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標準何去何從作文
道德標準何去何從作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題記
縱觀材料,鄰居和同事的言語真讓人心寒。何時雷鋒只存在於書本之中,而其精神也只能遊離於世,無可寄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人感嘆道,舊中國的'那種民不拾遺,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只能在臺灣尋其跡。許多名人到臺灣走一圈,回來都撰文讚歎:臺灣民風淳樸依舊,而大陸民風不復古人。例如,賽車手韓寒去臺灣參加比賽,回來發現錢包丟了。他說,錢包丟了就沒想過能找回來。結果才回大陸幾天,臺灣局的工作人員便來電,告之錢包已找回。他覺得不可思議,一番瞭解後,才知道基本上在臺灣丟錢包都能找回來。
我們總在圍觀,在議論。看,香港,臺灣,新加坡的公民多有素質,日本的公民個個都是道德楷模。卻總在忘卻行動比議論更重要。
古有一高潔之士,名為許衡。許衡身處宋元之際,此時正值戰事,世道紛亂,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有學識的人都遠離家鄉,到外面尋找營生之計。學者許衡也為其中一員。一日,天氣炎熱,眾人口渴難忍。而路邊恰好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摘梨止渴。惟許衡不為所動。同僚問其:“為何不摘梨呢?”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紛亂,管他誰的梨?它已沒有主人了。”許衡聞之,良久乃言:“梨雖無主,但我心有主。”
人已長逝,精神不泯。這句“梨雖無主,但我心有主。”順著時間的流水,流傳至今,為各世大家所頌並引為準則。也許今日國人的道德不復前人,但也不能因此默許自己跟從大眾,讓道德準則走向衰落。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用道德準則嚴格要求自我,道德準則才能永九州大地,無需離去,也無需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