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西別甥彭雲路》《楓橋與送者別》閱讀練習及答案
《赴廣西別甥彭雲路》《楓橋與送者別》閱讀練習及答案
赴廣西別甥彭雲路 解縉
多情為我謝彭郎,採石江深似渭陽。
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注:這首詩作於永樂五年(1407年),因“洩禁中語”被逐遠斥,離別贈答。解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好直言,為眾忌”。渭陽:《詩經·秦風·渭陽》這樣寫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後人以“渭陽”來表示甥舅情誼。
楓橋與送者別 張元凱
楓橋秋水綠無涯,楓葉滿樹紅於花。
萬里之行才十里,闔閭城頭尚堪指。
遊子尊前淚溼衣,離心已逐片帆飛。
酒酣不識身為客,意欲元同送者歸。
注:張元凱,吳縣人,曾任蘇州衛指揮。
5.下列選項中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
A.解詩質樸平易,明白曉暢,率直爽氣,韻味悠長,從表面上看,毫無貶謫離愁滋味的`自然心聲,體現了詩人快人快語的個性特徵。
B.張詩雖信口而成,但對仗考究,精於錘鍊。詩歌在清淺流暢中不乏質樸自然之美,寫感情也變化也能夠入細入微。
C.解詩三、四兩句以虛寫的方式追憶甥舅在一起六年時光,如夢一樣轉瞬即過,其依依惜別的別離之意溢於言表,情真意切。
D.張詩首聯藉助於“楓橋”“秋水”“楓葉”等意象描繪了一幅絢爛多姿的秋景圖,楓橋如畫,風和日麗,詩人毫無惆悵之感。
E.解詩在修辭上採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生動形象;張詩融寫景、敘事、化用於一體,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6.張詩尾聯,有人認為是這一首詩的神來之筆,試做分析。
【參考答案】
1.BD
B項“對仗考究,精於錘鍊”,錯。中間兩聯不甚對仗。D項“詩人毫無惆悵之感”表述不當,以樂景寫哀情。
2.這一聯是寫詩人酒醉忘卻己身行將作客,還想偕同送行人一齊回去。這結構上,承接頸聯。“酒酣不識身為客”化用“夢裡不知身是客”翻出新意,補上“意欲元同送者歸”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不忍別離的無限感傷之情,給人一種恍若在醉夢中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