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學期末的自我評價

心理課學期末的自我評價

  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性格,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有著不同的經歷與環境。下面小編整理的心理課學期末的自我評價,歡迎來參考!

  我們要做的就是剖析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從容的面對生活的挑戰,讓自己生活的更健康、更快樂。

  我可以說是一個很悲觀、很消極的人。遇到什麼事情總會先往最壞的方向去想,然後導致我時常情緒很低落,常常會有憂鬱的神情。但也不都是這樣,有時候還是很開心的,因為還是有一些可以讓我感到快樂的事情和人。我的人生目標就是有個穩定的工作還有就是有個溫馨、和諧、幸福的家庭。可能在有些人看來,我有些太過於小家子氣了,沒有的大的理想、抱負。可是我所享受的就是家庭的感覺,和現在一樣。

  突然有一天,我感覺自己的年齡好大啊,真的不想繼續長大。就感覺自己都這麼大了,什麼事情都還沒有做成。開始為自己的將來擔憂了,焦慮了。可能這就是自己長大了,走向成熟的心理過程吧。現在我所思考的就是我的將來究竟要幹什麼,我自己又能幹什麼。前些天看到一句話,年輕時的迷茫,就是把該用來做事的時間用來思考了都。所以我想,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往前走,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學校資源充實自己,武裝自己。怎麼樣評價自己的發展史呢我一直都不太肯定自己,所以感覺自己很普通。要說到自己的高峰應該可以說是自己的高中生活,至少他讓我生活的很充實,很有意義,同時也讓我收穫了許多。可是現在,真的感覺自己很是頹廢,做什麼事情執行力很差,一直想做出改變。可是結果還是那個樣子,這讓我很是掙扎。

  成熟的標誌就是懂得了責任。懂得了自己該做什麼了,然後自己所需要承擔的東西,併為此盡最大的努力。現在作為學生,兒女,認真學習,搞好學業,關心父母。

  人們對我的批評,一般都是說我犟,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議或是勸告。甚至不願意聽別人評評我,有時候這樣會讓我變得很暴躁,生氣。我有個習慣,總是憑第一印象來判定人,透過一些小的細節,看是否符合我的認知、價值觀。不然就會認為這個人和我不是一類人。當然,第一印象有時也是錯誤的,隨著不斷地瞭解,可能也會有所改變。

  我自己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缺少了溝通。然後每當我和他人在交往的過程中,不是去主動和他人去交流。而是有一種自我封閉的潛意思,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並且還會自己去猜測他人為什麼這麼做,自己去評價他的行為。以至於讓自己很不開心,又影響到正常的人際交往。就因為這個,我和最親近的人發生了多少矛盾。有些時候真的是很苦惱。

  還有就是有時候在校園裡看到我不喜歡的事物,我就特別容易激動,就會有一種批判的態度。其實和自己什麼關係都沒有還。你說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 以上是我對我自己一些簡單的剖析,下面我說一下怎麼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1. 正確認識自我,包括心理方面,如氣質,性格,智力,興趣愛好等,然後是情緒調節與控制的基礎。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就是個體能正確地認識自我並悅納

  自我。心理學認為,自我指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即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即自己的智力、情緒、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道德觀和人生觀等。對自我有一個充分,全面、正確的瞭解,這樣有利於對自我情緒的有效控制和調整。如氣質屬於急躁型別的大學生,如果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會有針對性地去暗示或控制自己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這樣對我做的事很有利,就是能控制一點就會有很大的益處。

  2. 正確地對不良情緒進行歸因,即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歸因。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或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既要從自己本身出發找原因,又要從周邊環境的客觀世界中尋找原因。如較內向的大學生由於內省較深,比較敏感,對於一件事在別人看來沒有什麼,但是對於內向的學生卻能引起他的不必要的猜疑、沉思。情緒的不良是不是由於自己過去的經驗缺少的原因,缺少社會交往閱歷等等。如自己是不是總是的父母家人或他人的保護包辦之下,然後去面對困難,而導致現在手無足錯,情緒低落。客觀方面找原因就是考慮是周遍的環境條件,如天氣,氣候,自然地形,社會文化等因素,都是我們每個人無法控制的,是不以我們的主觀願望而改變的。面對的這些客觀存在的困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為它而憂傷,煩惱。只要能正視現實,充分地利用客觀現實積極的一面,這樣大學生才能夠妥善地,合理地處理好現實的困難挫折。

  3. 自我激勵法 自我激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動力源泉之一,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樣的事蹟或明智的思想觀念來激勵自己,同各種不良情緒進行鬥爭。古人云:知足者常樂。大學生不要總為沒有得到的東西而煩惱,相反,要經常想到自己是幸福而充足的,相信憑藉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奮鬥精神,這些沒能得到的東西總有一天一定會得到。這樣,便能增強自信心,驅除自卑感,保持心情舒暢,從而增加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4. 轉移調節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發生情緒反應時,大腦皮層上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這時,如果另找一些新穎的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來的興奮中心。因此,當某種情緒激動起來時,為了使它不致於立即爆發,可以有意識地透過轉移問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和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採取行動,也是轉移注意力、驅散煩惱的一種有效的精神療法。一旦出現煩惱情緒的徵兆,便激勵自己多做有意思的工作學習、勞動或娛樂,把時間表儘可能排得滿一些、緊湊些,或者為別人做事,不僅可以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獲得珍貴的友誼。

  5. 換位思考法 從積極的角度,重新認識引發不良情緒的事件,從而得到新的結論,使自己的情緒得到平衡。例如,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可以換一個角度考慮,告訴自己 “破財免災”、“就當是交學費”、“壞運很快就會過去”等,這樣心情就會輕鬆,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6. 行為補償法 即把某些情緒化為行動的力量,它具有修復和補償功能。倘若其貌不揚,便把精力集中到學習和科研上,從事業的成就中求得補償,保持心理平衡。有的同學在情緒壓抑時,喜歡到外面走走,或踏青、或賞景,這也不失為一個簡便有效的調節方法。大自然的風光,能夠曠達胸懷,歡娛身心,對於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好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