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精選3篇)
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精選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1
這本書探討了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係,新教的各個教派對宗教倫理的發展和探討,在無形之中推動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一提到資本主義,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資本主義是如何地惡毒和可惡,不顧一切地追逐金錢利益,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也往往是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標籤。
然而這本書卻告訴我們:追逐金錢利益——這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這種物慾只會存在於人類本身,一切時代,一切國家成員,無論有無實現慾望的可能,這種慾望都存在。對物質的慾望並不是資本主義,更勿論資本主義精神。
但是資本主義確實是透過連續、合理的商業活動來產生利潤並使利潤再產生——這是資本主義存在的基礎。總而言之,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攫取金錢的投機活動,不會放過任何一次盈利的機會。
當然這一切並都不是其利益燻心,其背後有著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倘若沒有合理的資本主義形式,這所有的一切特點都不能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不會有與之結合而產生的現代西方社會結構。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從始至終都受到科技發展可能的影響,這與清教徒們對科學採取了青睞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毫無疑問,法律和行政機關的建構也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中其重要作用的兩點。
儘管經濟理性主義的發展並不是完全依託於理性的技術和法律,但是要實施一些實際的理性行為卻要藉助人為的力量。倘若這些理性行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礙,那麼理性經濟行動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嚴重的來自於內部的阻礙。
在印度和中國,資本主義的利益為何沒有起到相同的作用?為何兩國的科學、技術、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發展都沒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發展?
這裡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資本主義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國所不具備的,往往這看起來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卻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為正是這些宗教教義的規定,比如勞動、節儉,人們出於對上帝的一種虔誠,把這種宗教的虔誠當作自己的行為,在增加上帝榮耀的同時,促進了財富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資本主義精神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並不意味著教會失去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控制了,與此相反,另一種新型的控制力取代以前的方法。樹立一種從私人空間到公共領域的全方位的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來世觀念、禁慾主義、宗教虔誠與講求實際利益的資本主義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衝突,兩者之間反而存在一種及其密切的關係。因此宗教信仰的內在特質正是回答我們心中疑惑的關鍵所在。
在談論英國人時,孟德斯鳩表示:英國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即虔誠、商業、自由。”這種非凡的資本主義商業意識為何以各種形式滲透入一個群體或集團中與支配他們全部生活的強烈信仰共存,這是作者下面要回答的問題。
資本主義精神
“一定要記住,時間就是金錢……信用就是金錢……金錢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錢可以再造金錢,而孳息可以再造孳息,如此這樣生生不息。”毫無疑問,這些話出自於傑明·富蘭克林,體現了典型的資本主義精神,但是這並不意味它包含著所有資本主義精神。
富蘭克林宣言的並不只是如何發跡,更是一種獨特的倫理。它不僅反映了普遍不過的從商精明,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在現代經濟制度下,只要合法賺錢就是某種能力和職業道德的體現。
事實上,職業道德在近日也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理所當然。職責在資產階級社會理論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根基。
資本主義的貪婪一直為人們所詬病的,但是貪婪和對金錢的慾望並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而是在資本主義之前就存在的。中國封建時期的官員、古羅馬的貴族,以及現代的農民的貪慾,毫不遜色於任何人。在任何歷史時期,只要是有可能的地方,就一定存在著不受任何倫理道德約束殘酷謀取金錢的現象。
事實上,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是一種合乎道德的明確的'生活準則,它必須面對的最強大對手就是我們對待新情況、新環境的態度,稱為傳統主義。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金錢不是驅動一切發展的動力,有時它也會失靈。
不論是工人還是企業家正是由於這種精神對經濟活動起著推動作用。以合理、系統的方式去追求利潤的態度,這種態度最適合資本主義企業的表達。而另外,資本主義精神又給企業注入最適合它的動力。
路德的“職業概念”和世俗的禁慾主義
“職業”一詞,是宗教改革的結果。這種職業思想便形成了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所允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並不是要人們經過苦修禁慾主義來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們完成自己在現世中所處地位所賦予的責任和義務。這可以算是天職。
這種宗教的成果,不僅體現於此,甚至可以說,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理論,完全是宗教改革的產物。
四種禁慾主義的新教形式,加爾文宗、虔信派、循道派、浸禮宗諸派這些派系在實際行為中存在巨大差異,但是仍然有相似之處。對禁慾主義的不同理解和看法,為了保持教會的純潔性,不同的教派進一步分化,當他們對禁慾主義的理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禁慾主義和資本主義精神
在西方社會,勞動歷來就是備受推崇的禁慾方法,並且一直髮揮著這樣的作用。清教徒認為,唯有辛勤勞作而非閒適享樂才能成為上帝真正的信徒。
巴斯特曾經反覆強調並常常慷慨陳言:人生必須堅持不懈地實踐艱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這也是他人生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工作。勞動尤其能抵禦清教徒們歸結到不潔生活名下的一切誘惑,它的作用不可小覷。
清教徒對禁慾主義的稱頌以及他們自身所形成的職業觀,對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生活步調劃一的強烈傾向,極大程度上助長了今天資本主義對生產標準化的關注。強調禁慾在固定職業中的重要作用,為近代的專業化分工提供了到的依據,而且以神的旨意來作為追逐利潤的動機也使商人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正當的理由。
毫無節制地享受人生及它所提供的一切——這會使清教禁慾主義所竭力反對的人生態度。對於財產的合理或者出於功利目的的使用,他們都是贊同的,並認為是上帝的旨意,也是個人與公共利益的需要。
當這種獲利的自由與消費的限制結合在一起時,禁慾主義的節儉必然會產生資本積累的結果,而強加在消費上的種種限制則促成資本被用於生產性質的投資,進而增加財富總量,這種影響之大,竟無以用精確的統計數字來證實。
那些偉大的宗教運動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對其禁慾主義的教育的影響。宗教禁慾主義的力量為這些資產階級商人提供了有節制、態度認真、工作異常勤奮的大量勞動者,這些勞動者會用對待上帝賜予的畢生目標一樣對待自己的工作。
在構成近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以及整個近現代文化精神的諸多要素中,有一種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就誕生於基督教的禁慾主義之中——這也是這本書試圖論證的觀點。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資本主義開始喪失了其宗教的基礎,因為依賴於機器基礎取得徹底勝利的資本主義,再也不需要這種精神的支援了。
對此,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財富的追求所體現的宗教和倫理含義已經被剝除了,而與純粹的世俗情慾相連。那麼未來,是會產生一種全新的觀念還是一種機械的麻木呢?作者也無從得知……
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一本即侷限又具有深度的書,說它侷限是因為書裡的所討論的是相對剝離後的資本主義,不涉及科技、生產力、人口等對資本主義發展推動的其它因素。只探討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精神所產生的心理動力。而書中對資本主義的定義也是相對侷限性。傳統的資本主義在新教改革之前就有蹤跡,所以本書討論的不是傳統向的資本主義。深度在於書中對資本主義精神的探討涉及面廣闊,即深入,切入點又十分獨特。
首先資本主義精神是什麼呢?資本主義精神不是簡單的對利的追逐。如果只是單純對利益的追逐可謂是人的天性,自古就有,更不會在新教改革之後才發展出來。資本主義精神韋伯引用了富蘭克林的一段話,其內容反而是反人性的。
簡單來說,資本主義精神不是把錢當工具而是當目的,賺錢只是為了賺錢,而非為了享樂。從經營所得的利潤,不再用於揮霍享受,而是透過再投資將利潤擴大。資本主義精神還涉及到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天職。由路德提出新的名詞,但是由於路德偏向傳統化,所以並沒有進一步發展。反而由加爾文教發展起來。
關於這兩點的新教倫理又是怎麼發揮影響,產生心理動力的呢。
首先關於第一點,在傳統宗教裡是反對商人獲利,特別是放高利貸等行為。而新教從聖經裡提取了新的解讀。即如果一個人能獲利就代表這是神的恩賜,如果不把握獲利的機會,反而是對神的褻瀆。這就給商人獲利取得了宗教上的理論支援,但是同時新教也是禁慾的,它不反對商人獲利,反對的是商人驕奢淫慾,肆意揮霍。所以信奉新教的商人,賺取錢財就不再是把錢當成工具拿來享受而是成了為了神服務,為增添神榮耀的目的。
關於天職,這涉及到了加爾文教的核心教義救贖預定論,即認為人的得救與否,永生或者永滅早已由上帝選定,各人的努力的與否不再重要。救贖預定論削弱了教會和懺悔的影響,和上帝之間的聯絡變成一個孤獨又私人的事情,因為任何人都幫不了你。同時信徒也會不由自主的產生一個疑問。即怎麼確定自己是否被選定。
這造成以下的影響,相信的人會狂熱的相信,對於心裡的疑惑和不安但會當成是一種考驗。加爾文字人對去確定自己本身是否是選定的事,是報否定態度的。首先他自己確信自己是被選定的,因為上帝需要他傳播關於他的思想,其次對於窺探神的選定被認為是對神的褻瀆。但是這種是否被選定的不安感會始終的圍繞信徒心中。而努力完成神的給與自我的天職則能有效的消除這種不安感,但是這不是為了一種努力反而是一種結果,是為了相信自己是被選定者所以努力過著上帝期望過的生活,為了增添神的榮耀。
為什麼這種職業的心理動力這麼重要呢。書中給出了一個例子,首先單純的經濟手段來完成一種職業化的轉變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商人給工人按件計費,一件1塊,一天工人可以賺五十。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商人提高單件的費用,一件六塊但是生產效率沒有提升反而下降,工人賺夠五十以後就不做了。因為這五十塊已經能讓他過上他平時習慣傳統的生活。提高單件費用不行,那降低費用呢?後期商人採取降低費用的方式,工人必須更努力才能過上和之前一樣的生活,然後效率還是並不能提高。
在現代社會關於職業傳統的種種習慣,我們早習以為常,但是這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成熟的。在當時職業的傳統還未發展起來,正是加爾文教的發展才提供了職業的成熟心理動力。加爾文教的信徒這種心理動力是貫徹一生,且具有理性和規劃。和路德因信稱義不同,路德教的教義使得信徒缺乏加爾文教的心理動力,他們只需要懺悔就能得到救贖。而加爾文教信徒一生都有一種不安感,為了消除不安,為增添神榮耀的天職,盡心盡力過好神安排好的職業就是安撫自己,相信自己是被選定人最好的方式。如果不過這種生活,即認為了自己不是被選定,陷入了被拋棄永滅的絕望感。
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讀書筆記3
我選修了一門研讀本書的課程,先自主閱讀了這本書,再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後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
一、理解宗教派別
第一章的標題是“宗教派別和社會的分層”。韋伯認為,由於從事工商企業和高階技術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資本或者接受過費用高昂的教育,符合這樣條件的人一般是佔有大量遺產或者物質生活水平較高。按照這個邏輯,“舊帝國中許多經濟發達、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區都轉向信奉新教”這一點完全能夠解釋為什麼從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新教徒比例高這一事實。
我當時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經濟發達、自然環境優越的地區會信奉新教?
再次閱讀第一章我發現,韋伯提到“從傳統經濟中解放出來,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強了這一趨勢——以懷疑一切傳統統治的權威性的精神來質疑傳統宗教的尊嚴。”也就是說,這些地區敢於突破傳統,採用了先進的經濟生產方式,使得經濟獲得發展,那麼該地區的人應該也比其他地區的人更敢於突破傳統宗教的束縛,轉向信奉新教。這個結論與我在閱讀前的知識儲備大相徑庭,我之前一直以為是先信奉了新教,再選擇從事資本主義,獲得經濟發展。然而,第一章告訴我們是經濟發達地區選擇了新教,所以在這一層來說, “經濟發達”是因,“新教”是果。不過,在發展過程中,這兩個因素必然互為因果。
在第一章中,我的第二個收穫是:“處於某個統治者集團附庸地位的民族和宗教少數派,由於被排除在政治活動之外,所以開始從事經濟活動。”當時,新教的政治影響力不及天主教,所以新教徒將重心轉向經濟,這一點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韋伯又在後文提到,天主教徒沒有在失去政治地位的時候有過顯著的經濟發展,而新教徒無論有沒有政治地位都重視經濟發展。這說明對政治地位的擁有並不是新教徒和天主教擇業傾向不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內在特性。在這一章中,韋伯對比了新教和天主教的政治經濟行為,匯入話題:宗教思想的特質和差異能夠影響甚至決定經濟政治行為。
二、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解
第二章主要探討了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韋伯在第二章開頭就明確指出,他無法用“類同種差”的公式來定義資本主義,但是為了更好理解這個概念,要對資本主義精神做一個暫定的描述。這給我的啟示是:當無法給一個概念下一個準確清晰的定義時,先進行假設,再根據後續的研究,對這種假定進行修改和糾正。
韋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又提出了兩個概念“前資本主義”和“傳統主義”與其進行比較。對於這三者之間的區別,我的理解是,傳統主義觀念下的工作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前資本主義鼓勵追求利益;資本主義也追求利益,但是不能享樂,要進行資本積累。也可以用“收入”和“支出”兩個指標來理解這三個概念:傳統主義是少收入,少支出;前資本主義是多收入,多消費(享樂)支出;資本主義是多收入,多再生產支出少個人消費支出。傳統主義和兩種資本主義的不同點在於,勞作的目的和強度不同;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的不同在於對於已經賺取的利益的處理不同。
無論是前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與傳統主義有一個質的差別——追求利潤。在閱讀本書之前,我的觀點是,追求金錢利益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資本主義強化了慾望、帶來了貪婪、導致了拜金主義。但是,韋伯否定了我的這種想法。追求金錢利益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在傳統經濟時代,不信奉宗教的人為了唯利是圖;信奉傳統宗教的人的物質慾望被簡單粗暴的壓制了;資本主義經濟時代,資本主義精神對於非理性的物質慾望並不是鼓勵,而是緩解,或者說是在抑制。資本主義主張逐利,但是又抑制物質慾望,這看似矛盾,但是在資本主義複雜的生產運作中是真實存在的。而這個矛盾恰恰就是新教的道德倫理產生作用的結果。
三、理解路德的職業觀
本章的標題是路德的職業觀。職業觀是指人的“一生的職業”理念。職業是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新教的核心教義認為人們應該用得自上帝的生存意義來履行這種義務和責任。路德發展了這種思想。
路德的職業觀是不斷髮展的。一開始,路德認為職業只是人的事情。後來,在慢慢了解社會事務之後,他認為社會活動體現了上帝的旨意,不僅是人的事,也是信徒生活裡必備的東西。但是,社會活動在道德層面又不具有宗教性質。隨著“唯一的信仰”這個概念的發展,路德將社會活動(即職業)賦予了宗教道德。例如他認為修道士的生活沒有社會責任感,所以毫無宗教價值。不過,路德的觀念不具備資本主義精神。
本章提到“路德仍然在用傳統主義的眼光看待職業理念”,而本書講述的應該是新教的職業理念,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將路德的職業理念作為重點展開?是因為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嗎?這一點我仍然存疑。
四、理解四種禁慾主義的宗教基礎
韋伯在本章闡述了四種遵從禁慾主義的新教:卡爾文教、虔誠派、衛理公會和從再浸禮派運動中生長出來的各教派。這四種禁慾主義實際上不存在明顯的差距。
在論述卡爾文教的禁慾主義時,韋伯考察的重點是“上帝預選說”。被上帝選中的人是誰?人又是怎麼樣知道自己是否被上帝選中?這兩個問題是“上帝預選說”的核心問題。卡爾文教認為,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在抵抗所有誘惑的時候,聖徒需要摒棄懷疑,抱持被上帝選中的態度;第二,獲取信心的最佳方法是緊張的社會活動。因為一個人假如沒有自信,就表示他不具備足夠堅定的信仰,所以人們一定要堅定地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人。卡爾文教認為“上帝既能直接藉助《聖經》,也能間接地藉助他所創造的有序世界。”所以人們只需要將自己的靈魂和上帝選中的人靈魂進行比較。這是確認自己是否被上帝選中的具體標準。卡爾文教的工作力量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工作。”教徒堅信,要具備善行,並且透過它來消除下地獄的恐怖心理。這種信仰體現到具體行為上就是教徒被要求一生要做善事。
韋伯第二個論述的是虔誠派。虔誠派的禁慾主義的出發點與正統卡爾文教相比更重視宗教情感。
韋伯第三個論述的是衛理公會,衛理公會放棄了卡爾文教禁慾主義的教義的基礎,即他們認為“上帝預選論”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一種措施(而卡爾文派認為獲得並明確上帝預選是最終目的)。衛理公會要求人們必須具備確保獲得救贖的狀態,要具備充滿秩序且系統化的行為。
當時對於本章的疑惑是,卡爾文提到:“一旦確定了不被上帝恩寵,就誰也幫不了你。”但是在後文又說人可以透過寫信仰的方式來審視自己的行為,再進行自我激勵。所以我就產生疑惑,如果說自我審視之後,將成功/成就歸於上帝的恩寵,將失敗/失去歸於上帝的懲罰,按照這個衡量的方法,“上帝的恩寵”是一件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事。而按照前文的意思“恩寵”是與生俱來並且不會改變,這兩者不是很矛盾嗎?
現在我意識到,首先信仰日記只是使自己獲得確信的一種方法,並不是絕對正確。其次,卡爾文教認為“人們一定要堅定地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人”,所以他可以透過寫信仰日記的方式,來反覆強調“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來增加生活的信心。
五、理解禁慾和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
本章的標題叫做“禁慾與資本主義精神”,目標是證明資本主義精神(基於職業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樣式)是由新教的禁慾主義精神所孕育出來的。韋伯選擇的研究方法是,選擇享有盛譽的清教倫理學家——巴克斯特進行重點研究。以下是巴克斯特和清教徒的其他觀點。
1、關於財富。巴克斯特批評追逐財富的行為,認為財富非常危險。韋伯同時比較了加爾文關於財富的觀點:加爾文認為收集財富合理,可以增加教會的聲望。
2、關於時間。巴克斯特認為人要在工作日裡都幹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荒廢時間,他提到“持續進行艱難的腦力勞動或者體力勞動是人的主要工作。”
3、關於性慾。清教徒主張放棄性慾,認為性交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
4、關於承擔勞動義務。巴克斯特認為承擔勞動義務是任何人都應嚴格執行的禁令,並且不能用財富來規避勞動。(即有錢人也要勞動。)
5、職業理念。工作即是踐行禁慾道德,也就是在增加上帝的榮耀,人可以從事整體而言來能帶更多利益的工作。所以,人既可以從事多份工作也可以換工作。在做職業選擇時,清教徒認為,職業的價值可以透過觀察他是否符合上帝的意願來衡量,而現實的衡量標準就是“能否為社會帶來財富”和“能夠帶來的私利的數量”。
6、對於追求財富動機。清教徒認為,如果因為私利追求財富是不正確的,如果因為承擔社會責任而追求財富是正確而必須的;對於追求財富的手段,禁慾主義否定透過欺騙和貪婪的措施來實現個人目標的行為;對於享受財富,清教徒主張抵制非理性地利用財富。
以上六點是我從第二卷第二章概括的清教的禁慾主義具體要求。不夠全面,也有很多認知偏差,但是大體上能得出結論:這些要求恰恰契合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
概括地說,新教的禁慾主義分為兩步,第一步是要獲得救贖或是顯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就必須認真工作。如何證明自己“認真工作”了呢?新教認為對財富的佔有量是衡量勞作的標準。因此要求人們最大限度地去賺取財富。但是,新教徒仍然反對人們享用財富。新教的禁慾主義要求人們不停勞作但是要限制消費。而這一點勢必會帶來資本的積累。由於花錢的時候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尤其要抑制自己購買奢侈品的慾望,人們因此會慢慢用財富來進行再生產投資,資本主義獲得發展。反過來說,資本主義非但不會讓人們對財富抱貪婪的心態,反而會壓制一些非理性的貪慾。
資本主義就是追逐利益,但是運用的是理性的方法。因為非理性會導致獲利的有限性,而理性卻能夠讓資本主義一直擁有獲取利益的機會。總之,禁慾主義和資本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按照禁慾主義的主張,獲利自由(反對不正當的動機和手段)和限制消費同時存在,會引發一種後果:由於花錢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人們於是會用財富進行生產性投資,資本積累在禁慾主義的剋制下產生。但是在這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面對財富的引誘,必然會有教徒產生猶豫;在獲得了足夠多的財富後,也必然會有教徒惰怠,放棄追求上帝的恩寵而貪圖享樂。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宗教改革就必須要一直進行下去。
六、總結
本書主要說明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禁慾的新教道德倫理之間的聯絡。新教倫理的禁慾主義實際上是理性思維,是影響理性經濟行為的精神因素。韋伯致力於對這種精神因素進行分析,找到宗教中各種難以捉摸的力量和這些力量牽涉到的道德倫理(禁慾主義)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以及影響的路徑。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新教思想與資本主義精神契合,兩者組合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理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出現,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資本主義也背離了最初理性的航線,走向貪婪和掠奪,資本主義的弊端也不斷顯露。因此,無論是新教還是資本主義都不能停止內部的改革。
我只是按照自身過程性學習的思路對本學期有關本書的學習進行總結,但是,我沒有吸收到的知識還有很多,還存在大量的認知偏差,本書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再三研讀。在今後,有了更多的知識儲備之後,再來閱讀這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時候,必然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