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傳閱讀答案

法正傳閱讀答案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法正傳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徵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璋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十九年,進圍成都,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事覺,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先主乃厚待靖。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而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節選自《三國志?法正傳》)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後資益州之殷富                     資:資助

  B.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制:控制

  C.而留夏侯淵、張郃守,身遽北還         還:撤退

  D.亮每奇正智術                         奇:感到驚奇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①先主乃厚待靖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不因此勢以圖巴、蜀                 ②我欲因之夢吳越

  D.①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而攻之           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建安初年,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一同入蜀投靠劉璋。他既未受劉璋重用,又遭僑居蜀地的同鄉人,說他品行不良,他鬱郁不得志。

  B.劉璋聽說曹操要派兵進攻漢中的張魯,產生了恐懼之心,他讓法正受命出使荊州。法正向劉備轉告劉璋的意圖後,又私下向劉備獻上了奪取益州的計策,並被劉備採納。

  C.法正擅自殺害了幾個自己的人。有人建議諸葛亮啟奏劉備壓制法正,但諸葛亮認為法正輔佐劉備,獻計奪取了漢中,功勳卓著,又深受劉備喜愛,並沒有參劾他。

  D.諸葛亮和法正喜好和崇尚都有所不同,但在國家大義上都能取長補短。諸葛亮感嘆劉備東征能夠成行,並最終遭受慘敗,皆因沒有法正的緣故。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5分)

  譯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5分)

  譯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處斷句。(4分)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 其 先 表 之 時 可 導 也 今 水 已 變 而 益 多 矣 荊 人 尚 猶 循 表 而 導 之 此 其 所 以 敗 也 今 世 之 主 法 先 王 之 法 也 ,有似於此。

  試題答案:

  三、(9分)

  8.A(資:依託、憑藉)

  9.D(A.介詞,憑藉;表目的的連詞,來,用來 B.副詞,於是;副詞,竟然 C.介詞,乘機,趁;介詞,根據,依照 D.都表示修飾關係)

  10.C(法正獻計奪取漢中在此事之後)

  11.(1)左將軍出於國家的根本利益,舉兵前來,舊情仍在,確實對您沒有什麼輕視之意。我認為您可以考慮改變策略,以便保全您的家族。

  (本——根本利益,1分。薄——輕視、鄙薄,1分。變化——改變策略,1分。大意2分)

  (2)然而如今主公剛剛開創大業,又不能一戶一戶地向全國人說明,許靖的虛名傳遍天下,如果不禮遇他,天下的人就會因此說主公是輕視賢才。

  (戶——名詞作狀語,1分。禮——禮遇,1分。賤——形作動,輕視,1分。大意2分)

  12.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 (4分,對1處給1分)

  參考譯文

  法正字孝直,扶風郡郿縣人。祖父法真,有清廉氣節和高尚的名聲。建安初年,天下發生饑荒,法正與同郡人孟達一同來到蜀地,投靠劉璋,過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為新都縣令,後來被召回成都,擔任了代理軍議校尉一職。他既不受重用,又遭到僑居蜀地的同鄉人,說他品行不好,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相好,張松考慮到跟隨劉璋很難有所作為,常常暗自嘆息。後來劉璋聽說曹操要派兵進攻漢中的張魯,產生恐懼之心,張松於是便藉機勸劉璋,迎請劉備入蜀,讓劉備來討伐張魯。劉璋讓法正受命出使荊州。法正向劉備轉告劉璋的意圖後,又私下向劉備獻計說:“憑著將軍的英才,應當利用劉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張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讓他在成都作為內應;然後將軍便可以依託益州的富饒,憑藉天府之國的險要地勢,來成就復興漢室的大業,實在是易如反掌。”劉備贊同法正的主意,於是率軍沿長江逆流而上,向西進兵,與劉璋相會於涪城。隨後劉備先北上到葭萌,接著就掉頭南返,向劉璋發起了進攻。

  等到劉備的軍隊包圍了雒城,法正給劉璋寫信說:“我雖蒙受了不忠的,然而我內心卻認為自己並沒有辜負您的恩德,顧念君臣的名分義務,我實在是痛心疾首。左將軍出於國家的根本利益,舉兵前來,舊情仍在,確實對您沒有什麼鄙薄之意,我認為您可以考慮改變策略,以便保全您的家族。”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兵包圍成都,劉璋的蜀郡太守許靖準備越城投降,因事情暴露未能成功。劉璋投降後,劉備因此看不起許靖,不肯重用他。法正勸劉備說:“天下有許多隻有虛名而無真實才乾的人,像許靖就是這樣。然而如今主公剛剛開創大業,又不能一戶一戶地向全國人說明,許靖的虛名傳遍天下,如果對他禮數不周,天下的人就會因此說主公是輕視賢才。”劉備於是厚待許靖。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及附近地區,在內則是劉備的.主要謀臣。法正對別人一頓飯的恩德也要報答,小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曾擅自處死過幾個毀謗過他的人。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郡太驕橫,您應該稟告主公,抑制約束他作威作福的行為。”諸葛亮答道:“主公從前在公安,北面害怕曹操的強盛,東面擔心孫權的威脅,近處又懼怕孫夫人在身邊生變,在那個時候,真是進退兩難。法正輔佐幫助主公,使他得以展翅高飛不再受人鉗制,現在怎麼能抑制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諸葛亮又知道劉備很喜愛法正,因而才這樣說。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戰就迫使張魯投降,平定了漢中,他沒有乘這一有利形勢攻取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自己匆忙率軍北還,這並不是他的智謀不夠,力量不足,而是由於內部憂患逼迫他這樣做的,假如我們發兵討伐,一定會取得成功。”劉備贊同法正的計策,於是便率眾將軍進軍漢中。劉備命令黃忠居高臨下,擂鼓吶喊著向夏侯淵發出攻擊,大敗夏侯淵軍隊,並將夏侯淵等人斬首。曹操領兵西征烏丸,聽說是法正的計策,說:“我本來就知道劉備不可能有這樣的計謀,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劉備為法正的死一連幾日痛哭流淚。追諡法正為翼侯。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彼此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對法正的智慧和謀略感到驚奇。劉備稱帝后,準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恥。許多大臣都勸諫阻止,劉備一概不聽。章武二年,蜀軍戰敗,後退駐紮在白帝城。諸葛亮感嘆說:“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夠勸阻主上,使他不匆忙向東吳進兵;即使向東吳進兵,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斷句語段參考翻譯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裡設立標記。澭水突然暴漲,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記夜間過河,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兵驚嚇的(驚呼聲)如城上的房屋倒塌一樣。先前測量時,是可以渡水的;但大軍過河時,水位已漲高了,楚國人還是按照原來的標記渡水,這就是他們慘敗的原因。當今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就象這種情況。

最近訪問