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2015年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授課時間: 5月 15 日

  授課人:陳悅蕾

  課時:1

  課型:指導

  教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目的(目標):

  1、訓練學生讀懂材料,即: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內容,瞭解材料的中心或寓意。

  2、訓練學生找到材料與社會人生的類比點展開聯想,確定作文的立意角度。

  3、訓練學生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觀點,寫好開頭段。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找到材料與社會人生的類比點展開聯想,確定作文的立意角度。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能圍繞自己的立意角度評述材料,清楚明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板書設計:

                    

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一、認真閱讀材料,標記重點語句。

二、思考材料的寓意哲理。

三、類比聯想社會人生現象,思考印證哲理。

  課後追記:1、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主旨,是材料作文的基礎。哲理性材料寓意深刻,表達含蓄,學生如果閱讀不得要領,往往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的主旨,造成作文立意跑偏,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因此,教師不可小視材料閱讀的指導,要精心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學會深入思考材料,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為作文立意奠定基礎。

  2、抓住了材料的主旨,完成了作文立意的工作。由立意到論述,還需要有豐富而恰當的材料去支援立意。而我們的學生佔有的材料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一個材料交流的平臺,集思廣益。在交流的過程中,透過問題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總之作文指導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三部曲:

  閱讀材料,提取主旨——類比聯想加以引申——分析材料深化主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一、指導學生閱讀作文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寓意)

作文材料:

     動物們在院子裡談論各自走錯道路的經歷。老牛說田間的路是迂迴曲折的,那些縱橫交錯的阡陌,常常使我繞了許多圈子。老馬說我走的路太遠,而且往往是沒有走過的,走錯了,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獵狗說深山裡幾乎談不上有什麼路,前進的時候只顧前進,忘了回頭怎麼走了。我多次迷失在山谷裡,要不是遠處山峰的指引,我幾乎回不來了。豬隔著豬圈門搭嘴道:“囉囉,你們的腦子太不管用了,連個路都記不住,我還不知道走錯路是怎麼回事呢!

” “這個我信,老馬回答說,但如果走出你的豬圈門,你也許會有新的體驗了” … 

  1、請學生閱讀材料,劃出中心句。(但如果走出你的豬圈門,你也許會有新的體驗了”.

2、交流閱讀:這個寓言故事要說明什麼道理?

1)走錯道路的經歷,有什麼價值?

教師開頭:善於總結錯誤教訓,能獲取智慧。

學生模仿老師的句式,從另外的角度總結。

勇於克服困難,能變得堅強。

2)借“豬”諷刺了什麼樣的人?

安於現狀,貪圖享樂,目光狹隘,見識淺薄。

3)老馬的話給我們什麼啟示?(全文的中心)(請學生寫出後交流)

不要固步自封,要勇於進取,勇於開拓,才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穫。

 

二、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用社會生活中的實事去從正反兩方面印證作文材料蘊含的哲理。

正面:勇於進取,勇於開拓,才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穫。

反面:安於現狀,貪圖享樂,目光狹隘,見識淺薄。

三、小結:材料作文的審題構思步驟:

1、認真閱讀材料,標記重點語句。

2、思考材料的寓意哲理。

3、類比聯想社會人生現象,思考印證哲理。

作業:針對上述材料,聯絡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五、07朝陽二摸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賣馬人牽著一匹千里馬到集市上出售,連續三天無人問津,於是向伯樂求助。伯樂圍著馬轉了幾圈,一言未發,離開時有數次回頭看這匹馬 。馬隨即被人買走,價格是原來的十倍。

要求:請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許抄襲,不少於800字。

閱讀思考:

1、什麼原因使這匹連續三天無人問津的千里馬以高於原來十倍的價格被賣出?

伯樂的一番無聲的宣傳。

2、肯出高價買馬的人真正懂得這匹馬的價值嗎?

不懂,相信伯樂的宣傳。

可見伯樂的宣傳引導了普通的消費者。

3、由這個古代小故事,你聯想到什麼社會現象?

名人做廣告。

4、名人做廣告應注意什麼?

實事求是,對產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

5、對待名人做的廣告,消費者應注意什麼?

擦亮眼睛,不要盲從盲信。

 

 

二、出示學習目標:(投影)

1、結合練習,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2、蒐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資訊,品味富於文學色彩的語言。

3、在質疑思辯的過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義。

 

三、基礎知識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挑剔: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指摘。  

安謐:安寧,安靜。

光風霽月:雨過天晴,風和日麗。比喻胸襟開闊,心地坦白。

儷:夫妻

然長逝:然,忽然,突然;逝,逝世。

蹉跎:光陰白白地過去。

未雨綢繆: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風燭殘年:指臨近死亡的晚年。

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固,不易動搖。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四、講解:

(一)中外名人的觀點概括

(1)愛因斯坦觀點的總結:愛因斯坦雖然曾經認為人是很難知道生活中什麼是有意義的,但是他認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生存之所以有意義是人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人是離不開社會的,社會支配著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離開社會的人是毫無意義的。人是社會性的。作者對這樣的質樸的回答是欣然接受的。愛因斯坦的一生也是朝氣蓬勃、光風霽月的。(人是社會性的)

(2)不同的人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雨果是怎樣回答?

雨果觀點的總結:他認為人是罪人,並且是判的死緩的罪人。我們知道刑法上有死刑緩期執行,一般是兩年時間。雨果認為我們有不確定的時間,因此說來是非常短暫的。可見雨果認為人生是短暫的,而又經受苦難的。作者認為雨果的回答有時候就非常憂鬱,特別暗淡。(人生是苦難短暫的)

(3)加繆又是怎樣認為的?(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

加繆觀點的總結:西西弗斯觸犯了主神宙斯,只好永無休止地辛苦。我們注意“也”說明他和雨果持一樣的觀點,不僅是短暫苦難的,而且像西西弗斯一樣終身辛苦的。(人生是苦難短暫而辛苦)

(4)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時候,和加繆的態度一樣嗎?(幾乎是另一種調子)

歌德觀點的總結:他認為一生在推石頭只是辛苦工作,但是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他的一生是偉大的,貢獻是突出的。(人生是辛苦而無怨的)

(5)康德的觀點是什麼?(人是藉助於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

總結:人是在創造文化。康德認為人在創造文化時候,如果生活達到絕對滿意,就會動機停止,不想再做事情,無所事事,而這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以康德認為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人生是不斷的創造)

(6)西方的哲學家有這樣的觀點,東方的哲學家孔子對人是怎麼認為的?

孔子觀點的總結:生無所息。認為人只要活著就要奮鬥不已,在今天還要為中華民族騰飛而拼搏。(生無所息)

(7)誰的觀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活著,誰不在用力推著巨石?這既是人生的責任,不也是人生的寄託,人生的希望嗎?當我們揮汗如雨推著那巨石一點一點上山的時候,內心不是湧動著成功的喜悅嗎?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就體現在這不懈追求的過程中嗎?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壓力,但生命照樣有不能承受之輕!

2、比較東、西方的哲學家的見解

(愛因斯坦、康德、歌德認為處在社會中的人要工作、創造,即使有消極悲觀色彩的雨果和加繆也認為人是辛苦的,而孔子認為人要奮鬥不已。)

說明東西方哲學家不約而同認為人生是辛苦的工作、創造,生無所息。(板書:生無所息)

 

(二)、講解作者的觀點

1、作者認為人是由什麼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

2、你覺得人生是哪一部分最重要?(現時)(板書:把握現時)

3、作者卻把這個部分放在什麼地方的,文章先寫了什麼?(放在了課文的最後,大量篇幅用於對往事的追憶)(板書:追憶往事)

4、作者認為不管是誰,對眼前現時的把握,都應該是重點,現時的比重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五,卻用了大篇回憶,有意義嗎?(對。的確有意義。)

(1)作者舉例說誰沒有童夢重溫的經歷,誰沒有那放學回家,進屋叫一聲“媽”的少年時光。這樣的經歷讓人感到溫馨甜蜜,對於這樣的一些回憶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一,給人慰藉快樂;

(2)漸行漸遠的童年回憶,是人生中彌足珍貴的收藏,它猶如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回憶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二,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3)那麼圓明園的秋天裡的春天,林間小道上的幽會和散步也是甜蜜的。這裡圓明園的秋天指的什麼?(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說成“秋天裡的春天”,這個“秋天”並非自然的季節,而指廢墟的景觀)可是情人離去了沒有回來。這種情況會讓人傷心欲絕。這種回憶也有意義嗎?

第三,即使痛苦往事的回憶也是甜美的憂鬱,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

甜美的憂鬱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憂鬱”是指過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傷感的物件。而這些東西一旦到了回憶中,或成了文學藝術的題材,就往往會因為距離或藝術創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種深情的囑咐,寄予的厚望就是這一美感的突出體現。

(4)“如果記得臨別時我穿的這綠色衣裙,你走到哪裡都會愛上綠草的。”情人分別的話語還可以成為的內容,所以回憶是“構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容”, 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

第四,回憶是許多文藝作品創造心理動機之一;

(5)其實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 這裡所說的“本質”,應該從“現實的角度”和“物理的角度”上來理解,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在並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那追憶往事的意義在於什麼?

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願望的實現。

5、文中還寫到“至於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本質上也是幻想,也是夢。”那麼,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是幻想,是夢,應該就沒有意義了吧?(板書:憧憬未來)

(有。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它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

6、即使是老人他們也不乏充滿希望的人。我們說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希望還是什麼?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追求真理要比佔有真理更高貴。因為對真理追求的過程是人對真理認識不斷髮展深化的過程。追求的過程是無止境的,追求的過程也是讓人感到幸福滿足的。)

7、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憧憬都顯得那麼有意義,那麼重要,作者為什麼認為對現時的把握是最重要的?

(讓我們將最後四小節一起讀一遍)看看三者之間的關係?

(1)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是必要前提,如果不把握現時就是幻想)

(2)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後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運用了比喻,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人生的意義,從反面說明了不能把握現時的人就像最後一片枯葉)

 

(三)、總結:

總觀全文,作者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 追憶往事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然而把握現時是“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為把握現時是實現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來美景的可靠保證,所以我們必須牢牢地把握現時,去不停的工作、創造,生無所息。  (板書:箭頭符號)

 

(四)、在你的腦海裡,你覺得哪些人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1、人物

保爾 雷峰  劉胡蘭  魯迅、聞一多、張海迪、李素麗、

2、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嚮往?你覺得你的人生應該是怎麼樣才有意義?

3、小結:人生是永遠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繆的一生,歌德的一生,還有愛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劇,因為他在被迫推著一塊自己並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義的。人生的意義卻要靠你用自己的點點滴滴去譜寫!其實,高三的我們面前就是一座高山,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愛因斯坦認為:“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老師堅信你們會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會在塵世獲得幸福。

(五)、佈置練習:

1、積累警句

2、寫片段作文《感悟生命》

 

 

 

教師調控與學生活動

 

一、學生圍繞教師的設計的思考題進行閱讀、討論,在此基礎上,寫出材料作文的立意。

 

 

 

 

 

 

 

 

 

 

 

 

 

 

 

 

 

 

 

 

 

 

 

 

 

 

 

 

 

 

 

 

 

二、教師先列舉一兩個方面,為學生開啟思路。例如: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勇於實踐,開拓進取。

 

 

 

 

 

 

 

 

 

 

 

 

 

 

 

 

 

提問思考組織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板書。

 

 

 

 

 

 

 

 

 

 

 

 

 

 

 

 

 

 

 

 

 

 

 

 

 

 

 

 

 

 

 

 

 

 

 

 

 

 

 

 

 

 

 

 

 

 

 

 

 

 

 

 

 

 

 

  0頂一下收藏 推薦 列印 | 錄入:首醫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