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希望有所幫助!
投射效應的定義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這種投射發生在潛意識。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於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
兒童發展心理學
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常認為他人的感覺與自己是一樣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時期過渡不良的人常會出現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產生在潛意識層,也可能產生在意識層。類似的同化投射現象在成人中也會發生,它是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反面,人們不由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認識並推測他人與自己有同感。
分析心理學
投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於人們自身中的事物,它們在外部現實中尋找一個與它們相似的事物,然後它們把自己投射到這個合適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投射的發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具有自發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潛意識表達的作用,潛意識透過這種辦法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溝通,為對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
投射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影響他人;
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
具體講,投射效應有以下三種表現:
相同投射
與陌生人交往時,由於彼此不瞭解,相同投射效應很容易發生,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自己感到熱,以為客人也悶熱難耐,不問客人的意願就大放冷氣空調;有的老師講課時對某些知識點不加說明,以為這是十分簡單的道理,應該不用多講,但是在老師看來很簡單的知識,在學生看來則未必。這種投射的發生在於忽視自己與對方的差別,在意識中沒有把自我和物件區別開來,而是混為一談。
願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對方的投射現象。比如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希望並相信老師對他的作業一定會給以好評,結果他就把老師一般性的評語理解成讚賞的評價。
情感投射
一般人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優點很多;以此相反,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則越看越討厭,越來越覺得他有很多缺點。於是人們過度地吹捧、讚揚自己喜愛之人,嚴厲指責、肆意誹謗自己厭惡之人。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這種現象在愛情生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人們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