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作文
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作文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作文一
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鄂倫春族人的“仙人柱”,感覺很好奇,就進一步瞭解了鄂倫春族人的房子。
鄂倫春族人在雪地上打獵時,如果不回家,就會用幾根木棍支撐成三角架形狀,四周用皮毛覆蓋。
“仙人柱”意為“木杆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杆和獸皮或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杆均勻的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獸皮或樺樹皮,這樣夏天可以防雨,冬天可以禦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在裡面生火時透風出煙,還可以採光。在南側或東面留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獸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樺樹皮了。
仙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乾草、樺樹皮、獸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架起床。每個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仙人柱的結構簡單,拆蓋很容易,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
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作文二
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裡,有一種熱情,好客、大方、熱愛大自然的一個民族叫做————鄂倫春。
鄂倫春是一個勇敢的民族,起初是在大山中,與狼伴舞,日月同床,後來,勇敢的鄂倫春人建造了簡單的.房屋,鄂倫春人的衣服,算是最有大自然的氣息了
用打來的動物的皮,圍成簡單的衣服,又保暖又好看,用動物的頭,縫成一個裡外有毛的帽子,最有特色的是,帽子上有兩個小角。
鄂倫春人,吃的飯就是肉,手把肉,烤肉,所有的主食都是肉和柳蒿芽湯,在這裡的鄂倫春人總是每人有一個武器,用來捕獵狍子、野豬。
現在的鄂倫春人,已經不在打獵了,從古時的肉搏到了現在的文明社會,不過還是有的老人忘不了山上大獵時的精彩,與野豬搏鬥是的刺激,和拉著動物的屍骨到家的喜悅,所以有的老人現在還在山上居住,有時下來有時上去,一直過著與狼伴舞,日月同床的日子。
鄂倫春族的民風民俗作文三
鄂倫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蒼茫林海之中,以狩獵為生,與火結下不解之緣。他們崇敬火,稱其為火神。鄂倫春人的節慶很少,定居前重要的節日只有春節,鄂倫春人的春節是送舊迎新慶祝狩獵豐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們戶戶都在門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賜更多的獵物。
除了春節,鄂倫春人在每次狩獵豐收歸來,也要與族人一起燃起篝火,邊唱邊舞,慶祝狩獵歸來。解放以後,由於實現了定居和生產經濟從狩獵向農牧業的轉變,一些傳統的習俗受到了衝擊。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尊重民族風俗習慣, 1996年,內蒙古人大常委員會規定:每年6月18日為鄂倫春民族傳統節日——篝火節。
每年的這一天,鄂倫春族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精心打扮,來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廣場,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每當6月18日這一天,天剛黑下來(二十點左右),隆重的生火儀式就開始了。這時薩滿代言人燃起火把,按民族禮儀頌唱祭文後,接著用手中的火把,點燃貴賓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手中的火把。最後將手中火把交給族長,然後由手持火把的人分別將擺放好的三大堆篝火點燃。
當篝火漸漸燃起後,三、五成群的鄂倫春人以家庭或組合為單位,或懸斧祈禱、或烤骨占卜,或用菸袋裝灰等形式祭火。
篝火節活動一般分為開幕式、傳統體育比賽、篝火娛樂晚會三部分。體育比賽競爭激烈,有賽馬、射擊射箭、摔跤、拉鉤扳腕、頸力繩賽、劃樺皮船賽、採集等。所有的比賽,氣氛都特別的活躍,極富有觀賞性。在比賽期間,鄂倫春自治旗烏蘭牧騎還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節目。
在篝火節的會場,各流域的鄂倫春婦女還會拿出精美的狍皮和樺樹皮手工藝品,像趕集一樣,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藝。整個活動場面莊嚴而又祥和,一直持續到傍晚。
在鄂倫春自治旗,篝火節已經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增強鄂倫春民族凝聚力、展現新時代鄂倫春族風采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