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在清明寒食佳節,重溫介子推的故事,總會讓人感到心靈的震撼,得到心靈的淨化和自省。春秋時期,介子推在晉文公飢寒交迫、陷於絕境之際,“割股啖君”。晉文公回國執政論功行賞時,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樹而死。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被焚之日,舉國禁火,家家寒食,寒食節由此而來。對古代先賢能以一個節日銘記傳頌,介子推死而無憾。

  【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於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

  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這就是歷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此時,他受到一幫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時間志得意滿,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規勸卻無濟於事,便作出了隱居綿山、獨善其身的選擇。晉文公知道後,急忙帶著大臣們趕到綿山尋找,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影子。晉文公便命人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一時間,風起火烈,大火綿延數百里。三天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卻發現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悲痛之餘,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菸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寒食節。

  後人對介子推敬仰,主要原因還在於他赤誠無私的愛國之情。相傳介子推死前留下血衣、血詩,他用生命的代價告誡晉文公要“清明勤政復清明”。這是介子推赤子之心的真情告白,表達了古人的一種樸素情感。可見,對清明政治、清明社會的嚮往是每一代炎黃子孫心中不滅的.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中祭祖掃墓的活動,演變成為一個至忠至孝意識情感的載體,忠孝思想也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因為“忠”與“孝”等價值觀的代代傳承,中華民族保持了強大的凝聚力。千百年來榮辱與共,不管遭受多少苦難,不管經歷多少滄桑,中華兒女始終不離不棄,集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實質就是對祖國的至忠,對民族的大愛。發揚光大清明寒食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價值理念是時代的需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求。

  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生日,節日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文化的標誌,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縮影。閱歷千載,春風化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傳承民族的文化血脈,發揚光大清明寒食節的信仰追求和價值理念,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是為了今天,更是為了明天,讓我們重溫清明寒食文化,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打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