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精準扶貧提內生動力工作總結
縣精準扶貧提內生動力工作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縣精準扶貧提內生動力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滄源自治縣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在國家和省、市各級各部門大力幫助支援下,堅持精力向農村傾斜,專案向基礎傾斜,財力向民生傾斜,採取多種方式,有序推進各項扶貧專案建設,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跨越式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注入強勁動力。
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編制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112個,搬遷4405戶168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xx戶7200人,竣工3086戶,入住844戶,累計完成投資40584.98萬元,在易地搬遷安置點的選址方面,嚴格按照政策,堅持脫貧導向,堅持合規、避災、自願、集中原則,依託條件較好的中心村、以靠近城鎮、行政村、公路沿線、佤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安置方式,為搬遷群眾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創造條件;對現有搬遷點安置區選址認真進行梳理和評估,對搬遷後基礎設施及後續發展條件明顯不具備、不到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堅決予以調整,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中嚴格按照省、市相關規定和要求,會同鄉(鎮)、攻堅辦進行反覆核實、甄別,做到精準到村、到點、到戶、到人;對已竣工、在建住房建築面積、宅基地使用及建新房拆舊房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和檢查,嚴格執行住房建設政策要求,建檔立卡搬遷人口住房建設面積嚴格執行不超過25平方米/人的標準,對已超面積的住房透過幫助農戶規劃、調整,用於生產建設性用房、旅遊性營業用房等家庭經濟產業發展場所,並依託農危改、美麗鄉村等政策穩妥消化等方式加以整改。
制定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轉移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相關工作方案,在全力抓好安置點搬遷農戶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同步謀劃和抓實安置點的富民產業,堅持搬遷和發展兩手抓。產業脫貧方面,根據安置點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資源利用優勢等不同特點,理清後續產業發展思路,引導農戶合理規劃致富產業和途徑,做到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扶持發展能讓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受益的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運輸、農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二三產業,對繼續耕種原有土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搬遷農戶,按照區域及產業結構特點,重點扶持發展甘蔗、核桃、茶葉、橡膠、澳洲堅果等高效經濟作物產業和林產業;對依山就勢改善條件的群眾,透過實施退耕還林、加快發展特色林果業、養殖業、拓寬增收渠道,規劃發展種植高效經濟作物2850畝,預計年產值377。55萬元,建設畜禽產業圈舍137760平方米,畜禽產業預計年產值646萬元,高效林產業4120畝,預計年收入648萬元,土地復墾及開發利用586畝,預計年產值50萬元,其他產業882萬元,同時,集中力量發展“短平快”增收致富產業,使每戶搬遷戶至少有1個增收專案,貧困戶人均有增收產業基地5畝以上。
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建立市場主體與增收脫貧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地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按照“企業主體、市場拉動、龍頭帶動、政府推動”的思路,引導現有農業企業開展農產品初、精、深加工,打造地方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的作用,形成農產品全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電商扶貧,構建“網際網路+”扶貧網路,改善網路基礎設施、搭建電商平臺、開發電商產品、培養電商人才、暢通物流渠道,大力推進“電商+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支援電商網店經銷特色優勢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率和產業扶貧效益,讓優勢特色農產品下山、進城、出國,不斷拓寬貧困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以增強致富能力為目標,分類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按照“適應發展、支撐發展、引領發展”的要求,以培育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熟練職業技能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重點,以就業培訓促發展、勞務輸出增收入為目標,結合村民的實際需求,組織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深入鄉(鎮)、村社透過集中辦班、短期技能培訓、提供政策諮詢等方式開展種植、養殖等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提高群眾自身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以增加勞務收入為導向,引導剩餘勞動力有序輸出,充分發揮勞動保障平臺和服務作用,透過網路媒體、進村入戶宣傳等方式做好就業資訊釋出、招聘活動的宣傳動員工作,積極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資訊,提供免費就業培訓,全方位為農民就業、勞務輸出創造條件;同時,加強與用工企業和勞務派遣公司的對接聯絡,組織有意向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員外出務工,使貧困群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轉移就業,增收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