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範文(精選8篇)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範文(精選8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1

  古話有云:養不教,父之過。為什麼是父之過而不是母之過呢?講的就是父親對於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現在很多家庭,不管母親有沒有外在的忙碌的工作,在照顧和教育子女方面總是承擔了相對多大任務,父親對子女的教養責任總是或多或少地缺失著。父親不必自豪地跟周圍人說:“我家孩子都是媽媽操心,我都不必管”,母親也不必談起孩子把所有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忽視父親作用的家庭總會在孩子長大以後(一般從青春期開始)各種隱患變得明顯起來。

  根據男性社會角色的特點,男女社會分工的不同,作為父親用自身角色特點(更寬闊的眼界、更果敢的判斷、更理性的分析、更堅強的性格……)給予孩子成長中所需的理智思想、知識技能、健康人格、行為習慣等。

  家有女孩的話,一名合格的父親可以影響女孩的擇偶標準、性格特點、女性氣質、青春期思想的方向,所以說良好的父女關係可以有利於女孩子長大以後嫁的更好(這是公開課中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週刊主編楊詠梅的話,當然不僅僅是這樣,女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她更加自信勇敢,才會融入優秀的群體中)。一名合格的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形成更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特殊意義在於“父親角色”不僅僅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種象徵,象徵力量、規則、權威。父親用自身男性特質,如果斷、剛毅、堅強、有力量、保護性等等作為兒子效仿的模板、超越的目標,激發兒子成長的動力,用無聲的權威指引兒子的未來。

  父親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教育子女的角色呢?

  一、重視親子互動。

  這個可以依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來看,低齡孩子適合做親子游戲、手工、智力遊戲等,高年齡階段適合利用恰當的機會解決孩子的情緒等問題。比如公開課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教授講述的一件事情中,著名作家肖復興聽到孩子回家了,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趕快來寫作業吧”,孩子很生氣,扔掉書包:“我今天就是不寫作業了!”其實孩子在這之前可能就沒有想過不寫作業。所以此時的父親可以在孩子回家以後花上十來分鐘時間,談談學校的趣事,聊聊有沒有苦惱,這樣的話孩子既能疏解情緒又引導思考或者解決一部分生活的煩惱。

  這樣的機會俯首皆是。比方說:孩子起床賴床時候,作業拖沓的時候、受挫哭泣的時候、發脾氣抱怨的時候、處理不好同學關係的時候……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就是我們教育時機到來的時候,解決掉一個問題以後孩子的人生就少了一部分的阻礙。對於解決問題,相信父親一定比母親做的更好。比如我們家老大的字型,一直沒有質的突破,尤其是脫格的情況下。爸爸陪著他一起練習,第一次就有很明顯的變化。一段時間以後,爸爸的字型美觀了,孩子的字型也穩定多了。

  二、重視體育訓練。

  父母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總是會把孩子不努力學習、遇到困難就躲避歸因為孩子沒有吃過苦,這是共識,就有一定的道理。父輩們艱苦奮鬥,終於讓自己的下一代不再像他們一樣有凍餓之苦,更多的物質需求(比如各種玩具、文具)都可以無底線滿足,這個時候孩子還有吃苦的機會嗎?還是有的,那就是體育訓練。體育訓練對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和機動靈活的應對能力等這方面不再贅述了,那麼父親應該怎麼陪伴孩子體育訓練呢。

  首先,選擇一項可以長期堅持的體育訓練專案,比如跑步、跳繩、籃球等,如果有固定的時間,比如清晨6點半準時快步走1000米,晚上睡覺前仰臥起坐50個比速度,週末籃球場打半場籃球……長期的堅持可以培養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永續性,固定的時間可以培養孩子的有序性和安全感。

  其次,體育訓練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陪伴孩子,而是雙贏。父親因為鍛鍊身體獲得的精力充沛、體能增強,可以把這個感受告知孩子,引導孩子觀察和體會運動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這有助於長期的堅持下去和興趣的培養。體育鍛煉時“師不必強於弟子”,孩子做到的父親未必做的到,有機會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也是好事。比如我們家每天睡前爸爸陪著做仰臥起坐,還比不上孩子做的快,孩子能夠找到自信,更加有動力去堅持了。

  三、重視情感交流。

  公開課中談到一個例項:有個忙碌在外地的爸爸,因為沒有辦法跟孩子在一起,所以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寫信來增加親子交流和互動。這也是傅雷在《傅雷家書》中給我們介紹過的方法。

  一般認為父愛無言,情感的交流也可以在共讀同評中、在心態平和中、在態度友善中、在問題討論中……讓孩子感觸到關心和幫助。

  有的父親會覺得無從下手,因為孩子會明確表示:我不需要你管我。這一般是青春期的孩子,由於長期缺乏溝通造成的傷害後的情況。那麼父親首先要弄懂孩子這樣說話的潛臺詞,很大可能就是:爸爸,你不夠關心我,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像其他人的爸爸一樣幫助我。這個時候父親就得想辦法抓住時機進入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如果這個時機沒有抓住,沒有解答好孩子的潛臺詞,那麼只能走入更加厚重的冷漠。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需要的情感需求不同,錯失了陪伴的時機,再也找尋不來了。做一名合格的父親,並不是要做所謂的犧牲,而是共同成長,正是孫教授的一句話:只要有心,每一位父親都能成為好父親。這不僅是男人的崇高責任,也是男人真正走向成熟和幸福的標誌。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2

  說實話,當聽到家庭教育被立法,家教不再是“家事”而發展到“國事”的時候,作為一名家長的內心是激盪的。激盪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不再是自家關起門來的事情,而升級成了國家和社會都要共同重視的事業,一項沉甸甸卻偉大的事業。法律規定,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者,因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有義務要扮演好這樣一種時代交班人的角色。

  是什麼?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個體差異,以因材施教為準則。我個人特別認同節目中朱永新教授的話:“要成才先成人”,只有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找到幸福感和人生價值,他才可能成為對國家和對社會的有用之人。

  怎麼做?在學校,孩子以學知識為主;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更多的責任應該是尊重孩子,正向引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要充分意識到父母在家教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把高質量的陪伴納入生活的日程表裡,嚴慈相濟,松馳有度。家長不應單純地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成長的唯一標準,要看到孩子發展的全面性。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家長應努力做到家校合作促成1+1>2,才能真正的立德樹人。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3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一共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衛生上的習慣,遊戲與玩物,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為什麼怕,為什麼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讀完後,我深深地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一個詞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一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書上有一段話這樣說: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悲觀的。父母是一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後你有什麼想法,聊書中的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不和老公吵架,儘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

  3、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

  4、努力學習廚藝,儘量滿足孩子的食慾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後的時間裡,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於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發現孩子有問題,心裡就著毛。現在,我也能沉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4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5

  讀完這三期《家庭教育》對我的感受頗深。尤其讀完這篇《溺愛》滋生了《啃老族》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聯想到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觀念。每個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掌握更多的知識,去更高的學府深造來適應這個日趨發展的社會。所以一些家長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偏激,以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幫助孩子打點一切,養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不懂的體諒大人的艱辛以自己為中心。認為這樣做理所當然,日久天長滋養了孩子的惰性和對家長的過分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當今社會還存在一種現象。有些孩子在學習上只要有成績,家長就覺的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其他方面也順理成章同樣優秀,而忽略了對孩子適應社會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到社會後很難適應難以獨立生活。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6

  今天讀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學習》,裡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鑑和學習。

  其中有一條說到:家長要學會寬容,敢於放棄“完美”。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思想驅動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在於其他孩子攀比的過程中,難免對不同層次的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不滿、抱怨、指責,長期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的遭到打擊,從而產生了厭煩感。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密切與孩子接觸,從深切智慧的愛出發,用“賞識”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熱情讚美代替諷刺、挖苦,寬容孩子的缺點和過失,認為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是與生俱來、與生相伴的。於是,家長就會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優點,用有點去點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點燃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7

  家庭教育應該立足於孩子的持續健康成長,充分認識、把握孩子的特點、特質,遵從成長規律,從環境營造、平等交流溝通、觀念分享與碰撞、家校連結一體,成長與成才有機融為一體等方面努力,讓孩子在愛、責任中,帶著夢想,胸懷理想,飛向屬於自己的未來。需要重視的是:

  一、學會認同並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完美是天下人與事的常態,不完美有時也是一種美,做為家長,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不宜過高,也不宜過於功利化。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孩子、鼓勵孩子,幫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尋找自我、肯定自我、實現自我,獲得幸福的人生。

  二、努力避免粗暴的家長作風。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孩子,首先要尊重其是獨立的、有人格尊嚴的個體,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這點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孩子願意溝通、樂於參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嚴與慈應該並行不悖,而不是隻取其一。

  三、注重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所謂耳濡目染,做為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其實時刻都是在觀察、在學習的,細節是魔鬼,興許一個生活的小細節,都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是以,做為家長,應努力做好自己,同時,敢於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不足的一面,敢於接受孩子的批評,與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專欄家長觀後感8

  《家庭教育》是一本幫助家長教育的好書,書上有句話“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讓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還遠遠不夠,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就要不斷的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學習家庭教育增強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從這本書中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幫助我更好的解決孩子的壞毛病和壞習慣。

  我的孩子在寫作業時經常磨蹭,我就不斷催促,結果越催促越慢,寫出的作業質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氣,經常責罵孩子,透過讀《家庭教育》我的態度有所改變,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勵他、讚賞他,讓孩子從內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壞習慣。

  此外,還有把傳統美德方面的教育書和家長以身作則相結合,中華美德教育,對孩子個人來說,是其做人基礎,家長對待長輩也要做到孝道,然後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啟迪、感染孩子,讓孩子學會體諒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選擇,感激父母的養育,在發展到能用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才的實際行為來報答父母。

  透過不斷地學習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養,經常與孩子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壞習慣。

  學習《家庭教育》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不斷的成長,家長只有不斷的成長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效的幫助,讓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讓孩子更健康、快樂、向上,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願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