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轡澄清的成語故事

攬轡澄清的成語故事

  "攬轡澄清"典故出自:"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一句,比喻一個人有匡時濟俗、澄清天下的抱負.不僅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而且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表示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革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

  【典源】攬轡澄清:語出《後漢書·範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漢宣帝勵精圖治:事見《漢書·魏相傳》。

  成語故事:

  西漢時,漢昭帝劉弗陵沒有兒子,他死後,手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擁立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劉賀為皇帝。但霍光很快就發現,劉賀生活放蕩不羈,成天只知道尋歡作樂。於樹又將劉賀廢黜,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劉詢的祖父劉據,本來是漢武帝的太子,由於捲入一次事變,全家被誅殺。當時還是嬰兒的劉詢被一位獄官營救,才得以倖免於難。後來,劉詢在民間的外祖母家中長大成人。

  霍光借擁立漢宣帝的功勞,把自已的親朋好友安置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漢宣帝心裡明白,但也知道自已的命運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對霍光的權勢十分懼怕,只得百依百順。

  儘管霍光幾乎控制了整個朝廷,但他的妻子霍顯並不以此為滿足。她為了把自已的小女兒納入宮中,用重金買通了一個女醫生,把許皇后毒死。霍光得知這件事後,利用權力竭力為那個女逸生開脫罪責。

  後來,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向宣帝建議,鑑於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專權胡為,必須採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霍顯毒殺許皇后的罪行敗露,真相大白於天下,宣帝藉此罷免了霍氏的官職,並重用魏相,將他提升為丞相,封為高平候。

  霍氏對魏相被重用十分仇恨,很想將他除掉。於是假託太后之命,準備先殺掉魏相,再將宣帝廢黜。不料,宣帝事先得知了這一陰謀,先發制人,採取果斷措施,將霍氏家族滿門抄斬。

  從此,漢宣帝親自上朝處理國事,振作精神,力圖將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他直接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對各級官員嚴格考查和要求,並且提倡勤儉節約,降低鹽價,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也盡心盡力輔佐宣帝,很得宣帝信任和賞識。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在此期間,他在大臣們的配合之下,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生產發展、減輕百姓負擔的有效措施,使西漢王朝興旺發達起來,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解析:

  “轡”,意為馬韁繩;“攬轡”是說手拉著馬韁繩。“攬轡澄清”指在亂世之中初拿大權而有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宏願。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它的意思近於“新官上任三把火”。開頭的“三把火”燒的效果如何,毫無疑問要影響新上任者的威信和權力效益。宣帝的“三把火”首先燒掉了專權妄為的霍氏,為新政掃除了障礙,廊清了道路,後來的施政措施才得以順利進行。這種正面效果的“三把火”,猶如打仗中一開始就使出的下馬威,可以立即穩住自己的陣腳,增強自信心,從而鼓足勇氣一拼到底。“火”不可亂燒,必須燒到點子上,也就是說,要總觀全域性,弄清楚要害在哪裡,從哪個地方下手,才能收到牽一動萬、綱舉目張的效果。燒不到點子上,或者切入點不對,不但不能立刻穩定陣腳,反而會使原來的問題複雜化。除了準確之外,燒“火”的速度還得快,聞風而動,讓風助火勢,便會收奇效。速度慢了,猶豫不決,拖拖拉拉,還不如不放火。放火過後,也怕沒有後勁兒.本來放火燒荒意在清除前進的障礙;障礙既除,理應順勢推進,獲取全勝。若不順勢推進,就大可懷疑了:或者是做表面文章給人看,或者是另有所圖。當然,也不排除有昏憒者坐失良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