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薩摩亞人的成年讀書筆記

關於薩摩亞人的成年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薩摩亞人的成年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米德在《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薩摩亞人生活全景圖,儘管她的研究物件集中於青春期的少女身上。米德試圖尋找到一個反例來驗證,當代西方社會青少年的叛逆,煩躁完全是文化性的因素,也就是試圖將生物性因素從青少年叛逆的研究當中清除出去。而最終米德也成功找到了這樣一個反例,即薩摩亞人的青少年期。

  從個人的理解出發,我一直在試圖為薩摩亞人尋找著可能的辯解。因為我難以想象他們的基督教信仰能夠和社會性自由不發生衝突,所以我猜測所謂的性自由是否是指親吻,擁抱,或者其他肢體的親密動作,但不包括性交?否則,一個性自由的社會,為什麼米德卻甚少提到性自由有可能所帶來的一些現實又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孤兒氾濫,比如性病傳播,亦或是其他。這些問題是不存在?還是米德有意隱藏了?雖然後者的可能性並不大。再如,同性戀能夠和基督教信仰不發生衝突,我為此尋求的辯解是,所謂的同性戀,大概應該是指同性年輕人之間為了尋求性渴望上的滿足,抑或米德指的就是同性之間的愛慕和依戀,如果卻是如此的話,從米德在附錄中所提供的資料來看,同性戀在年輕人中的比例如此之大,但就上述這兩點,就足以帶給薩摩亞人社會毀滅性的災難。

  但為什麼薩摩亞人依舊能夠如此安逸,似乎沒有什麼挫折的存在呢?我猜測,是否他們的這一切和他們的文化是相配套的?薩摩亞人隨性,自然,從來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情感需要,或者情感追求。無論是對什麼事物都是如此,包括對生和死的`觀念。夫妻二人不是因為產生了強烈的愛情而在結婚,人們也不會為了什麼名利或地位就拼命競爭。用一個直白一些的詞講,就是一個無慾無求的民族,包括對生死也是無慾無求,因為他們認為死亡不過是順天命罷了。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這兩件事是不矛盾的。米德說,我們必須把薩摩亞人缺少深情厚愛這一情形作為所有解釋的第一條,因為他們對那種情景早已習以為常,以至於這種習慣已經成為他們人生態度中的基本成份-p136。接著這句話往下講,我覺得,這種習慣也已經成為了他們文化中的基本成份。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性也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在他們的思維當中,似乎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了。快樂,溫和,隨性,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薩摩亞社會的單元化使得他們在履行上述這一文化的時候,不會遇見什麼阻力,“無慾無求”的社會,也不會因為某個職位擁有特別的待遇和權力,於是人們就拼了老命的爭取。米德所說的“缺少深情厚愛”,應該是包括了愛情,親情,也包括了對利益,權力的“愛”。這樣的一個社會,我們可以很容易的遇見他的未來,就是幾乎沒有發展的原地踏步。從這個角度講,西方社會的複雜,所帶來的人們不論是積極或者消極的競爭,確實成為了一個良好的推動力,推動著這個社會滾滾向前。

  薩摩亞人因為從童年時代那時候開始就目睹了各樣的性交,分娩,死亡,因此在他們的思維當中,這一切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我們卻選擇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向他們隱藏了這一切我們認為是骯髒與可怖的事情。我們還堂而皇之的冠以被隱藏這一切的孩子的年齡段一個好聽的名字——“童年期”,與之相對的就有“成年期”,中間銜接過渡的就是“青少年期”了。在青少年時期,孩子們開始接觸成年世界當中所謂的“骯髒”的事物,包括性,權力交易,等等。在一切的不適和衝擊中,叛逆與反抗自然的形成了。他們一面發現世界不再是小時候的那樣美好,一面卻蠢蠢欲動的試圖成為這個新世界的一員,用他們幼稚又衝動的意識評價身邊的一切,併為此作出“孩子氣”的反應。這是我們這個多元化,並且極複雜的社會所形成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只適合於我們這個現代社會,它能夠幫助孩子在這個現代世界當中找到立足之地,並靈活應對各樣社會事務,卻一點也不適合與薩摩亞人的社會,就像薩摩亞人的教育方式一點也不適合於現代社會一樣。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又一次回到了普同論的觀點上,沒有絕對的“好”的文化供我們選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