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並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透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係。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絡、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複製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永續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程序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2

  1、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質體。

  2、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中心體。

  3、動植物細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4、根尖分生區細胞沒有的細胞器是葉綠體、中心體、液泡。

  5、生理活動能產生水的細胞器有線粒體(透過有氧呼吸產生)、線粒體(透過氨基酸脫水縮合產生)、葉綠體(透過光合作用產生)、高爾基體(植物細胞壁的合成)、核糖體(脫水縮合形成肽鏈)。

  6、與蛋白質合成和分泌有關的細胞器有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7、與主動運輸有關的細胞器是線粒體、核糖體。

  8、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是葉綠體、線粒體。

  9、合成物質的細胞器有核糖體、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

  10、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

  11、原核細胞中具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12、真核細胞中細胞器的質量大小順序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

  13、具膜結構的細胞器:單層膜的細胞器有液泡、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雙層膜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不具膜結構的細胞器有核糖體、中心體。

  14、膜結構之間的聯絡;直接聯絡;內質網向內與外層核膜相連,向外與細胞膜相連,代謝旺盛時,內質網膜與線粒體外膜相連。間接聯絡:內質網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爾基體融合,高爾基體以同樣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細胞膜融合。

  15、與細胞滲透吸水能力直接有關的細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

  18、能自我複製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中心體。

  19、參與細胞分裂的細胞器有核糖體(間期蛋白質的合成)、中心體(中心粒發出星射線構成紡錘體)、高爾基體(與植物細胞分裂末期紡錘體的形成有關)、線粒體(為細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細胞器有葉綠體、有色體、液泡。葉綠體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3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四、細胞膜的製備

  1、選材:人或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原因:沒有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沒有細胞壁

  其他材料:蒸餾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原理: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濃度。把紅細胞放入清水中,水會進入紅細胞,導致紅細胞吸水漲破,使細胞膜內的物質流出來,除去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得到細胞膜。

  3、方法和步驟

  ⑴將紅細胞稀釋液製成裝片。

  ⑵在高倍鏡下觀察,蓋玻片一側滴加蒸餾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⑶紅細胞凹陷消失,體積增大,最後導致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

  ⑷利用離心法獲得純淨的細胞膜。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4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階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5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氨基酸及其種類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或單體)。

  結構要點: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種類由R基(側鏈基團)決定。

  二、蛋白質的結構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鏈、一條或若干條多肽鏈盤曲摺疊、蛋白質

  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的水。

  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叫做肽鍵三、蛋白質的功能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肌肉毛髮)

  2、催化細胞內的生理生化反應)

  3、運輸載體(血紅蛋白)

  4、傳遞資訊,調節機體的生命活動(胰島素)

  5、免疫功能(抗體)

  四蛋白質分子多樣性的原因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空間結構不同導致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蛋白質結構多樣性導致蛋白質的功能的多樣性。

  規律方法

  1、構成生物體的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為:NH2-C-COOH

  根據R基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位於同一個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斷是否屬於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2、n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m條多肽鏈時,共脫去(n-m)個水分子,形成(n-m)個肽鍵,至少存在m個-NH2和m個-COOH,形成的蛋白質的分子量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數=肽鍵數+肽鏈數

  4、蛋白質總的分子量=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總分子量-脫水縮合反應脫去的水的總分子量

  高一生物知識歸納

  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核酸

  DNA(脫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類、

  RNA(核糖核酸)

  DNA與RNA組成成分比較(見附表)

  二、核酸的結構

  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1)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鹼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鹼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鹼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化學元素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資訊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_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注意事項:

  鹽酸的作用:?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現象:

  _綠將細胞核中的DNA染成綠色,

  吡羅紅將細胞質中的RNA染成紅色。

  DNA是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此外,線上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少量的分佈。

  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少量存在於細胞核中。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6

  一、相關概念:

  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7

  1.什麼是活化能?

  在一個化學反應體系中,反應開始時,反應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較低,為“初態”。在反應的任何一瞬間反應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態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這一部分能量稱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義是,在一定溫度下一摩爾底物全部進入活化態所需要的自由能,單位是焦/摩爾,單位符號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生物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幾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應叫酶促反應。酶促反應中被酶作用的物質叫做底物。經反應生成的物質叫做產物。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有相同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相同點:

  (1)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熱力學允許進行的反應;

  (3)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時間,但不改變平衡點;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點: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應速率很快;

  (2)專一性,任何一種酶只作用於一種或幾種相關的化合物,這就是酶對底物的專一性;

  (3)多樣性,指生物體內具有種類繁多的酶;

  (4)易變性,由於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鹼等破壞;

  (5)反應條件的溫和性,酶促反應在常溫、常壓、生理pH條件下進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與輔因子有關。

  3.影響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應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改變研究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溫度、抑制劑、啟用劑等。其變化規律有以下特點。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他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他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率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率就達到一個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改變。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個pH時活力,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溫度時活力,這個溫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溫度。

  (5)啟用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啟用劑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啟用劑大致分兩類:無機離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抑制劑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變性。抑制劑作用機制分兩種: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8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型別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9

  1.有氧呼吸過程

  2.無氧呼吸過程

  (1)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產生的[H]將丙酮酸還原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過程。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是由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

  應用指南

  1.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其原因在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動物和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但動植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為發酵。2.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進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均有ATP產生;無氧呼吸只在第一階段產生ATP。其餘的能量儲存在分解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過程中H2O既是反應物(第二階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階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來源於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

  6.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對動物可用於維持體溫。

  7.水稻等植物長期水淹後爛根的原因:無氧呼吸的產物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種子爛胚的原因: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考點2根據CO

  釋放量和O消耗量判斷細胞呼吸狀況(底物為葡萄糖)

  【特別提醒】

  1.CO2釋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

  2.以上的根據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機物質。考點3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應用1.內因:遺傳因素(決定酶的種類和數量)

  (1)不同種類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於水生植物,陰生植物小於陽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開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於營養器官。2.外因——環境因素(1)溫度

  ①溫度影響呼吸作用,主要是透過影響呼吸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係如下圖。

  ②生產上常用這一原理在低溫下貯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過程中夜間適當降低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提高產量。(2)O2的濃度

  ①在O2濃度為零時只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上,只進行有氧呼吸。(如圖)

  ②生產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濃度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這一原理來延長蔬菜、水果保鮮時間。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對細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在CO2濃度升高到1%~10%時,呼吸作用明顯被抑制。(如圖)

  (4)水

  在一定範圍內,呼吸速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隨含水量的減少而減慢。

  考點4實驗面面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於兼性厭氧菌。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能產生大量的CO2,在進行無氧呼吸時能產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2.實驗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

  提出問題:條件下進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

  呼吸的產物是什麼?

  作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如酵,母菌可用於釀酒、發麵等?作出合理的假設

  【特別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氣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證使第三個錐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的CO2所致

  2.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菌將B瓶中的氧氣消耗完,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確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無氧呼吸產生的。【方法例析】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

  1.對比實驗:不設定對照組,而是設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透過對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物件的關係,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這樣的對照方法也叫相互對照。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都是未知的,透過兩個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氧氣對細胞呼吸的影響。

  2.對照實驗:設定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實驗結果一般是已知的,對照組主要起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鑑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等作用。常用的對照方式有:(1)空白對照:空白對照是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2)條件對照:指雖給實驗物件施以某種實驗處理,但這種處理是作為對照意義的,或者說這種處理不是實驗假設所給定的實驗變數意義的。

  (3)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物件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向一組實驗物件施加一個或數個因子,然後測量其前後的變化,這種實驗又叫單組實驗法。

  (4)相互對照:不設對照組,通過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這種實驗也就是對比實驗。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0

  1、T2噬菌體:這是一種寄生在大腸桿菌裡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存在於頭部內的DNA所構成。它侵染細菌時可以產生一大批與親代噬菌體一樣的子代噬菌體。

  2、細胞核遺傳: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載體,且染色體在細胞核內,受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3、細胞質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且在細胞質內,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4、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關鍵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

  5、肺炎雙球菌的型別: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體無多糖莢膜,無毒,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體有多糖莢膜,有毒,注入到小鼠體內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熱的方法殺死S型細菌後注入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實驗:格里菲斯用加熱的辦法將S型菌殺死,並用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於R型經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轉化因子)的誘惑,變成了S型)。

  6、艾弗裡實驗說明DNA是“轉化因子”的原因: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脂類和DNA等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結果只有DNA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並且的`含量越高,轉化越有效。

  7、艾弗裡實驗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

  8、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侵入→複製→組裝→釋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質中P的含量少;蛋白質中有S而DNA中沒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一部分噬菌體的蛋白質,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另一部分噬菌體的DNA。用35P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後,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32P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後,細菌體內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體內。

  ③結論:進入細菌的物質,只有DNA,並沒有蛋白質,就能形成新的噬菌體。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說明了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此實驗還證明了DNA能夠自我複製,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也證明了DNA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9、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沒有證明它是主要遺傳物質)

  10、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點:

  ①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能自我複製

  ③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④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11、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如菸草花葉病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12、①遺傳物質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綠體、葉綠體。

  ②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1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過程:受精卵、增殖為多細胞、分化為組織、器官、系統、發育為生物體

  (3)特點:永續性、穩定不可逆轉性、普遍性

  二、細胞全能性:

  (1)體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於體細胞一般是透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蘿蔔跟根組織的細胞可以發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動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2

  【生物學習方法】

  1.透過複習舊知識的方式匯入新課。

  從舊知識匯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匯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透過複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匯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匯入新課。

  採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樑。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匯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透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麼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麼物質?這種匯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透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透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透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蔔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並說明兩個蘿蔔條為什麼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透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匯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複幾次後,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小學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麼呢?稍停後,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週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匯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後,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後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大家都靜坐在教室裡,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麼不會疲勞呢?……從而匯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採取什麼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3

  一、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指細胞核內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故叫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細長絲狀且交織成網狀,在細胞有絲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成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兩種不同的形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核仁呈現週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如mRNA透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二、細胞核的功能

  1、是遺傳資訊庫(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複製的主要場所),

  2、是細胞代謝活動和細胞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機的統一整體

  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絡的。如分佈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細胞核不屬於細胞器。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透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係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4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

  細胞器是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稱為擬器官或亞結構。其中質體與液泡在光鏡下即可分辨,其他細胞器一般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方可觀察。細胞器(organelle)一般認為是散佈在細胞質內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微結構或微器官。但對於“細胞器”這一名詞的範圍,還存在著某些不同意見。細胞中的細胞器主要有:線粒體、內質網、中心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核糖體等。它們組成了細胞的基本結構,使細胞能正常的工作,運轉。

  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

  (一)雙層膜

  1線粒體

  (1)結構:內膜向內摺疊形成嵴,其內含有少量的DNA與RNA,可複製

  (2)功能:進行的主要場所

  2葉綠體

  (1)結構:其內也含有少量的DNA與RNA,可複製;

  基質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還有色素

  (2)功能:進行的場所

  (3)存在:綠色植物的和幼莖皮層細胞

  (二)無膜結構

  3中心體

  (1)存在:動物和低等中

  (2)功能: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4核糖體

  分類(1)遊離型核糖體:合成胞內蛋白(血紅蛋白,與有關的酶)

  (2)附著型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體,一部分激素)

  單層膜

  5內質網

  分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運輸

  (2)光面內質網:合成糖類脂質等有機物

  6高爾基體

  (1)中:進一步對分泌蛋白加工,分類和運輸

  (2)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調節細胞內環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細胞保持堅挺

  8溶酶體

  (1)其內含多種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細胞中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病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