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1

  利用暑假的一段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的感受頗多。它給了我們更多的是實踐經驗和中肯的勸告。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建議教師主要從教師的個人思想動態、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怎樣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以及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和青年教師應該如何去做等等。“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我認為只有教師永不間斷的學習,他才能具有不斷的源泉。因此說教師的學習、讀書,對他所從事的特殊職業說有多麼重要。一位優秀的教師越是能夠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講述的東西就越是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書本上的知識時間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

  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為地誇誇其談,企圖以此一影響學生的意識。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種動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須靠自身機體內不斷吸取外界的營養而生存。同樣,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一名教師,他要想永不落伍,時刻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做一名適應於時代的發展需要的教師,只有不間斷的學習。

  教育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項用力去做就能夠做好的事,它需要我們用心去做。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尤其是實施新課改以來,教師的定位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為載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這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教師的地位和職責的轉變。蘇霍姆林斯基創辦的帕夫什雷中學,把學生的人格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裡是學習和生活的樂園”,“是學生們的天堂”,把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真實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題,作為老師,無論學生成績怎樣,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課,我們需要給他以關心,給他以鼓勵,增強他的勇氣。我們要做得是揚長避短,而不是取長補短。我們的世界如此絢麗多彩,不正是因為不同的人,幹著不同的事,就是因為這種千差萬別才構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發現、利用、發展這一多樣性,而不是用簡單、劃一、僵化的標準,將豐富多樣的原料軋製、打磨成一模一樣的成品。

  事實上,這樣的結果不是人為造成很多“廢品”,就是產生一大堆無用的下腳料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師,學生才會喜歡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唯有“其師親”,才會有“其道信”,學生才能學好,才會願意學,樂於學,才會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它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種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超凡脫俗”的愛。帕夫什雷中學的教師們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他們是真正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這上面也傾注了大量的愛心,對每個學生都給予關注和尊重,對每位學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這就是他們的愛心的一個集中體現,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對學生的一個啟示,點撥以及一個鼓勵,都可能對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也許老師的一聲呼喚完全可以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

  愛是一種瞭解,關懷,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保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透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更堅信了這一點。用愛心去培育學生,這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當然,我所說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放任。

  其實,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於我們剝奪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有需要他們去苦苦追求。我們究竟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思考。教師的職業雖然平常而且平淡,但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感動,要改變一個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塑造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2

  當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氏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為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請看看我們身邊的學生,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為不良的,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閱讀的愛好和習慣。

  縱觀全世界,凡喜歡讀書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優秀的民族。在猶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書本是甜蜜的。在那種書香社會里,我們知道,他至少誕生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一些人類的天才。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韓國以書櫃代替酒櫃,著力建設書香社會;美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在中國的十五期間可以達到佔總人口數的80%的比例……我們呢?看看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讀書,浮躁之風盛行,長此下去,怎麼得了?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讀書的今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為教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讓讀書成為學生知識來源的“助氧劑”,讓讀書成為孩子成才的知識窗。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讀書啟迪智慧,讀書激發生機,讀書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讓我們牢記這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