劇命運……然而,或許正是這種二元對立的庸俗解讀,或許恰恰才是對詩人這一身份的莫大褻瀆,和對詩人自殺之意義的莫大嘲諷。

  詩歌依然棲留在貧困的大地上。

  我的看法

  看法一:一條年輕的生命離我們而去,我們在感慨之餘,更應多一份思考,詩人王堯的縱身一跳,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體現,他沒有想過自己這麼輕易了卻生命,會給父母帶來多大的傷痛,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事件已逐漸被公眾忘卻,然而他父母內心的傷痛不會被時間撫平,這個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黑暗也不會黑得讓人走投無路,誠然詩歌在當代並不受眾人歡迎,然而詩歌也不會讓人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如果詩歌是王堯所熱愛的,那麼他就應該不顧慮旁人的目光,不顧世人的言語,堅定不移地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而不會採取自輕自賤的方式來逃避世俗的壓力。

  看法二:先覺者總是超前的,超前的都是孤獨的,他們的世界異於現實世界,不滿於現實世界因而陷入理想世界無法自拔,這注定他們的孤獨與不被理解,終對生活失去信心,以死解脫。但這種方式似乎過於極端,作為平常人的我們,不宜以這種方式面對生活中的無奈,逃避消極對待是不可取的`,世界之美又恰恰在於美醜混雜卻真實,我們能做的便是積極對待,迎接每一天的陽光。

  看法三:又一個詩人的逝去,似乎詩人的結局註定是悽慘的,他們沉浸於自己所構建的理想世界,而現實世界的某些地方與他們心中的構想相違背,所以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都在感嘆這個時代詩意的消逝,物質利益充塞世人的心,導致一個又一個的靈魂離我們而去。我們無權對他們的行為加以評判,但或許我們更應該學習已故詩人汪國真,與病魔抗爭,心懷美好,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看法四:生命誠可貴,每個人都應珍惜來之不易的紅塵之旅,以最熱烈的狀態迎接生活中的每一種滋味,然而我們在為生命流逝惋惜的同時,也有必要探求其背後所隱藏的一種深層的悲哀,是否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讓詩人們失去了對純樸人性的憧憬?

  3.“文學”與電視娛樂的融合

  事件回顧

  戶外真人秀是目前電視臺一擁而上的娛樂熱點,情感、遊戲、旅遊等各種玩法讓明星們忙得不亦樂乎。但是,面對熒屏上的“真人秀熱”,河南衛視卻劍走偏鋒,首次將“文學”這個抽象名詞與電視娛樂結合在一起,從5月15日起推出一檔真人秀節目《文學英雄》,他們將作家蔣方舟、蔡崇達、張曉晗、陳諶等人,與演員張曉龍、吳、柯藍、李乃文等人混搭一處,參與這個節目,讓這些作家和演員一起在電視上秀文學,用電視真人秀形式來表現文學寫作。

  據報道,這檔《文學英雄》是由著名出版人路金波策劃,與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和《成語英雄》欄目組合作的“英雄”類的第三檔節目,節目名字雖然是“英雄”系列,但形式與前兩類室內競技類文化節目頗有不同,是透過戶外遊戲和真人秀的形式進行“比賽”,即作家們在限定題材、限定時間內創作作品,再由明星們以表演、朗誦等形式詮釋出來,最後由現場觀眾投票決出每一位作家創作作品的名次。

  熱點時評

  文學寫作的根本原因,是人對於自身“存在”處境自覺的程度,以及他出於這種自覺而進行反思,而試圖表達,在自覺和表達之間激發出強烈的文學創造力和想像力;在這樣一個靈魂探索的過程裡,思想的內涵和美學的品位逐漸萌芽、摸索、發展而成型。文學家的創作衝動,是自發地表現自己,只有自由精神的流露才能產生真正的文學。除此之外,所謂的文學“秀”或寫作捷徑,可以說都是虛幻和欺騙的。

  這樣的文學寫作形式和文學內容的詮釋形式,其實是沒有多少文化的創新的地方的,而且,不僅如此,它更是違反了文學的創作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在《文學英雄》節目中,作家們“在限定題材、限定時間內創作作品”,也就是說,作家寫作的時間是限定的,內容是限定的,甚至在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都是被限定的,節目中的這些作家的寫作被諸多外在的因素束縛和限制在這樣一個有限的條件之中,基本上是失去了為完成作品所需要的自己的活動範圍和揮毫餘地,這大概是很難從中產生出真正的文學的。誰都知道,作家的寫作主要的是個性化的反映,追求精神上的獨立自由,這是文學創作的本質。參加這個節目的作家有的就說,這種寫作形式“從精神上無法接受”。文學寫作是作家創造性精神的自由表達,只有精神、心靈的自由流露,才有可能產生出真正的文學作品。

  其實,這樣的文學寫作的過程和結果,也就基本上定義了這個《文學英雄》的節目性質和內涵。這正像這個節目的策劃者路金波所說,電視節目中的文學與大眾概念中的文學是不同的,“文學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是現場的真實創作,其實是迴歸了正統”,而這節目本身“就是一個文學遊戲,不是嚴肅的創作,我們也不會一直拿鏡頭拍攝作家的創作過程,一直在那寫也拍不出內容,而是更多拍攝一些討論和構思過程。”也因此,這個《文學英雄》基本就是一場文學遊戲,是作家真人秀,與嚴謹的、嚴肅的文學創作無關,而節目裡的作家除了露露臉,根本沒有拿出任何像樣的文學作品。

  對這樣的節目形式,參加節目的一些“80後”和“90後”的青年作家,也有著清醒的看法,他們沒有把在現場的寫作視為文學創作,這僅僅是一種現場的形式,是一種寫作比賽,是一場“文學遊戲”,僅僅具有技術性、競爭性,這樣浮、浮誇的環境氛圍中,讓作家根本產生不出文學的深刻體驗性、精神的深探索性。

  我的看法

  看法一:將文學與娛樂活動結合不失為一種睿智之舉,在當今世界,人們有時過分追求於淺薄的快餐文化,而將經典文學束之高閣,透過真人去電視節目融入文學的內涵,於潛移默化中讓人們接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進而促成全民學習的高潮。

  看法二:文化是嚴肅的、娛樂化的文化是對文化的褻瀆,赫胥黎說:“一旦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為滑稽戲,文化就滅亡了。”雖然以真人秀形式能傳播文化,但這裡的文化已經喪失純潔性,只是成為娛樂的附屬品。

  看法三:當文學與電視娛樂相碰撞,文學就向電視娛樂妥協了,河南衛視的英雄系列節目雖以文化之名卻只有娛樂之實,我們不排斥用娛樂傳播文化,但是要慎重,文化本是神聖莊嚴之事,卻被娛樂化,終有一天,我們的民族失落了,文明只剩下娛樂,便是最大的事實。

  看法四:敢於創新,使文學與電視娛樂相結合,促進文學的傳播,為人們熟知,無形之中提高了公民文化素養,使文學不致於衰弱。更多的娛樂節目應該借鑑這種做法,在娛樂民眾的同時,教育民眾,傳播優秀文化,同時又能提高收視率。

  二、財經類

  1.瀏陽河酒正式停產:曾被傳資金鍊斷髮不出員工工資

  命運多舛的湖南瀏陽河酒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瀏陽河酒)正式宣告停產。《財經》記者獲得一份由瀏陽河酒下發的《緊急通知》,稱“公司目前已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生產、銷售全面停滯,也無力繼續維持公司員工的各項開銷。自本月起,全體生產及管理員工無限期放假,並停止各項費用及工資的發放。因放假時間過長,建議員工另謀職業。”

  上述《緊急通知》的落款日期為“2015年5月”,未註明具體時間。《財經》記者於2015年5月8日晚間獲得上述《緊急通知》,據瞭解,瀏陽河酒很多員工也是在5月8日聽說“停產”一事。

  瀏陽河酒的前身為國營的“瀏陽縣酒廠”,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憑藉多位奧運冠軍與超級女聲的代言,竭力打造“名人、名河、名酒、名歌”的文化內涵,瀏陽河酒從全國“兩會”指定用酒到奧運會慶功酒、博鰲亞洲論壇專用酒,一度是中國知名的二線品牌白酒生產企業。

  在此次正式停產之前,瀏陽河酒三次“借殼”上市未果。

  熱點時評

  任何一個成功的白酒品牌都有佔銷量50%的核心市場,如山東景芝在山東坊一個地級市銷售6億元以上,杜康在河南銷售近10億元,沒有基礎市場的白酒企業是虛的,瀏陽河就沒有形成自己的基礎市場,招商差、庫存嚴重,經銷商抱怨很大,銷售持續不振。另外,公司產品開發過多過亂,價格體系混亂,大量客戶費用無法及時核銷導致市場誠信缺失,供應商不敢賒貨,代理商不敢打款,現金流斷裂,在曲線上市算盤又均告失敗後,停產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曾經唱遍大江南北的“瀏陽河”將瀏陽河酒帶進了百姓人家。然而,歲月蹉跎,昔日輝煌的瀏陽河酒在經過幾次借殼上市未果後,近日傳出“已經停產”的訊息。在業內人士看來,瀏陽河重資本忽略基礎建設,公司停產是必然的結果。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瀏陽河停產是事實,因為這麼多年來,公司一直在尋求上市之路,經營十分混亂。據其介紹,瀏陽河旗下很多貼片的品牌,這些品牌只獲得了瀏陽河的商標使用權,瀏陽河並未給其供應基酒。

  數年間,瀏陽河幾次借殼上市未果,而作為一家生產型企業,在管理層忙於“資本運作”中時,公司的生產銷售狀況如何,從近年來的業績可以一窺究竟。

  在白酒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直接上市已不可能,瀏陽河近年來發起的曲線上市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讓投資者‘金蟬脫殼’。”

  事實上,受白酒行業調整影響,很多白酒企業都處在虧損或轉型中。那麼,瀏陽河的停產是個案還是行業調整下白酒企業的寫照?瀏陽河酒為資本而資本,忽略基礎建設,本末倒置,淪落如此,也是必然。

  我的看法

  看法一:瀏陽河酒的破產,看似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曾經的輝煌是借名人、名河、名酒、名歌來打造的,卻忽略了酒本身的品質,其實一個企業能否長遠發展,關鍵在於產品,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在,華而不實,終禁不住考驗,在競爭中被淘汰。

  看法二:瀏陽河酒雖然曾經轟動一時而且成為一代品牌企業,但是最終仍逃不了破產的命運,一個企業的成功經營,需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誠信經營。只有與時俱進,勇於改革創新,提高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前進的步伐才會堅定而踏實,這樣企業才能健康發展。

  看法三:企業塑造形象,不是靠外在的裝飾,而是靠內在的自我升級,當企業的重心不再是“酒品”的提高時,這個企業本身就已經失去了競爭的實力。殊不知,一個企業最根本的動力即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掌握核心技術,只有一個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躋身於同行的前列而成為“不倒翁”,就像美國的蘋果公司,其宣傳廣告也是圍繞蘋果系列產品的使用價值,沒有靠哪個明星來彰顯,因為好的產品自身會說話。

  看法四:僅僅靠明星效應,想躋身於一線品牌行業是遠遠不夠的了,品牌要想有好的口碑,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外部宣傳固然少不了,但更要靠內部創新和產品質量。也就是說企業要想有好市場,拿出好的、過得硬的產品才是硬道理。總想借殼上市就好比借屍還魂,終究是站不住腳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產品真的好,那就是金子,即使外部宣傳做得稍微欠缺一些,最終也會迎來企業的春天。

  2.環保部: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每年將達2萬億

  事件回顧

  在日前舉行的2015第十六屆中國環博會高峰論壇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表示,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根據計算,近年來,我國每年的環保投入約為一萬億元,而“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頒佈後,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上升到每年兩萬億元左右。

  據華夏時報訊息,吳舜澤表示,基於小康指標的環保“十三五”規劃目標應該是:到2020年,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土壤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系統完整,生態文明水平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

  另外,“十三五”期間會繼續把總量控制作為約束性指標,再適度增加一些質量控制的約束性因子。

  熱點時評

  業內人士認為,包括“十三五”規劃在內的諸多新政策的出臺,給環保產業帶來的利好顯而易見。

  國家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融合;而且目前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生態文明建設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將與三大行動計劃既並行、又統一,將共同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穹頂之下、環保崛起”行情將繼續演繹,環保板塊已到最佳投資時點,大氣、水、監測等相關標的為最佳品種。2015年,環保相關政策力度已較2014年大有改善,“意見”落地僅僅是開始。

  環保“十三五”保底線,既是現實的選擇,也更加合理。因為環境問題是幾十年快速發展造成的,治理起來也需要“歷史的耐心”。

  發展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英國能夠克服霧霾不是因為放棄了工業化,而是由於開採到更加清潔的油氣田,能源結構發生改善,才使得汙染下降。

  特別要警惕“環保大躍進”,如果是以犧牲發展換來的,就有可能發生大問題。如果跨越不了“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各種“十條”都將是水中月、鏡中花。

  企業有些過於樂觀了:環保產業要想發展,還有一個瓶頸就是“缺錢”,因為環保是要“花錢”的,而地方政府目前普遍負債累累,民眾為環境服務買單的意願也並不高。政府希望透過PPP的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解決資金問題,但社會資本目前仍處於觀望階段,積極性不高。如果不解決資金問題,環保產業還是發展不起來。

  我的看法

  看法一:如果民眾都提高了環境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那就可以為國家節省一筆財富,而這些錢可以用於教育、民生等。因此,與其將錢花在環境治理上,不如多多普及環保知識觀念,自下而上的讓環境更加美好。

  看法二:在中國環境越來越差的情況下,是否投入的錢越多就越有效果?空有目標而沒有細緻的規劃與嚴格的懲罰制度,只不過是一紙空文,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在還沒有汙染時就有詳細的指標來保護環境,而不是在汙染之後,再花大力氣治理汙染。當然,如果現在已經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看法三:國家投入大量的金錢用於治理環境,可見國家對於環境整治的決心和魄力,但是有決心和魄力還不能解決問題,更要有嚴格的規劃和嚴厲的監督措施,國家再加大百倍、千倍的投入,企業如果不嚴格執行環境標準,人民不保護環境,那也是徒勞無功,除了“開源”外,節流也很重要。

  看法四:對環保的重視是可喜之事,但同時也要注重其效率,大量資金投入是否能收到有效的改善?我們還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環境整治過後,是否能有效的防止二次汙染?在大量注入環保資金時,是否也要加大對國民生態意識的培育?

  3.製造業群體性焦慮:經濟大環境耽誤升級換代

  事件回顧

  “外面明明是春天,但我的心卻是寒冬?”櫻木花道這句經典臺詞簡直就是中國製造業如今真實的寫照。從去年冬天開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以及江蘇等地先後出現代工廠倒閉潮,如今冬去春來,中國製造業不但沒有迎來春天,形勢卻更加嚴峻。

  據國內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鐘錶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宣佈清算解散,千餘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幾乎同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裁員幅度達到9000人。另外,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本土之計劃,而三星、富士康、耐克等國際知名企業也受大陸成本壓力紛紛向東南亞地區設立工廠。

  熱點時評

  其實,產業鏈上的優勝劣汰甚至魚死網破,本來就是物競天擇式自然規律,不該有如此轟動性效應,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種效應如瘟疫般在中國大陸肆意蔓延,加劇了中國製造業群體性的焦慮,同時,也證明了一些製造業企業根基之薄弱、從業人員技能之匱乏,他們更喜歡把精力花費到策劃罷工之上,而不是去進行知識儲備。

  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非常6+1”理論,即把整個產業鏈劃分為7個部分,其中有6個環節是高利潤環節,佔比99%,且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而中國的製造業則處於產業鏈最低端,不但利潤微薄且要拼盡血汗,且要付出環境的代價。總之,在郎教授的眼中,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但絕對不是製造業強國。

  陷入困境的中國製造業肯定也有自身的問題,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對未來的佈局,此外在技術演進、幹部培養、成本控制機制以及自動化研發等方面也沒有做好功課,製造業註定將無法順利進行產業升級。

  大量製造業倒閉,或者毫無徵兆的解除合同,影響的不僅僅是幾家企業和地方出口額,更要命的話題是,企業中的員工該何去何從?如前文所述,郎鹹平痛斥中國正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汙染環境,但他卻忽略了一項最重要的不良影響,那就是人才的培養。眾所周知,流水線上的工作是一個體力話,沿海打工者基本上是來自農村的青壯年主力,他們把最該學習的時光奉獻給了枯燥、單調的工作,我們不禁要問:十年後,誰來幫中國製造業升級?

  一些中國製造企業倒閉後,總會引發員工抗議事件,他們值得同情,真得很可憐,但這種可憐來不僅來自於制度和環境,更源於他們自身的生活價值取向。要改變這種狀態,唯一的出路就是員工要隨著企業一起升級。

  企業倒閉對於沒有知識儲備的人就是世界末日,而之於知識儲備豐富的人來說,只不過是換一個工作地點,重新開始!

  我的看法

  看法一:中國製造業形勢嚴峻,是經濟大環境下中國製造業成本壓力大導致的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轉變經濟方展方式,促進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降低成本,才能迎來這個中國製造業的春天。

  看法二:靠著人數和價格當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勞動者沒有過硬的技術,誰都可以取代。中國更需要的不是發揚製造業,而是發展創造業,為什麼中國不能有像蘋果、三星、松下這樣的大企業?因為創造力差,相關科技發展緩慢,晶片、液晶屏等核心技術受制於外國,無法較快發展。而當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時,中國的勞動力與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相比就沒有競爭了。

  看法三:面對製造業的嚴峻形勢,其實不必太過於焦慮,雖然它造成了大量的失業,企業倒閉,但是我們不能僅看到這一面,還要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試想:寒冬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製造業的嚴峻形勢,正好是促使企業改變,突破自我的契機,迫使中國製造業成長,由中國製造業轉向“中國智造”,是新事物成長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雖說是過程有點痛苦,但我們必須經歷,只有如此,才會成長。

  看法四:中國過去的發展多半是憑藉製造業的興盛,廉價的勞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優勢,而如今卻面臨著中國製造業集體過冬,中國製造的“滑鐵盧”再一次警醒人們創新才是唯一出路,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靈魂。只有透過不斷創新才能擁有較過硬的技術,才能使中國產品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才能更好地闖進世界,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