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2022年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年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1

  幼兒園的園徽是蒲公英,它代表著夢想、勇敢、堅強及自由,我也一直希望孩子能像蒲公英一樣不畏懼跌倒帶著夢想勇往直前。

  其實我覺得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並不是送到學校就沒什麼事了,本著孩子教育無小事的理念,在家庭生活中時時、處處、事事不忘對孩子成長髮揮引導作用,我和爸爸沒有教育經驗,就是不寵愛不溺愛,但一直秉著同陪伴同成長的理念和孩子一起長大。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至少下班後的時間我們不想錯過她的任何大事小情,因為錯過就真的錯過了。從出生到現在5歲了,現在的她可以自己吃飯、洗碗、洗襪子及內衣,甚至每天自己洗漱入睡,主動承擔小型家務,小班入園到現在上學沒有遲到過,每天6點40分準時被媽媽親醒,從不會有起床氣。當然也有發脾氣的時候但我和爸爸儘量講道理,如果避免不了吼叫,事後我會做到3點,第一,道歉,說明我對她吼的原因,第二,共情她的感受,第三,向她示弱請求她的幫助,最後她會很自豪的摟著我說媽媽我錯了,我應該怎樣怎樣……

  生活上她的缺點就是收納整理方面不足,我們也正在改進。學習上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堅持學習至少1小時,先練習踏下心能坐住,至於學習只要方法會了再努力就行了。在這還要感謝她的幼兒園好朋友教會跳繩的方法,現在一次能跳60多了,堅持就成功了。

  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何嘗不是上一代的功勞,父母就像蒲公英一樣為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一直奔跑。教育一直是討論不完的話題,大家有什麼方法分享一下,相互學習。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2

  聽了王樾漫老師題為《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良好習慣》的網課,我感受頗深。對於孩子的教育談幾點想法:

  首先,要提高孩子自我價值感,提升孩子的自我認識。教師要有耐心,靜待鐵樹開花。誇優點,促成長,增強自信,在自信中慢慢成長,改變自我,成就孩子。

  其次,愛孩子,尊重孩子,好好誇誇孩子。不僅在家裡對自己的孩子這樣,在學校裡對待學生同樣如此,你愛她們,她們會把同樣的愛給你,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相信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再次,家長要做好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習給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奮鬥給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給他灌輸什麼,而是他能從你身上看到什麼樣的活法。你熱愛生活,孩子也會過得詩意;你活得豐盈,孩子也會努力綻放。父母有多懂生活,孩子就有多愛生活。父母彼此恩愛,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恩愛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堅定不移地相信愛情。

  我們業餘時間還在堅持聽課學習,並積極與同學互動,孩子會有極大震撼的,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一下就高大起來,也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教育就是榜樣,就是印象,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的教育!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3

  最近一直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很焦慮,因為太焦慮所以都忘了自己之前學習的家庭教育課程,今天觀看了《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和網路安全》,忽然意識到自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共情能力培養不夠。

  以前遇到問題就是一味地指責,沒有去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一點尤其在姐弟兩個關係上特別明顯,所以現在每每都聽到她指責我:只愛弟弟不愛她。做父母的有時候也會被假象迷惑,之所以每次都指責她,是因為每次都看到她打弟弟。但是她告訴我的是:弟弟自己把自己臉挖爛了他還說是我挖的。我說:哪有自己挖自己臉的!後來還被我真的看到了,真是我兒子自己把自己弄傷,然後就說是她姐姐弄的!在那之後我沒有在一味指責姐姐了。但是,在她的心裡已經烙下印記,偶爾爭寵的時候就會說我只愛弟弟,不愛她!所以,現在儘量多的培養姐弟倆的感情,讓她們兩人和諧相處。

  同時,我也發現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不會做的題目也不多,尤其是背誦作業,就沒有見她不會背的。就是有一點,寫作業不夠專注,寫著寫著總想幹點別的,所以就造成了拖拉現象,而且比較嚴重!尤其是她不願意寫的作業特別明顯,這一點還沒有更好方法。不過從開學到現在為止,還是在進步的,現在回家願意寫作業了,每天都能完成自己的作業,比如:昨天的數學卷子,自己主動拿著本子去抄寫,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所以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現成的經驗,只有不停地摸索!唯一的相同點就是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同樣離不開父母!仔細傾聽,耐心引導,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不留遺憾!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4

  常常聽到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呢?什麼都不幹!”孩子為什麼懶?“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好?其實這個“懶”是我們做父母的培養出來的,當我們意識到孩子“懶”時,我們已經錯過了孩子的最佳勞動教育時期。從小我們注重孩子的學習培養,注重孩子們的藝術培養,注重孩子們品德培養,卻忽略了孩子的勞動培養。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還小,大點了覺得孩子各項學習太忙,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在傢什麼都不幹,可以說連東西掉地上都可以繞著走,猛的發現,自己的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一項“勞動教育——感恩教育”。沒有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孩子的責任感不強,對任何事情視而不見,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顯然這對孩子以後的工作生活會帶來不良的.影響。那麼發現孩子“懶”,就要抽掉孩子“懶”筋,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例如:家裡是否乾淨,是要大家共同打掃;一日三餐,一起努力會更加美味;一起晾曬衣服,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可以與孩子一起完成的家務太多了,要與孩子共同參與,而不是命令式的讓孩子去做這做那。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孩子眼裡有“活”了,不用你叫,可以主動幫忙做一些他們想得到、做得到的一些家務,從“無視”到“參與”再到“主動”。這意味著,孩子初步建立了責任感,有了勞動觀念,有了勞動習慣,懂得了感恩。勞動成果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從而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5

  透過觀看王殿軍專家的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大學問。而我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行為舉止更是深深地影響著孩子,我們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更要時刻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引導好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親子環境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有一個通病就是責罵,比如經常會有家長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粗心?”這樣的話語是亂貼標籤的。孩子如果常常捱罵的話,就會失去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首先要記住我們是期望他更好,教育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你很難過,對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讓孩子思考後想辦法去解決它,並讓他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而並不是讓他感受到自己任何事情都做得很糟糕”。

  父母有一顆平常心,父母心態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凡是心態好的父母,無論孩子考出多麼糟糕成績,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環境下長大,總有一天孩子會學會感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有他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自由並不代表放手。我們陪孩子但不操縱孩子,教給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和培養良好的發展意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受益一生 。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6

  爸爸這個陳教授講得挺好,裡面例項很多,而且他的思維觀念也很新鮮,據他講,好多方法都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陳教授不是學院派,是個實幹家。印象深刻的有這麼三個事例:一是女生染頭髮,陳教授沒有生硬地規定就是不行,染可以,考進前五名;二是遊客總是到果園把裡面弄得亂七八糟,主人想了個辦法,弄個牌子寫著如若被毒蛇咬傷,醫院離此二十公里,這樣再沒遊客敢進去了;三是陳教授講他自己當年入伍超齡,他想辦法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事。

  我覺得這個陳教授不簡單,首先他頭腦活絡,善於思考,特別是透過逆向思維解決問題;其次陳教授是個敢想敢幹有魄力的人,從一個普通的鐵路工人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業,的確不簡單,善於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成就自己,就是他說的要善於整合資源吧;還有就是陳教授把自己投資兩個億的學校捐給社會,也說明他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最後他說的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聽說,但也的確如此,成功的人總是在困難面前積極地想著對策,他們可能會一個困難想到三個解決辦法,再從中選優,不善於動腦的人,可能一個辦法都想不出來,或者總是寄希望於別人替自己解圍,永遠掌握不了生活的主動權,的確那些失敗者總是在為自己找理由或者是抱怨上天不公,從沒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我經商的弟弟常說的話,我覺得很有的道理。人生之中出現困難那是太正常的事了,關鍵是出現困難該怎麼辦。一個困難出現,我們起碼要想到兩至三條應對之策。而且也要培養自己孩子這方面的能力。陳教授提到孩子懂得愛父母,也就是感恩教育,也是大有必要。懂得愛別人,特別是父母的孩子,才會具有健全的人格,成功之後才會走上更高的境界。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7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身體素質,是良好教育的根本。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必須承擔起社會的重任,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在學習的必要前提下,首先要保證身體的健康!

  透過觀看這次教育講座,深知:運動是發現和培養體育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精神娛樂的重要。

  青少年愛玩是天性,學習是被動,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及創造優質的學習態度,為了讓同學們在枯燥的學習之外擁有更豐富的體育精神和課外生活,因此發展體育運動也變得十分重要了。

  正如教育講座中所說的:同學們可以在體育運動中開發自己的想象力,不斷創造和發現新的運動方式,這也是開發創造潛力和想象力的一種。而家庭運動習慣也是培養孩子的一種教育觀,既可以強身健體,又為孩子分散學習中的壓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論是學生還是大人來說,精神方面的需要要大於物質方面的需要,人們需要強身健體,更需要精神上的享受,則形成了一種全民家庭運動教育。它對孩子學習上壓力的分擔,也對大人工作辛苦的排洩都是一種不錯的調節。

  所以,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生活,我們要不斷地發掘運動中的理念和從中獲得的道理,運用到學習中和生活中,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更多姿多彩!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8

  看了這次的影片,收穫頗豐,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之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一個生長環境的場所,具有無可替代無與倫比的作用。

  孩子的青春期是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之間,這段期間孩子容易受情緒腦的控制。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可以宣洩的空間更少了,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娛樂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出去摘東西吃,而他們卻是回到家中,面對冷冰冰的電子產品。他們孤獨,缺少玩伴。他們失落,因為難得的週末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他們迷茫,因為他們只知道學習,不懂得自身的價值感在哪。

  所以,家庭教育在這期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用家庭的凝聚力,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快樂與溫暖;用傳教的方式教會孩子們如何在面對壓力時解決困難;用家庭環境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培養堅韌不拔的性格,不會輕易被壓力壓垮。

  關於如何保護家庭環境方面,現在的家庭問題就是家庭的過於冷漠,家庭的劇烈衝突以及家裡遭受了重大變故。第三點一般家庭是不會遇見的。第一點家庭的冷漠,家長對孩子的不聞不問,放養型讓孩子成長,這樣孩子看起來很自由,但卻沒得到關愛,對於成績等方面也是無所謂的態度。第二點劇烈衝突,家長太管孩子了,往往適得其反,意見不合而產生了衝突。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少說教。溝通是雙向的,雙方能像知心朋友一樣吐露自己的心聲,毫無保留,而說教則是家長單方面的教訓孩子,孩子在長大了之後該懂的道理早就懂了,說多了也嫌煩。

  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由我們每個家長共同守護。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9

  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員之間理應和諧、融洽。儘管有時發生意見分歧,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在這樣合作、諒解的氛用中,學生不但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合作、諒解,而且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也會得到和諧發展,並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於接受教育的自覺性。相反,家庭成員之間形同陌路,處事自私,爭吵不休。這樣家庭的學生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形成良好規範,要和睦相處,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治氣氛,父母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樣教人,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這才有助幹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因此,必須大力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提高家長的責任,認識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為子女的成長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後感10

  我有幸觀看了《家庭環境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講座,聽了講座後,收穫很多。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成長。假如孩子在適當的讚揚中生活,他就能學會自尊;生活中充滿關懷,孩子心中自然會有愛;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學會公道;不斷得到鼓勵,必然會建立自信;生活中缺乏愛,他也會冷漠;假如經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會卑微;若總是得到不恰當地誇獎,必將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負;耳旁聽到的總是埋怨,他也就會學會了責怪;常常遭到訓斥毆打的孩子,也會對人粗暴;常受到辱罵的孩子,難有文明的語言……著名作家羅蘭的一句話精闢的說明了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她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的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了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她還說,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與觀念的,決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或教師的言論,更是環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寸的風沙`每一同伴`每一點滴的生活瑣事和每一項課內或課外的活動。這些激情洋溢的話語無不說明,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源於孩子潛在的模仿意識與家長的榜樣作用,因此,家長的個人素質、行為習慣等,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