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幾何順序證明的倫理學》讀書筆記
《按幾何順序證明的倫理學》讀書筆記
笛卡爾有一個很棒的想法,就是按照歐式幾何學的模式來建立哲學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先找出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設,再以這些公設為基礎,按照演繹推理的方法建立整個哲學體系。
笛卡爾的想法不錯,具體工作卻做得不太好。斯賓諾莎則完美實現了這個想法。
斯賓諾莎最有影響的著作叫《倫理學》,在他去世後才發表。這本書的全稱是《按幾何順序證明的倫理學》。
看明白了嗎,用幾何去論證倫理學(倫理學也是哲學研究的一部分),這不完全就是笛卡爾設計的路數嘛。等翻開這書,你肯定就崩潰了。
第一步,要找到公設對吧。
笛卡爾把一切都懷疑了,我們就必須找到一個絕對存在的、不可能被懷疑的東西作為公設。
既然這個東西絕對存在,那麼它肯定不能依賴別的物體存在
斯賓諾莎把這種東西稱作“實體”。
實體的特徵是,這東西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賴外物存在。這意味著,外物也不可能摧毀實體。否則的話,實體的存在就要依賴於“外物不去摧毀實體”,等於還是依賴於外物了,對吧。
既然實體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外物也不能摧毀它,那麼實體肯定是永遠存在的。用類似的方法,我們也可以證明出,實體是無限的,是唯一的,是不可分的,是善的。
如果實體是無限的,是唯一的,那麼這就等於在說,世間萬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實體的一部分。因為只是一部分,所以是不完美的一部分。
這麼一個永恆的、無限的、唯一的、不可分的'東西,你想到了什麼?就是上帝嘛。
如果上帝不是實體,上帝又無所不能,上帝不就可以改變實體了嗎?又和實體的定義不符了。
所以,斯賓諾莎承認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者猶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無所不在的實體。
簡單地說,世間萬物皆為上帝,我自己也為上帝的一部分,那麼我與上帝同在,自然充滿無限的力量。其他人即便與我作對,他們也是上帝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也都是上帝的意志(這點和基督教是相同的)。所以無論外人如何對我,我都應該坦然接受。
複雜地說,實體永遠存在,我屬於實體,那麼我也可以永遠存在。即便肉體消失了,我也是實體的一部分。而且我和世間萬物都是一體的。從這個設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限的力量和安全感,也就什麼都不怕了。
再者,實體是善的,作為實體一部分的事物,即便單獨看是邪惡的,它本身也是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多麼醜惡的現象,我們都應該寬容接受。
斯賓諾莎的學說大致如此。
順便一說,這種人和萬物一體的觀點在中國哲學裡很常見。中國很多學派都追求“天人合一”。比如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北宋儒學家張載更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侍奉父母,友愛別人,就相當於愛整個宇宙了。
佛教也有類似的觀點。大乘佛教認為我們感官所見到的萬物之間的區別,都是一種虛假的幻象。世間萬物的本質是一樣的,都叫“空”。這也可以近似地理解成萬物之間沒有區別,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