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是貶義詞2篇

捨本逐末是貶義詞2篇

捨本逐末是貶義詞1

  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典故出處

  《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近義詞

  捨近求遠、貪小失大

  反義詞

  追本求源

  英文翻譯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f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成語舉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舍,不能讀作“shè”。

  成語辨形:末,不能寫作“未”。

  成語辨析:捨本逐末偏重在“做的內容不當”。而“捨近求遠”偏重在“方式不當”。

  成語故事

  戰國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有一天,齊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以為很賢德的往後,所以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

  這個使者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國都邯鄲。

捨本逐末是貶義詞2

  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捨棄農耕,從事工商。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成語資料

  【漢語文字】捨本逐末

  【詞語解釋】

  舍:捨棄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捨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另外寫法】棄本逐末、捨近謀遠

  【造句】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成語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捨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捨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捨本逐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