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八股制義文閱讀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義文閱讀答案
明代的科學制度,是由唐、宋時代科舉體制傳襲而來,並且以興起八股文作為考試規定文體的做法。《明史·選舉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由於八股文成為成為官方所規定的科舉應試文體,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透過科舉這一關,躋身仕宦的行列,勢必要對這種應試程文苦苦研習。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從表現特點來說,明代興起的八股文的一個重要體裁特徵便是它的對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還是“或對或散,初無定式”,顯得比較自由。成化以後,句式趨於嚴格化,八股對偶結構越來越明顯。應該說,對偶句式並不是八股文的獨創,它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早在先秦詩文中就已應用。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種以偶句為主要特徵的文體即駢文。唐宋時代,駢文的句式更趨嚴整。八股文的成熟,與它吸取古代駢文的藝術體制顯然是分不開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間,八股文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並出現了一些創作名家,如王鏊、錢福。尤其是王鏊,為八股文製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破題簡潔明瞭,議論平緩不迫,層層展開,結構緊湊,對偶工整,比較典型地體現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點。
進入正德、嘉靖以後,八股文的創作走向興盛,在眾多的作者當中,較有名氣的則有歸有光、唐順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當時八股文製作的大家。歸有光、唐順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風的推崇者,稱“唐家派”,他們時或將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從而給八股文創作帶來某些新的特點。
到了明代後期,八股文的創作經歷了一次新的變化,一些作家身處不斷更遷的時代環境,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趙南星、湯顯祖、陳子龍、黃淳耀等。他們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題議論時政,悲時憫俗,抒發個人胸襟,手法上講究靈活多變,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來,八股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而存在,是無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現手法及理論曾對明清兩代的散文、詩歌,乃至小說、戲曲的創作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但從總體上來說,它在內容上要求貫穿“代聖人立說”的宗旨,刻板地闡述所謂聖賢的僵化說教,形式上又有嚴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規範文體的面目而出現,嚴重束縛了作者的創作自由,同時給文學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造成委靡不振的創作風氣。
(《明代的八股制義文》 節選自袁行需主編《中國文學史》)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明代的科舉制度繼承了唐宋的科舉體制,考試的科目一樣,只是考試方法有了一些變化,變成了以八股取士。
B. 對偶句式在先秦詩文和南北朝的駢文中都有應用,明代成化以後對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個重要標籤。
C. 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張迴歸唐宋文風,並將這一理念應用在八股文創作中.讓這一時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D. 時代環境的變化讓明後期的作家敢於在創作中運用靈活的手法關注現實和抒發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寫作體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明太祖和劉基讓“四書五經”成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並規定了科舉考試的文體要求,讓無數文士深陷其中。
B.明代八股文的風靡。促進了文人努力反覆實踐八股文的寫作,以期透過科舉考試,躋身仕宦的行列。
C.八股文發展到成熟的標誌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寫作模式,王蘼的名篇《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堪稱模板。
D.八股文內容上的狹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錮了文人的思維,使創作缺乏生機,影響了明代文學的發展。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股文對於加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藩籬、維護孔孟之道的正統地位、統一廣大士子的思想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它的一些表現手法對散文、詩歌乃至小說、戲曲的創作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C.明清文學要有大的發展,需要從代聖人立言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努力地衝破八股格式的束縛,注入新的血液。
D. 只要改變八股文官方文體的屬性,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進行變革,明清兩代的文學創作就會一掃死氣沉沉的局面。
參考答案
1、A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