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紅色文化進校園主題徵文

2016年紅色文化進校園主題徵文

  學習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中國的紅色文化,小編收集了關於紅色文化進校園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紅色文化進校園

  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瞭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傳統的文化為何要丟棄?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已沉澱了為世人所驚歎的無數瑰寶――文字、禮儀、節日等,它們如同天山上奔騰的清流,如同森林間孕育的珍寶,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曲,品不夠的香茗。新春佳節,寄意於閤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歡度傳統佳節,即是浸足於清泉,沐臂於月光。只覺古代賢德佳人在耳邊吟唱;享受民族風俗,即是置身於大海,浴心於波濤。頓感今朝人生美滿幸福無比。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徑,又是聯絡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結。兩河流域滋養了猶太人的虔誠,賦予他們聖誕之慶: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共度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緊緊繫牢,讓精神久久傳承。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將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里,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第二篇:紅色文化進校園

  學習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中國的紅色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醞釀,到新中國成立時已歷經長達28年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鬥的強大推動力。

  紅色文化的內容很豐富,在筆者看來,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兩點:一是愛國主義情懷;二是艱苦奮鬥精神。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歷史,但中國人民酷愛自己的家園,在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進行8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贏得了勝利。再看艱苦奮鬥精神。面對裝備精良的敵人,面對缺吃少衣的條件,中國人沒有畏懼,而是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使革命隊伍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僅盪滌了舊社會的汙泥濁水,還建立了一個充滿無限光明的新中國。

  愛國主義、艱苦奮鬥,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精髓。人們尋訪前輩人的足跡,緬懷他們的戰鬥歷程,就是要將這兩種精神繼續發揚下去,永葆其強大的推動力量。

  我們在今天形勢下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說這些是“過去的東西”,更不能說其“已經過時”。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地面上生長出來的,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儘管與過去相比,所處的環境有異、條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則和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就眼下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來看,尤有弘揚之必要,因為它對於克服困難、繼續前進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