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丘福、李遠傳 閱讀答案及譯文

明史·丘福、李遠傳 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各個領域,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科學規範的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史·丘福、李遠傳 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大家分享。

  李遠,懷遠人。襲父職為蔚州衛指揮僉事。南軍駐德州,運道出徐、沛間。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建文四年正月,燕軍駐蠡縣。遠分哨至藁城,遇德州將葛進步騎萬餘,乘冰渡滹沱河。遠迎擊之。進繫馬林間,以步兵接戰。遠佯卻,潛分兵出其後,解所繫馬,再戰,進引退失馬,遂大敗。斬首四千,獲馬千匹。成祖以歲首大捷,賜書嘉勞曰:“將軍以輕騎八百,破敵數萬,出奇應變,雖古名將不過也。”復遣哨淮上,敗守淮將士,斬千餘級。累功為都督僉事,封安平侯,祿千石,予世伯券。先是,本雅失裡殺使臣郭驥,帝大怒,發兵討之。

  既從丘福出塞,至臚朐河。遇遊騎,擊敗之,遂渡河,獲其尚書一人,飲之酒,問本雅失裡所在。尚書言:“聞大兵來,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以尚書為嚮導,直薄敵營,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遠諫曰:“將軍輕信敵間,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晝揚旗伐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燃炬鳴炮,張軍勢,使彼莫測。俟我軍畢至,併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師而還。”王聰亦力言不可。福皆不聽,厲聲曰:“違命者斬!”即先馳,麾士卒隨行。控馬者皆泣下。諸將不得已與俱。俄而敵大至,圍之數重。聰戰死,福及諸將皆被執遇害。師敗,遠帥五百騎突陣,殺數百人,馬蹶被執,罵不絕口死。年四十六。追封莒國公,諡忠壯。

  (節選自《明史·丘福、李遠傳》)

  閱讀題目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

  B.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

  C.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

  D.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建文,明朝第二位皇帝的年號,古代常用帝王的年號來紀年,稱年號紀年法。

  B.賜書,指皇帝給臣下寫信,也可以指君王賜給的書籍或用於稱人來信的敬辭。

  C.券,即鐵券,頒賜給功臣之物,金屬製成,形如瓦,作為其記功免罪的憑證。

  D.麾,本指指揮軍隊的旌旗,文中“麾”與“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麾”意同。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遠足智多謀,屢立赫赫戰功。他利用智謀,燒燬了南軍數萬糧舟,後來在滹沱河迎擊葛進步騎,出奇制勝,受到皇帝親筆嘉獎和賜封侯爵。

  B.李遠耿介坦率,敢於直言進諫。面對丘福的輕敵冒進之舉,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丘福是輕信敵軍間諜,並指出丘福繼續前進的想法必然導致失敗。

  C.李遠冷靜沉穩,很有先見之明。他曾以少敵多,大敗對手,但面對本雅失裡的示弱並沒有失去理智判斷,而是建議紮營固守,等待合適戰機。

  D.李遠英勇忠義,為國浴血奮戰。他被本雅失裡的大軍圍困,王聰戰死,丘福被殺,李遠以寡敵眾,想殺出重圍,因馬倒被俘,最終慷慨赴死。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遠佯卻,潛分兵出其後,解所繫馬,再戰,進引退失馬,遂大敗。

  (2)福大喜,以尚書為嚮導,直薄敵營,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

  13、李遠為什麼勸丘福要紮營固守?勸諫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3分)

  參考答案

  9、B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比對選項的差異,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也可透過分析語法結構,充分利用標誌詞,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等幫助判斷。

  原文: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焚糧舟數萬,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南將袁宇三萬騎來追,伏兵擊敗之。

  譯文:李遠令輕兵六千人,穿同南軍一樣的衣服鎧甲作為偽裝,每人背上插一根柳枝,經過濟寧、沙河到達沛縣,沒被人發覺。燒掉數萬艘糧船,河水全都變熱,龜鱉全都浮上水面而死。南將袁宇率三萬騎兵前來追擊,李遠設伏兵擊敗他們。

  10、D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

  D項,“麾”本義為古代指揮軍隊的旌旗,可以引申作動詞“指揮”之義。

  文中“麾士卒隨行”應為“動賓結構”,譯為“指揮士兵跟著前進”,“麾”,指揮。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把烤牛肉(泛指酒食)分給部下”(八百里,指牛)。其中“麾下”,意為“將旗之下,部下”,“麾”為本義,與文中的“麾”意義不同。

  11、A

  【解析】此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資訊、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於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此類題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礎上,找到選項在文中的資訊區域,並進行仔細比對。

  A項,“受到皇帝親筆嘉獎和賜封侯爵”錯誤。李遠打敗葛進,是受到了皇帝親筆嘉獎,而“賜封侯爵”是“復遣哨淮上,敗守淮將士,斬千餘級。累功為都督僉事……”之後的事。

  12、

  (1)李遠假裝退卻,暗中分兵到葛軍的後面,李遠解開葛進拴在林間的馬,又繼續戰鬥,葛進引兵退卻,失去了戰馬,因此遭受慘重的'失敗。

  (2)丘福很高興,讓尚書作嚮導,直逼敵營,交戰兩天,每次戰鬥,敵軍就假裝戰敗退去,丘福決心乘機追殺他們。

  【解析】本題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透過文言文閱讀,理解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詞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係,又要避免用現代意義理解古義。本題關鍵點如下:

  (1)“佯”,假裝、偽裝。“潛”,暗中,秘密地。“系”,動詞,栓;“所繫”,所字結構,所栓住的。“引退”,引兵退去。

  (2)“薄”,迫近、逼近。“輒”,就。“銳意”,決心、堅決。“乘之”,乘機(追擊、追殺)他們,“乘”,乘機,“之”,他們,代指敵軍。

  13、

  ①孤軍深入,進退兩難。②沒有成功,丘福不聽規勸,輕敵冒進。

  【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並根據題於關鍵詞,確定答題區間,迴歸文字,認真分析,概括表達。本題分兩問:

  ①“李遠為什麼勸丘福要紮營固守?”,可根據“勸”和“紮營固守”確定答題區間,從原文中找到“遠諫曰:‘將軍輕信敵間,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再根據文字,概括答案要點:孤軍深入,進退兩難。

  ②“勸諫成功沒有?”聯絡下文“福皆不聽,厲聲曰:“違命者斬!”即先馳,麾士卒隨行。”可知丘福不聽規勸,輕敵冒進,李遠沒有勸諫成功。

  【參考譯文】

  李遠,懷遠人。承襲父職任蔚州衛指揮僉事。南軍駐紮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經過徐州、沛縣之間。李遠率領輕兵六千人,穿同南軍一樣的衣服鎧甲作為偽裝,每人插一根柳枝,經過濟寧、沙河到達沛縣,沒被人發覺。燒掉數萬艘糧船,河水全都變熱,魚鱉全都浮上水面而死。南將袁宇率三萬騎兵前來追擊,李遠設伏兵擊敗他們。建文四年正月,燕軍駐紮在蠡縣。李遠分兵巡邏到藁城,遭遇德州將葛進率領步兵、騎兵萬餘人,趁著河上結冰之際渡過滹沱河。李遠迎面攻擊敵人。葛進把馬栓在林中,率領步兵迎戰。李遠假裝退卻,暗中分兵到葛軍的後面,李遠解開葛進拴在林間的馬,又繼續戰鬥,葛進引兵退卻,失去了戰馬,因此遭受慘重的失敗。李遠斬殺四千人,收穫上千匹戰馬。

  明成祖因年初大勝,親筆寫信嘉獎慰勞道:“將軍憑藉八百名輕騎兵,戰勝數萬敵人,出奇制勝,隨機應變,即使古代名將也不能超過。”再次派遣李遠在淮河上巡邏,打敗了防守淮河的將士,斬殺千餘人。他積累功勞升任都督僉事,被封為安平侯,食祿一千石,並被授予世襲的伯爵鐵劵。此前,本雅失裡殺死明朝使臣郭驥,皇帝非常生氣,派兵討伐他。李遠隨從丘福出塞後,到達臚朐河。遇到敵人流動的騎兵,擊敗了他們,於是渡過臚朐河,俘獲敵方尚書一人,請他喝酒,問本雅失裡在哪裡。尚書說:“聽說大軍前來,驚慌北逃了,距離這裡大約三十里。”丘福很高興,讓尚書作嚮導,直逼敵營,交戰兩天,每次戰鬥,敵軍就假裝戰敗退去,丘福決心乘機追殺他們。

  李遠勸諫說:“將軍輕信敵軍的間諜,孤軍深入,四處轉戰。敵人故意示弱,引誘我軍深入,我軍前進必然不利,後退又擔心被敵人追擊,只能紮營固守。白天揮旗擂鼓,派出奇兵向敵人挑戰;晚上多燃火把,多鳴炮,虛張軍勢,使敵方無法預料。等到我軍全部到達,合力進攻他們,必定勝利。否則,也可以保全軍隊返回。”王聰也盡力進言,不可輕進。丘福都聽不進去,厲聲說道:“違犯命令的殺頭!就率先馳馬而出,指揮士兵跟著前進。騎馬的人都流下了眼淚。眾將迫不得已與他同行。不久,敵軍大軍到來將他們重重包圍。王聰戰死,丘福及眾將都被捉住,遭到殺害。軍隊潰敗,李遠率領五百騎衝破軍陣(突圍),殺了數百人,因戰馬摔倒被捉拿,罵不絕口而死。享年四十六歲。李遠被追封為莒國公,諡號忠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